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十八大精神在《經濟生活》教學中為指導中小學校進一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抓好黨的十八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工作,教育部制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學指導建議》,建議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導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總體建議;第二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各必修模塊教學的具體補充建議。我想就《經濟生活》的教學結合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對教材中的變動作一個簡單介紹。十八大精神與經濟生活教學有關的表述及其相關要求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一、關于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要求。十八大內容:十八大報告《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出了必須牢牢把握的八個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材相關內容、變動及教學建議:1、《經濟生活》第四課P30第二目標題《大力發展生產力》從我國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原因和措施兩方面闡述了這一問題,教材30頁第一段第3行“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教學中可以增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2、《經濟生活》第七課《個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段P58介紹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教學中應增加“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二、關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有關要求十八大內容:十八大報告的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明確提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要求包括五方面內容,涉及《經濟生活》的內容有三方面: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教材相關內容、變動及教學建議:1、《經濟生活》第十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第一框第二目P86“經濟建設的新要求”的第一項要求應調整為: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2、《經濟生活》第十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第一框第二目P86“經濟建設的新要求”的第二項要求應調整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3、《經濟生活》第十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第一框第二目P86“經濟建設的新要求”的第三項要求應調整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三、關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十八大內容:十八大報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個要求“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教材相關內容、變動及教學建議:1、《經濟生活》第四課第二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P32最后一段“如何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P35第一段“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教學內容要調整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2、《經濟生活》第九課第二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P83最后一段教學應增加“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四、關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十八大內容:十八大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教材相關內容、變動及教學建議:1、《經濟生活》第十課第二框《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P87“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教學增加“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2、《經濟生活》第十課第二框《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P88《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增加“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增加“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加“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3、《經濟生活》第十一課第二框“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P96最后一段應改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P98第二段增加“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P98第三段增加“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五、關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要求十八大內容:十八大第七部分《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指出: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教材相關內容、變動及教學建議1、《經濟生活》第五課第二框《新時代的勞動者》P42第一段應增加“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增強失業保險對促進就業的作用。”P44增加“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2、《經濟生活》第七課第二框《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P61應調整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P62第一段增加“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3、《經濟生活》第八課第一框《國家財政》P65第二段增加“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 “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切實保障殘疾人權益。” 六、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十八大內容:十八大第八部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教材相關內容、變動及教學建議:1、《經濟生活》第三課《多彩的消費》第二框《做理智的消費者》P22“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的教學可增加“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2、經濟生活第九課第一框《市場配置資源》P79第一段介紹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可增加“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3、《經濟生活》第十課第二框《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P88《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應增加“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