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子的構成教學目標1、通過對史料、教材圖表的觀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構成。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2、學習從圖表、動畫、史料中分析、歸納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主動與他人交流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3、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通過閱讀張青蓮教授的資料,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教學難點: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展示]水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微觀圖[設問]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那么用其他方法原子可以在分嗎?[引課]本單元學習我們將進一步揭開物質構成的奧秘。本節課我們主要探究原子內部構成。 觀察,分析說出分子原子的區別。 引導學生從熟悉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秘色彩的微觀世界。原子的內部構成 [講解]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盧瑟福通過實驗證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兩部分構成的。[圖片展示]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中大多數的α粒子能順暢地穿透金箔;少數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偏轉;極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反彈回來。請你想象一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講解]科學家通過不斷的實驗探究,獲得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結論。[播放]原子內部構成的動畫[設問]構成原子的三種基本微粒質子、中子、電子各有何特點,不同原子的內部構成有何不同呢?[組織交流][講解]核電荷數即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目[引導總結]原子的構成情況以及核電荷數與質子數、電子數的關系[展示]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歷程 觀察現象討論分析、解釋交流: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較大的質量,并且帶有正電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間……猜想,實例說明觀察分析:以氧原子為例說明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幾種,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閱讀教材小組活動:對獲取的信息交流集體交流、評價:1、原子中存在帶電的粒子,但它并不顯電性,其原因是什么 2、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三種粒子構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內都有中子3、在原子中質子數等于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質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觀看,閱讀觀看圖片,體會 首先給出科學研究成果: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觀察原子內部構成的動畫演示,并以氧原子為例說明,對原子的構成有個完整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沒有太大難度,可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從圖表、動畫、史料中分析、歸納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培養主動與他人交流討論,清楚表達自己觀點的良好學習方法。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體會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認識必將不斷完善。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無限可分性。布置作業 繪制1-18原子結構示意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