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后,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奠定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二、學情分析分子、原子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物理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一些關于分子的知識。由于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所以,本節課要帶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首先認識分子的客觀存在;然后建立微觀粒子模型,體會它與宏觀物質不同,掌握用微觀理論解釋宏觀變化。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主要采用:情景激發、聯想推理、實驗探究、電腦模擬等幾種教學方法。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3、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試驗現象。過程與方法首先提出對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等粒子構成的觀點,然后通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抽象的思維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建立分子概念,并能運用分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情境問題】:通過展示小魔術“桃花朵朵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我們能桃花變紅呢 生活中同學們還有哪些這樣的體驗?2、【圖片展示】:花香、蔗糖溶解、衣服晾干、等圖片3、【教師問題】:1) 濕衣服為什么經太陽曬會變干?2) 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這是為什么?3) 為什么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4) 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溫下會逐漸減少,如果受熱會減少更快,為什么?【過度】:當我們學習課2 《分子和原子》后同學們就會找到了答案 1、聯系生活回答2、看圖片3、質疑、思考 用圖片展現生活中自然現象創設情景,在感知自然現象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思考,并引出本課題。二、探究物質的微粒性 1、【問題與思考】:品紅為什么能擴散?衣服為什么會干?糖在水里為什么會溶解?2、【過度】: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這些問題的探究產生了興趣,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構成的設想,并用于解釋以上現象。現在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證明,物質的確是由微小的粒子構——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現在還可以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直接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動原子。3、【課件展示】:教材P50圖3-6、3-7,放視頻“顯微鏡下的苯分子”。 1、【實驗探究】一:品紅擴散。觀察思考討論回答2、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物質的微粒性。板書: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構成的 采用實驗探究、視頻播放、電腦模擬展示相結合的方法呈現或再現分子、原子的行為特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觀世界,使學生感受到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一)、分子的體積、質量都很小1、【過度】:花香能聞到,但卻看不到,濕衣服干了,卻不看不到是怎樣干的,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我們能看見水,而卻看不見水分子,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學生閱讀課文2、【問題與思考】:同學們,讀了水分子的介紹,你明白分子有什么特征?3、【課件展示】:水分子的介紹。 1、學生朗讀:“水分子介紹”。2-3、討論、歸納回答。板書:分子體積、質量都很小。 通過介紹,讓學生理解“分子很小”。(二)、分子在不斷的運動1、【活動與探究】一:品紅擴散。2、【問題與思考】:品紅在水中的擴散現象你得到分子有什么特征?3、板書:分子在不斷的運動。【活動與探究】二:氨分子運動4、【過度】:同學們你想親自體驗一下分子是怎樣運動的嗎?請你能根據老師提供的儀器、藥品設計一個實驗,證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5、【課件出示】:【儀器、藥品】: 大、小燒杯、大試管、膠頭滴管、棉花、濾紙條、橡皮塞、濃氨水、酚酞試液。【 實驗要求】:用以上儀器、藥品設計實驗,探究分子的運動。(可參照P50活動與探究)6、【課件展示】:實驗方案一、方案 1—2、觀察、思考回答。4—5、小組討論,拿出實驗方案,展示成果6、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并觀察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小組展示實驗結果。7—9、觀察、討論歸納。10、結合剛學過的分子的基本性質回答。 讓學生設計實驗親自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參與意識四、分子可分 (三)、分子間有間隔1、【情景問題】: “等式1+1=2”會成立嗎?50ml水+50mlL酒精=100ML正確嗎?2、補充實驗: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展示課件】: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酒精分子與水分子互相擠占空隙的微觀現象。3、【問題與思考】:由以上看到的現象你得到什么結論 4、板書:分子間有間隔。5、【問題與思考】:分子的間隔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分子間隔大小能改變嗎?6、由此現象你得出什么結論?7、【視頻播放】:擠壓二氧化氮氣體8、【師生小結】:分子間隔與物質的狀態有關。液態物質較難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小;氣態物質比較容易被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大;外力作用可以改變分子間隔。9、【問題與思考】:水泥路上為什么要留下一條條這樣的縫?10、【師生小結】:分子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第二課時(一)分子的概念1、【課件展示】: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幾種分子的模型2、【問題與思考】:有以上幾種分子模型你了解了哪些信息?3、【師生小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4、【問題與思考】:從分子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5、【課件展示】:水受熱變成水蒸氣的微觀過程。水(水分子) 水蒸氣(水分子)6、【師生小結】:水蒸發變成水蒸汽,水分子本生沒有變,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沒有生成其他分子的變化是物理變化。7、【課件展示】:水通電分解兩個變化的微觀過程。水(水分子)→ 氫氣(氫氣分子)+氧氣(氧氣分子)8、【師生小結】:水電解時,水分子變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是化學變化。9、【師生小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1、質疑思考2—3、觀察思考討論、小組代表發言。5、由兩位同學各拿兩支醫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氣,支吸水,兩者等體積,用手指或橡皮塞堵住末端注射孔,將活塞慢慢推壓,然后交換做,做完后談談感受。6—10思考討論回答1-9觀察、思考、討論回答3、6、9學生板書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得出結論。 