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質 教案(表格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質 教案(表格型)

資源簡介

第6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課時)
二氧化碳的性質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
一、課題內容:
本教學設計為人教版課改教材(上冊)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內容。
二、學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在學生學習了氧氣的性質之后安排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氣體。由于在氧氣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氧氣,所以對講課的內容(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和思路(性質決定用途)并不陌生。又因為二氧化碳與日常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在小學自然和前面的學習中已經知道它參與光合作用、溫室效應、可以充入飲料、可以滅火、用石灰水檢驗等,但對二氧化碳的化學知識卻知之甚少,并且他們的科學探究意識較為缺乏,看問題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習慣。本節課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教學目標: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 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3.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1. 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 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探究。
五、設計思路:
實際問題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提出一些大膽的猜測;在此基礎上先由教師提出三個探究任務:(1)向裝有兩只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提出一些問題;(2)向收集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會有什么現象?(3)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并發現新問題:究竟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從而引發學生的再次探究。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使學生初步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學會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本節課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學生接受式學習的心態;教學的核心是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
六、教學用具:
儀器:帶有導管的單孔橡皮塞、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3只)、裝有高低蠟燭的燒杯、小燒杯2只、小噴霧器二只、鑷子、盛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2只、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數朵、酒精燈等。
藥品:稀醋酸、澄清石灰水、石蕊、蒸餾水等。
其他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七、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創設情景,激情引入
[展示]: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展示一瓶可樂。同學們,這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一份禮物,祝大家“百事可樂”。在生活中,大家都喝過可樂,這里面有氣體嗎?是什么氣體? 展示課題:二氧化碳的性質[提問]: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瓶可樂中的二氧化氣體,要想研究它,我們先把它取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把這瓶可樂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趕”到集氣瓶中? [提問]我這里裝了二氧化碳了嗎?你如何知道的?[引導]根據剛才的一系列實驗,你能說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 學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是二氧化碳氣體。 學生相互討論,請一位同學上臺協助教師收集可樂中的二氧化碳氣體。 一位學生上臺向瓶內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發現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內確實有二氧化碳。 學生講述的答案有多種,并在黑板上板書出來。 1、用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物品來引入新課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 2、通過趣味實驗,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大腦。讓學生思考如何“取”氣體,充分把學生的味口調起來,有助于激發其探究實驗的熱情。 3、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引入新課,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過程,讓其順乎自然地進入到新課的狀態中。
二、實驗探究1、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講述]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這些性質是否正確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呢?[播放動畫]“死狗洞”請學生分析原因。[提問]:如何設計實驗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引導]請同學們把礦泉水中的二氧化碳倒入裝有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觀察現象。 [實驗]向裝有一高一低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播放動畫]燈火實驗[結論]二氧化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學生都能回答出密度比空氣大。學生展示設計理由如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是正放在臺面的;二氧化碳可以滅火等。 學生合作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完成學習材料。 學生描述現象,解釋原因。 在快樂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知識,許多學生都能夠分析出原因。 1、讓學生感知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先猜想,而后假設,近而實驗,推出結論。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3、通過多媒體拓展學生視野。 4、聯系實際,感受生活中的化學。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提問]:剛才有同學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否自己設計實驗,通過實驗探究?[評價]:評價學生的實驗方案,并給予恰當的鼓勵。[巡視]觀察學生的實驗情況并給與適當的指導。[結論]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體積水約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 1、學生交流合作設計實驗并上講臺展示自己的實驗裝置草圖,講解原理,教師給予評價。2、學生動手實驗,快速向裝有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中倒入半體積的水,并迅速擰緊瓶塞,振蕩并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3、部分學生如果實驗失敗,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失敗的原因。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學生敢于表現自我。2、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學習能力。關注知識獲得的過程。
3、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呢?[提問]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呢? 現在大家和我一起玩一個魔術,把桌子上的一種叫做石蕊的紫色溶液滴入剛才變形了的飲料瓶中,觀察。趁勢發揮引導學生猜測:是瓶中什么物質使色素石蕊變紅了?(小組討論活動) 解釋石蕊是一種色素,演示它遇到酸會變紅實驗學生實驗:把浸過石蕊試液的3朵小花分別進行實驗對比:(1)噴水(2)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3)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投影:配合學生活動講解教師板書繼續探究:碳酸的不穩定性 把(3)中變紅的小花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指導學生指導閱讀教材P118,學生自主尋找答案。板書: 碳酸不穩定,會分解 H2CO3 = CO2 + H2O 學生動手實驗, 觀察并描述現象 展開小組討論,瓶中存在的物質由學生爭論得出:是水、二氧化碳、或是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某種物質? 如何設計實驗證明所猜測的物質呢?(組內思考,提出辦法) 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結論:二氧化碳可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 按照要求繼續探究并思考:烘烤后花從紅色又變成紫色,為什么?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小組的合作,互相啟迪、互相補充、完善自己的設計。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學生初步學會評價和改進實驗設計;通過贊美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4、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檢驗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你如何設計實驗證明? 三、歸納與整理: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同學們課后思考,根據二氧化碳的這些性質,你能寫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用途?[練習鞏固]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觀看實驗現象 聆聽老師講解 學以致用,理解生活常識 1、加強實驗設計的體驗,再次體會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會知識獲得的過程。 2、培養學生自我歸納總結的能力。留有疑問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
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
2、化學性質:
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二氧化碳可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 + H2O = H2CO3
碳酸不穩定,會分解:H2CO3 = CO2 + H2O
CO2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CO2 + Ca(OH)2=CaCO3 + H2O
教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金县| 龙川县| 长丰县| 长岛县| 荔浦县| 蛟河市| 慈利县| 聂拉木县| 成都市| 西林县| 东光县| 苍山县| 宿松县| 新泰市| 郸城县| 平原县| 高阳县| 手游| 澄城县| 南开区| 乌鲁木齐市| 正镶白旗| 玉树县| 青岛市| 荆州市| 阿瓦提县| 阿拉善盟| 尤溪县| 孙吴县| 周口市| 大石桥市| 阳城县| 巴南区| 株洲市| 博爱县| 拉萨市| 黎川县| 基隆市| 北安市| 磴口县|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