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思想政治歸類記憶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思想政治歸類記憶知識點

資源簡介

歸類記憶知識點:
(一)“基礎”、“基石”類
1.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2. 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3. 港澳回歸后實現“滄海桑田”歷史巨變的堅固基石是:“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4. 中國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民族平等。
5. 我國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其中: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
6. 兩岸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政治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7. 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8.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政治基礎是:四項基本原則。
9.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是強國之基)
10. 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是:教育。
11. 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
12. 增強整個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是:教育創新。
13. 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教育和科學。
14.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公有制。
15. 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憲法。
16.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基礎是:工農聯盟。
17. 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自然資源。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大自然。
18.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是:物質文明。
19.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建設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是:經濟建設。
20. 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和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21. 我們人生選擇的基石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22. 生命權是公民行使其他權利的基礎。
23.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
(二)“根本”、“歸根到底”類
1. 我國發展的根本基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2. 我國對外開放的根本基點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3. 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4.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5.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6.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7. 黨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根本出發點: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8. 現階段我們國家的根本任務: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即: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9.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10. 人口、資源、環境問題說到底都是:發展問題
11.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
12. 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是:教育。
13. 實現經濟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是:發展科技、教育。
14. 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憲法。
15. 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是:憲法。
16. 憲法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主要有:國家性質、根本制度、根本任務、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及其職權、國家標志等。
17. 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18. 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是:憲法。
19. 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是:生命健康權。
20. 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共同富裕。
21. 鄧小平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
2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3. 港澳能夠順利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24.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
25. 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過度地開發自然、掠奪式地利用自然。
26. 2010年我國GDP達到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GDP依然位于世界100位以后。產生這種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是:我國人口數量多。
27. “地球村”形成的根本原因: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
28. 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29. 做大社會財富這個“蛋糕”的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30. 解決我國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或: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31. 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途徑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32. 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
33.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34.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35. 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36. 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保證。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37. 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38. 我國的立國之本是:四項基本原則。
39.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40. .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41. 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是:民族團結。
42. 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43. 中國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場是: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44. 生態危機產生從根本上說是由于人類過度地開發自然、掠奪式地利用自然造成的。
45. 當今世界,威脅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三)“基本”類
1.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 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 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是: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
4. 我國環境國情的基本狀況: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5. 我國資源現狀的基本特點: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
6. 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
7.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關鍵)、違法必究(必要保證)
8.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46.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9. 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兩個基本點”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10. 四項基本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11.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12. 我國現階段的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3.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4.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5.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解決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16.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7. 我國的基本國策主要有:對外開放、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
18. 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9. 公民最基本的權利是:人身自由權;
20. 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統稱為:選舉的權利)。
21. 規定公民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法律是:憲法。
22. 我國改革中應堅持的兩條基本原則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和共同富裕。
23.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最基本的要求是:民族平等。
24.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或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四)“中心”、“核心”類
1. 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簡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2. 一個中心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3. 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切工作的中心是:經濟建設。
4. 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是:有法必依。
5. 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是: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6.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7. 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
8.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
9.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10.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
11.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憲法。
1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
13. 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14.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五)“前提”、“關鍵”類
1. 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個中國。(或兩種制度的前提是:一個中國。)
2. 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3. 改革和發展的前提:穩定。(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4. 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可依。
5.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必嚴。
6.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
7. 共同富裕的前提(途徑)是: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等。
8. 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是: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9. 計劃生育的關鍵是:少生。
10. 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措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11. 對于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的經濟形式是:國有經濟。
12. 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發展。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13. 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是:發展科技,建設創新型國家(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4. 我們青少年成人成才的關鍵是: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
(六)“制度”類
1. 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2.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 我國現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
6. 我國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7. 我國的兩種制度指的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七)“原則”類
1. 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2.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3. 發展兩岸關系,實現和平統一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一個中國原則。
4. 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5. 我國現階段確立的分配原則是: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6. 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
(八)“原因”、‘決定’類
1.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去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 中華文明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斷,歷久彌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 造成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4. 決定一個國家民族未來的事業是:教育;決定人們一生命運的事業是:教育。
5.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條,就是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6. 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科技進步。
7.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是:科技創新能力。