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幾種分子的模型,幫助學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空間模型的表象,也為后面給分子下定義作鋪墊。(二)、原子的概念1、【課件展示】:電解水、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氧化汞分解的微觀過程氫氣(分子)+氯氣(分子)→氯化氫(分子)氧化汞 → 汞(原子) + 氧氣(分子)2、【師生小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結合成新物質的分子。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生變化。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1、2認真觀察討論。3、板書: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通過課件展示,生動、形象地模擬變化的過程,使學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五、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習題。2、巡視指導 邊做練習邊回答。 鞏固、深化知識。六、總結 通過本節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組討論歸納回答 加強對新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板書設計課題2 分子和原子一、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構成的二、分子的性質1、分子體積小、質量也很小2、分子在不斷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3、分子之間有間隔,氣體物質的間隔比液體、固體物質的間隔大;溫度越高分子的間隔越大。4、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不相同。三、探究粒子的概念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2、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3、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六、教學反思分子、原子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物理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一些關于分子的知識。由于分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所以,本節課要帶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首先認識分子的的客觀存在;然后建立微觀粒子模型,體會它與宏觀物質不同,掌握用微觀理論解釋宏觀變化。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第 一,情景激發。用一些宏觀現象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小魔術“桃花朵朵開”、酒精與水混合后體積的變化等。第二,聯想推理。盡量將不可見的微觀粒子行為特征與學生熟悉的某些宏觀事物聯系進行轉換理解,引導學生類比推理形成微觀粒子的內部表象。第三,輔助教學。采用實驗探究與電腦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展示分子的特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分子的微觀世界,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印象。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有以下幾個亮點:第一在情景導入,揭示課題時,為創設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我用“桃花朵朵開”引出本課題,并引發學生思考“桃花開”是何故 接著引導學生大膽進行猜想,為什么我們能看到“花”變紅 生活中同學們還有哪些這樣的體驗?引起學生思考與聯想,根據學生的聯想,老師進一步設問,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的思考,課題自然而然得到揭示。第二在啟發誘導,在探索物質的微粒性時,我讓學生通生活中的現象,感知這一自然現象的基礎上,在讓學生做【實驗3-1】,讓學生思考: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能擴散?糖、鹽的碾碎,花的香味,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微觀粒子行為的表象。在此基礎上講解,物質是許多由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然后播放出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獲得的苯分子圖像和本分子模型,以及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最小的漢字“中國”的圖像。通過以上的想象、類比、圖片展示、電腦模擬等方式將自然界中司空見慣的一些變化和現象與知識點的教學聯系起來,學生明白了分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小粒子。通過觀察分析與科學事實的呈現,讓學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這樣既可以做到用事實來證明,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同時又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第三、在探討分子的特征時,繼續設疑:花香能聞到,但卻看不到,濕衣服干了,卻看不到是怎樣干的,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我們能看見水,而卻看不見水分子,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此時,通過水分子的介紹,運用具體的數字和比較的手法,說明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第四是在探究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這個知識點時,我把本節教材中安排的“活動與探究”,這個探究活動做了改進,讓學生根據老師所給的儀器、藥品及老師的提示,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匯報交流各組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在學生匯報時,適時展示課件,再現氨分子運動擴散接觸到酚酞,使酚酞溶液變紅的過程,這樣不但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構成任何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運動更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第五、在歸納總結時,拋出問題:學完本課題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生可以自由回答、可同桌進行交流或小組討論在本節課中學到了哪些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相互取長補短,并有助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練習通過學生課堂練習鞏固新知1、填空(1)物質的分子間有_________,氣體容易壓縮是因為其分子間的______,液體、固體不容易壓縮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______。(2)、化合物的分子由 種原子構成,單質的分子由 種原子構成。(3)、化學反應中,構成反應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組合成新的______2、用分子的觀點分析解釋一下現象:(1)酒精揮發(2)碘受熱變成碘蒸氣(3)墻內開花墻外香。空氣中氧氣分子與氯酸鉀分解得到的氧氣分子的性質相同。(4)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涼干參加化學反應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3、在距加油站一定距離的范圍內為什么要嚴禁煙火 4、某同學在家做了一個實驗:在一個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塊糖,在外壁沿液面畫一條水平線,過一會兒發現糖塊不見了,液面比原來水平線降低了。通過這一現象,請你推測分子有哪些性質 請你重新設計一個實驗進行探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