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與反思學 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 教師所在學校版本、冊數課目名稱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能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會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進行分析;能靈活應用質量守恒定律。2、通過對不同化學反應的質量測定和實質分析,提高學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及措施 重點: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難點:應用多媒體教學從化學反應的實質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及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措施:增加學生探索性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邊操作,邊觀察,組織討論,總結規律。以理論為指導理解定律的本質,提高思維、分析推理能力。學習者分析 1、學習該課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很多化學反應,能初步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學變化的本質,但對于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還缺乏認識。2、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概念還有待建立。3、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模式有待完善,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學生從實驗現象中分析問題,提取信息的能力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媒體資源使用及分析一、明確目標,導入新課。二、整體感知:通過精心設疑,實驗探究,對不同化學反應進行觀察、測定、分析、推理初步得出質量守恒定律。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1.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以及對此定律的理解。2.質量守恒的原因分析。四、總結、擴展。1.質量守恒的原因歸納為(四不變); 2.理解和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時要注意幾個要點強化;3.適用的范圍及實驗的體系分析。五、智能反饋六、課堂小結。七、作業布置。 一、從復習舊知、書寫化學反應式,分析討論中引出猜想,設計方案,進行探究。二、從探究實驗中獲取質量守恒定律的定義。三、從電解水的微觀過程圖和復習鞏固書寫的符號表達式兩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質量守恒的本質。四、從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化學反應的兩個體系;五、從鞏固練習中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六、從課堂小結中構建知識體系。、 1.學生復習鞏固并書寫硫、鎂、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反應式。老師提問,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元素的種類、原子的種類、分子的種類是否改變。引出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和生成的新物質的質量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猜想。2.教師演示教材P92方案(一)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注意觀察反應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并展開討論;學生分組完成教材P95方案(二)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驗結果歸納出質量守恒定律。3.教師提問:為什么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引導學生從電解水的微觀過程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并展開討論。4.學生分組實驗完成稀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討論:反應后燒杯中剩余物的質量小于反應前燒杯中物質的質量,這個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嗎 拓展討論:鎂條燃燒后,生成氧化鎂的質量大于鎂條的質量,這個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嗎 5、練習鞏固。6、課堂小結。7、作業布置。課內:教材P98練習與應用 3、4 課后:同步解析P76基礎檢測1 [目的] 啟迪思維,激發對新問題的求知興趣。[目的]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定量研究問題的科學態度。[目的] 教會學生根據宏觀現象進行微觀本質分析的方法,深化學生思維[目的] 聯系實際,發散思維,在應用中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中“關鍵字詞”(如“參加反應”、“質量總和”等)的理解和認識。 舊知回顧,發散思維,進行猜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學生能較好地完成實驗,但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上不規范。通過實驗能總結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定義。能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進行分析,得出質量守恒的原因。通過實驗和小組討論,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能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應用信息技術環境教學小結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有助于加強直觀教育,豐富感性認識,有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本節課的教材通過兩個探究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得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定義,但教材僅接著又提出問題:”為什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相等“的問題,(再次提問)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從宏觀—微觀分析說明)上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此時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電解水的微觀過程分析原因。[推論] 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沒有發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發生變化。這樣把把靜態事物動態化, 微觀問題宏觀化, 抽象問題形象化, 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掌握理論, 突破難點。一、多媒體課件可將抽象的、 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進行模擬仿真,化不可見為可見,化抽象為直觀,創設問題 情景,增加教學信息,極大地增強了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表現力。如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后溶液顏色的變化在短時間內現象不明顯,教師預先演示實驗并制成錄像,然后進行后期的加工如縮放等,節省課堂時間,同時可提高演示實驗的成功率。二、多媒體可以把靜態事物動態化, 微觀問題宏觀化, 抽象問題形象化, 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掌握理論, 突破難點。例如:應用媒體動畫、模型模擬,分析電解水的化學變化過程,總結得出“守恒”的原因。問題:1、 反應前是什么分子,反應后分子發生什么變化?2、在化學反應前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3、原子的什么沒有變?你認為質量守恒的原因是 。教學反思 本堂課基本上能按照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實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體現新課題改革素質教育的理念;在這節課中,將部分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學生根據自己對實驗的理解進行探究,有的學生實驗失敗了,但是通過分析能讓學生從失敗的實驗中懂得,正確的實驗操作才能確保實驗結論準確無誤。而討論則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強調“參加”、“生成”“質量之和”。可見,學生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直接來源于實踐,實踐活動為探究式的學習注入了教學的活力,而實驗探究為學生的實踐性活動開辟了廣闊空間。(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與同伴、與老師的交流中獲取對化學的最深的感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同時以讓學生體驗到不少化學問題是從實踐中來,知道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3)學生討論得出質量守恒定律后,教師提出:“用微粒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恒的實質”,適當的追問使問題討論更加深入,既有啟動點,又把握了探究的深度和方向,學生從中發展了處理高水平問題的能力,享受了成功的體驗。 但是有個疑點:聯系實際,在應用中加深理解,如“鎂條燃燒質量是否增加“,鎂既可以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又可以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氮氣反應,其中有一實驗現象是上冒煙,下掉粉,導致實驗結果不象教材中所期望的一樣“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增重”;,這個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嗎 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值得探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