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2、通過實驗使化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3、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實質分析,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方法4、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強學生求知欲和對學習化學的熱情二、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三、教學難點從微觀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四、教學方法講述法、練習法、演示實驗法、分組談論法等教學方法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一)知識回顧用化學式寫出下列化學變化的反應式:(1)鐵在氧氣中燃燒(2)鎂條在氧氣中燃燒(3)鐵與鹽酸反應(4)高錳酸鉀加熱分解(二)師生合作交流[教師]用原子、分子知識說明什么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學生]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而引起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的變化。而原子在化學反應前后,并沒有什么變化,只是重新組合。因此,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并沒有改變[教師追問]這是從質的方面研究化學變化,今天我們從量的角度來研究分析化學變化即化學反應。那么,在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有沒有變化呢?反應物和生成組之間的量是否有一定關系呢?[學習活動]產生猜想,出現不同的想法(增大、減小、不變等),引起學習欲望師:現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這一問題。[教師演示]白磷在密閉錐形瓶的燃燒實驗,測定白磷燃燒前后的質量[學生觀察實驗]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錐形瓶+空氣+玻璃棒+橡皮塞+白磷)為_克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為_克實驗結果分析: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_[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反應在密閉的容器進行,雖然發生化學變化,但這個裝置的總質量不變,即參加反應的物質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物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教師]化學反應中這種量的關系是不是具有普遍意義呢?讓我們再來做實驗來驗證。[實驗探究]方案一:鐵和硫酸溶液反應方案二: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方案三: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方案四: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四個實驗中,選擇一個,分四人一組進行探究[學生活動]實驗前,小組內談論教案上的實驗步驟后,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比較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組內交流。[提問]師: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有沒有變化?生:沒有!師:從以上實驗探究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結論: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就是這節的核心內容--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板書]一、質量守恒定律1、定律內容: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師生討論]1、為什么物質在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會相等呢?[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在化學反應前后,只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成而生成其它物質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個數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在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相等的。[板書]二、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原子的質量不變2、蠟燭在燃燒時,越燒蠟燭越短,質量也越小,說明它不適合質量守恒定律,對嗎?為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這種說法不對,因為蠟燭燃燒時,反應物是蠟燭和氧氣,而產物是二氧化碳氣體和水蒸氣,產物都以氣體形式散逸到空氣中,所以越燒,質量越輕,它還是適合質量守恒定。3 、鎂帶燃燒后的產物比鎂帶重,說明質量守恒定律不適合這個反應,對嗎?為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這種說發不對,因為這個反應的是鎂帶和氧氣,而產物只有一種氧化鎂固體,氧化鎂的質量應等于鎂帶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和,這個反應依然適合質量守恒定律。[板書]幾點說明(1)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中的“參加”二字是指真正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有的反應物并未完全參加)(2)生成物的質量包括沉淀,氣體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質量(三)總結:根據大量實驗事實和對反應的本質分析都說明,質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一切化學變化所遵循的普遍規律。這說明在任何與周圍環境隔絕的物質體系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其質量始終保持不變。強調:質量守恒定律中,應強調“參加反應”和“質量總和”[本章總結]本節要求掌握三方便的內容:1、質量守恒定律2、用分子、原子理論解釋質量守恒定律3、質量守恒定律的運用(用解釋實驗現象和有關計算)六.[課堂檢測]1、某一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該物質一定含有()A 氧氣 氫氣 碳B 氫氣 碳C氧元素 氫元素 碳元素D 氫元素 碳元素2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A 2 +B 2 = 2 C 中,C 的化學式用A 、B表示為_3 、將4 克MnO2 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鉀中,此時二氧化錳的質量分數恰好為20%,加熱一會兒后,二氧化錳的質量分數變為25%,問此時生成氧氣多少克?七.[作業]課后練習及預習第二節八.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