8. 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9. 我國現階段分配制度的確立,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從根本上講,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10. 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三個原因(表現)是: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①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九)“本質”、“實質”、“性質”類
1. 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2.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 從本質上講,人口問題就是發展問題。
4. 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的本質都是:發展問題。
5. 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6. 我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義社會
7. 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是:共同富裕
8. 我國改革的實質(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9. 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和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10. 我國法律的本質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
11. 犯罪最本質的特征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即:嚴重危害性)。
(十)“主導”、“主體”、“主角”、“主要”類
1. 我國“一國兩制”中的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2.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主體是:公有制。
3. 我國經濟大舞臺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經濟。
4. 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是:國有經濟。
5. 我國分配制度的主體是:按勞分配。
6.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7. 先進生產力的主要標志是:科學技術。
8. 我們參與經濟生活的主要表現于:日常生活的消費和理財。
(十一)“集中”、“體現”、“表現”類
1. 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不言代價與回報地履行責任。
2. 艱苦奮斗集中表現為:創業精神。
3.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4. 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集中體現: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上海世博會精神,等。
5. 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6. 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科學技術。
7. 體現共同富裕原則的經濟成分:集體經濟。
8. 我們參與經濟生活的主要表現于:日常生活的消費和理財。
1.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具體表現有:①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十二)“國策”、“戰略”、“方略”類
1. 我國目前實行的基本國策主要有:對外開放,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
2. 我國目前實施的發展戰略主要有: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等。
3. 與可待續發展戰略相關的基本國策主要有: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
4. 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節能減排等措施,表明我國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5. 我國實行的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略。
6. 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
7. 解決我國目前的人口問題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8. 解決我國目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必須實行的基本國策是: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
9. 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國必須實行的基本國策是:對外開放。
10. 開展“打黑除暴”等專項斗爭,表明我國實施的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
(十三)“目的”、“目標”類
1. 黨和政府制定“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目的是: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2.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3.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的奮斗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4.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5.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6.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7. 實現共同理想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目的:實現最高理想(共產主義)。
8. 依法治國的目的在于: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9. 21世紀頭20年我國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10.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即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11. 我國經濟建設第三步奮斗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2. 建黨100周年(即2021年)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13. 建國100周年(即2049年)的目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14. 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統稱為“六個更加”)。
(十四)“保證”、“保障”類
1. 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黨的基本路線。
2.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政治保證是:四項基本原則。
3.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 搞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5. 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提供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建設)。
6. 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是: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
7.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8.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
(十五)“重要”、“重點”、“地位”類
1. .搞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2.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 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4. .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所有制。
5. 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
6.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7. 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是:依法行政。
8.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經濟。
9.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誠實守信。
10. 獲得成功的重要途徑:增強自身實力。
11. 國有經濟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12. 集體經濟的地位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六)“最”、“第一”類
1. 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
2. 最能考驗公民責任意識的時刻是:國家處在危難時刻。
3. 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 擁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法律:憲法。
5. 一切組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準則是:憲法。
6. 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7. 我國最高國家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8. 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共同富裕。
9. 最富有責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對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
10. 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為了祖國的統一和繁榮結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11. 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技術。
12.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13. .公民最基本的權利是:人身自由權。
14. 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統稱:選舉的權利)。
15. 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是:生命健康權。
16. 分好社會財富“蛋糕”最好的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7. 我們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
18. 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最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19.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20.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2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十七)帶有“一”、“二”的知識點
◎帶“一”的知識點
1. “一個中心”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 “一國兩制”中的“一個國家”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3. 我國現階段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5.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 解決我國人口問題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帶“二(兩)”的知識點
1. 兩個基本點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
2. 兩個特別行政區是:香港和澳門。
3. 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4. 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包括的兩個方面是: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5. 公有制經濟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6. 實現共同富裕的兩大致富經: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
7. “兩種制度”: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8. 我國改革中應堅持的兩條基本原則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和共同富裕。
9. 建設“兩型”社會是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10. 我國兩大治國方略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略
11. 中華文化的兩大特點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12. 當代中國青年的兩大歷史使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十八)帶有“三”、“四”的知識點
◎帶“三”的知識點
1. 成為時代的三大主流是: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
2. 我國現階段總體小康的三個特點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
3.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三個原因(或表現):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①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②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5. 我國的三大重要國情:⑴人口問題;⑵資源問題;⑶環境問題。
6. 實行計劃生育意義的“三個有利于”: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 判斷我國改革成敗得失的“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 人口現狀的三個基本特點是: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
9. 控制人口數量的三個具體措施是:晚婚、晚育、少生。
10. “三步走戰略”步署是: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1. “三下鄉”活動是: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
12. 城市“創三優”活動是:創建優美環境、建立優良秩序、搞好優質服務。
13. 發展先進文化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4. 公有制經濟的三種成分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15. 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三種成分是: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
16. 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17. 維護民族團結要做到的“三個尊重”是: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
18. 破壞民族團結的“三股勢力”是:恐怖主義勢力,分裂主義勢力,宗教極端主義勢力。
19. “三個臺階”是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分別上了一個大臺階。
20. 20世紀我國站在時代前列的“三位偉人”是: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帶“四”的知識點
1. 四項基本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2. 四種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3. “四個尊重”的方針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4. 四大基本國策是:對外開放、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
5. 四大發展戰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才強國戰略、西部開發戰略等。
6. “四個文明”協調發展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協調發展。
7. 西部大開發的四大工程是: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
8. 精神文明建設要培養的“四有公民”是:有理想、有紀律、有道德、有文化。
9.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大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10. 中華民族精神的四個主要內容是: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9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微博| 留坝县| 特克斯县| 临汾市| 杂多县| 米脂县| 巴塘县| 马山县| 什邡市| 波密县| 札达县| 阿瓦提县| 台东市| 交口县| 贞丰县| 汤阴县| 盘山县| 聂荣县| 汝州市| 出国| 黄石市| 读书| 穆棱市| 昭通市| 天镇县| 临夏县| 当涂县| 通江县| 旅游| 灵石县| 昆山市| 全南县| 新疆| 扶余县| 沙洋县| 上杭县| 沁源县| 芒康县| 白城市|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