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二 原子的結構第一課時 原子的結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2.初步掌握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學會查找相對原子質量。3.了解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的可分性,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假說與模形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方法. 通過原子結構圖片的分析,討論,了解有關結構的知識;觀察圖片的過程中,增強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有關原子結構的科學史實,體會科學發展的曲折性,體會科學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貢獻.了解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精神.教學重點:原子的構成以及帶電的情況教學難點:原子的構成教學方法:分析法 討論法教學過程:一.復習與鞏固1.分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會不會改變 那原子呢 二.引入新課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化學變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拋開化學變化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 根據你所了解的知識,有沒有可以證實你說法的事實依據 三.講授新課一,原子的構成組織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并帶著提問閱讀的基礎上自由討論后回答。⑴用其他方法能否將原子繼續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為哪幾部分?⑵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相對于原子來說,原子核所占空間有多大?⑶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 (4)不同類的原子內部在組成上有什么不同?從表3--1中的數據,能發現有什么規律?學生閱讀、思考、討論,都是巡視輔導答疑,并安排適當時間板書再提出以下問題檢查自學效果。提問:⑴原子是由哪幾種粒子構成的?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⑵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質子: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原子核(+)中子:不帶電原子電子(一) 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⑶在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的序數原子的內部結構難以直接看到,我們可以通過形象化的比喻,發揮充分的想象,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觀運動去想象原子結構),從而培養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幾種原子的構成: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核電核數 相對原子質量氫 1 0 1 1 1碳 6 6 6 6 12氧 8 8 8 8 16鈉 11 12 11 11 23氯 17 18 17 17 35.5原子的構成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種:質子、中子、電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這三種粒子構成的。如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質子和電子,沒有中子。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核電荷數)就是質子所帶的電荷數(中子不帶電),而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因此,核電荷數=質子數,由于原子核內質于數與核外電子數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思考:原子中存在帶電的粒子,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利用表3-1學會尋找關系,例如:①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②核內質子數就是核電荷數。③質子數和中子數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④構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質子和電子,決定原子種類的是核內質子數,它必不可少。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四.小結1.原子的結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2.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五.布置作業課后習題:第72頁1. 2. 3.六. 板書設計課題1 原子的結構(一).原子的結構質子: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原子核(+)中子:不帶電原子電 子(一) 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2.在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的序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