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二 原子的結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單元第一節課已經學習過分子的可分性,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承接第一節課繼續探索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的無限可分性這一概念,而相對原子質量又是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一個基礎,用相對原子質量代替原子的質量, 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所以學習本節課是非常必要的。(二)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化學,學習了解了物質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的區別,初步接觸化學實驗,了解了空氣中氧氣的制備,水分子的構成,宏觀上的認識較好,對微觀的分子原子還不夠認知,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力。(三)教學目標: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進而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3、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難點: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二、教法和學法:教法選擇: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學法指導:討論、推理、交流、總結。三、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溫習舊知:在電解水的過程中,發生變化的粒子是 ,保持不變的粒子是 ,生成的新粒子是 ,該實驗證明在化學反應中 可分,而 不可分.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 .2、提出猜想,引入新課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可分,原子是不是真的不可再分呢?資料:原子結構發現史電子的發現: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遜發現了“電子”:電子帶負電荷,是所有物質原子共有的組成部分。電子的發現摧毀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打開了通往原子世界的大門,科學家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模型......3、師生互動,探究新知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⑴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⑵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 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⑶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么?設計這樣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原子的體積很小原子核的體積更小如果把原子比做一個寵大的體育場,那么原子核只相當于一只螞蟻資料:原子核很小,是否也可以再分?1920年盧瑟福又提出了天才的中子假說,認為原子核中除了含帶正電荷的質子外,還應該有一種和質子質量相近的電中性的微粒,后來他的學生查德威克通過實驗證明了中子的存在,也因此獲得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討論與交流構成原子的粒子的電性和質量各是怎樣的?粒子種類 電性 質量(kg)質子 1個單位正電荷 1.6726×10-27中子 不帶電 1.6749×10-27電子 1個單位負電荷 質子質量的1/1836(一)、原子的構成質子(+)原子核(+)中子(不帶電)原子(不顯電性) 核外電子(-)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思考討論:原子中存在帶電的粒子,但為什么整個原子卻不顯電性呢?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數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小結:1、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2、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很小,但比電子大很多。3、中子不帶電,所以原子核的電性由質子決定,因此原子核帶正電,數目跟質子相等。4、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5、原子里質子數不同,原子種類也不同。練習:(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帶______的原子核和核外帶______ 的電子構成,原子核是由_______和______構成。由于它們所帶的電荷_______ ,電性_____,所以整個原子______(填顯或不顯)電性。(2)、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_____;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原子中帶正電荷的粒子是_ _________;不顯電性的粒子是 、質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決定原子質量大小的粒子是________。(3)、據報道,1994年12月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內有質子111個,中子161個,則該元素核外電子數是_____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很小,讓我們看看一個原子有多重: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即1.993×10-26千克一個氧原子的質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即2.657×10-26千克原子的質量很小,記憶、計算都很不方便,怎么辦?(二)、相對原子質量(Ar)相對原子質量就是以一種碳原子實際質量的1/12(1.66×10-27Kg)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Ar=一個碳 原 子實際質量的1/12(1)“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不是原子的實際質量。(2)“相對原子質量”單位為“ 1 ”,可省略。(3)原子實際質量越大,相對原子質量越大例題:一個氫原子的質量= 1.6726×10- 27 kg 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1.6726×10- 27 kg÷ 1.66×10- 27 kg ≈ 1(碳12的十二分之一的質量)練習題:已知氧原子的質量是2.657×10- 26 kg,鐵原子的質量是9.288×10- 26 kg,求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 ?討論與交流從下表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數 相對原子質量氫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鈉 11 12 11 23氯 17 18 17 35鐵 26 30 26 56小結:①原子一定由質子和電子構成(不一定有中子,有一種氫原子沒有中子)②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③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④質子與核外電子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故整個原子不顯電性。⑤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4、鞏固練習、拓展思維(1)、組成一切原子必不可少的粒子是( )A 質子 B 質子 電子 C 質子 中子 電子 D 質子 中子(2)、相對原子質量可以從書中P154的附錄Ⅱ查到,查閱如下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磷、鋁、氮、碳、鈉、硫、鎂、鈣(3)、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 A.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B.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C.沒有單位 D.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單位為1,一般不寫5、布置作業,課后預習1、課后作業2、預習第二課題 元素四、板書設計:課題二 原子的結構質子(+)原子核(+)一、原子的構成 原子 中子(不帶電)(不顯電性) 核外電子(-)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二、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Ar=一個碳 原 子實際質量的1/12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電子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