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1 分子和原子1、 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變化和實驗等基本操作后,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后階段形成“物質微粒觀”的系列課題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2、 學情分析【任教對象】初三學生【生源特點】全電腦派位市一級學校生源【學力】學習基礎和協調性較薄弱;學習習慣逐步形成;對化學實驗和動手操作感興趣。3、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1、學習目標:【認知目標】(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 ;了解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感受分子的特性。(2)知道分子的定義;【能力目標】(1)能夠應用分子的知識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2)能夠通過小組討論來設計一些簡單實驗進行探究分子不斷運動和分子之間有間隔。(3)能夠運用對比的科學方法來進行想象和推理。【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了解分子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密切相聯,激發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熱情。2、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認識分子的特性; 了解分子的定義(2).能用分子的知識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難點: 能用微粒的觀點去認識宏觀現象的本質四、教學方法探究法、合作法、啟發式、自主式五、教學手段實驗手段、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物投影儀、視頻、動畫、圖片等)六、教學過程目標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任務1目的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引入課題】在課室噴灑香水:聞到什么味道?這說明了什么?【展示課件】白糖能夠分成多小?1.取少量白糖,研磨成粉,問白糖是否可以再分;2.將糖粉加入水中,觀察糖粉溶解,問糖粉到哪里去了?糖這種物質是否還存在?結論:糖被分解為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而且這些粒子還保持著糖的性質。日常現象1:加油站為什么要嚴禁煙火?結論:加油站在加油的過程中,汽油小顆粒會跑到空氣中,這些小顆粒跟汽油一樣遇到明火會燃燒小結:為了解釋類似現象,一些研究者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設想。經過大量事實證明:世界上很多物質都是由微粒構成的,分子就是其中一種微粒。【展示課件】一.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教師板書】一.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投影】比如:我們常見的物質,如水,水是由水分子構成。那么氧氣呢?二氧化碳呢?【提出問題】肉眼能看得見這些分子嗎?為什么?【教師板書】二、分子特性 1.分子很小 【學生回答】好香。香水分子進入我的鼻子。【學生回答】氧氣是由氧氣分子構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構成【學生回答】不能。因為很小。 強烈的味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初步了解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任務1:探究活動一探究分子的特性,感知分子大小和分子的真實存在 【引人課題】現在我們已經用科學的手段真實地觀察到水分子和苯分子。【展示視頻】: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幾百萬倍觀看到了水分子【展示圖片】: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幾百萬倍觀看到了苯分子圖片【教師提問】:通過這些視頻和圖片除了說明分子很小外,還說明了分子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存在的。【教師板書】一.分子特性 1.分子很小,真實存在。【展示數據】通過數據再次感受分子的大小【教師引導】繼續觀察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觀看到的水分子這個視頻說明了什么?【教師板書】2.分子在不斷的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隙。 【學生回答】分子是真實存在【學生回答】說明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隙。 通過視頻和圖片以及一些數據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分子的大小和分子的真實存在;通過視覺直接感受得知分子不斷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任務2:探究活動二探究分子的特性,體驗分子的運動和分子間的間隔 【教師提問】提供儀器和藥品,你能根據這些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出實驗證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嗎?請小組討論【教師引導】請小組代表說出實驗方案,肯定和優化學生方案。【教師提問】看到什么現象?該實驗說明了分子的哪個特性?【教師引人】剛才同學們運用了品紅實驗證明分子是不斷運動,其實酚酞和濃氨水也能得出這一結論。【演示實驗】1.演示將酚酞溶液滴入水中;2.將濃氨水滴入上述溶液中實驗【教師提問】1.觀察到什么現象?2.該實驗告訴我們什么?【演示實驗】表演笑臉小魔術。用酚酞處理過的白紙上畫一個笑臉。放置在氨水瓶口。移開瓶口,白紙在空氣中揮舞兩下。【教師提問】有誰能夠揭秘這個魔術?【教師提問】提供儀器藥品,你能設計實驗證明以上結論嗎?請小組討論【教師引導】評價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案【教師提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出現什么現象?2.是什么使酚酞變紅?是氨水?還是氨分子?這現象說明了什么?【教師引導】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舉例說明【教師提問】1.濕衣服在陰天容易干還是晴天容易干?2.說明分子的運動與什么有關?3. 你能否在實驗1(品紅向水中擴散)基礎上,設計對比實驗?【展示課件】將品紅分別放入冷、熱水中。【教師引導】50+50等于多少?那50ml的水+50ml的酒精是否等于兩者之和?請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并觀察、分析現象。 【小組討論】思考并討論確定最佳方案【學生實驗】向小燒杯中加入1/3的水,加入少量品紅,觀察【學生回答】品紅擴散。說明了分子不斷運動。【學生回答】觀察記錄得出結論:1.水不能使酚酞變紅。2.濃氨水能使酚酞變紅。【學生回答】變紅原因;氨分子不斷遠動到用酚酞處理過的白紙上,使之便紅。紅色消失原因:揮動使氨分子跑到空氣中,紅色消失。【小組討論】思考并討論【學生回答】匯報實驗方案【學生實驗】向A瓶中滴一滴管的酚酞,向B瓶滴入一滴管的濃氨水,并且將AB瓶放入倒扣的小燒杯內。觀察現象。【學生探究】小組成員觀察實驗并討論交流。【學生活動】學生一邊觀察一邊交流討論,分析實驗現象,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到實驗結論。【學生回答】舉例【學生回答】學生思考并回答學生交流并回答【學生實驗】分別取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 【學生探究】小組成員觀察實驗并討論交流。 通過小組討論來培養學生能夠設計一些簡單實驗進行探究分子不斷運動使學生能用分子的知識對周圍的一些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能夠運用對比的科學方法來進行想象和推理。通過小組討論來培養學生能夠設計一些簡單實驗進行探究分子之間有間隔【教師提問】1.實驗結果是什么?2.請分析這個實驗說明了分子的哪個特性?【教師引導】不同狀態的物質,分子之間間隙相同嗎? 【展示課件】同一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間隙動畫演示【教師提問】1.一般情況下,同種物質,分子間間隔與什么有關。2.哪種情況更容易壓縮?【展示課件】那你一定能解釋以下現象:(1)物體為什么通常會有熱脹冷縮的現象?檢查氣密性時,氣密性好時,有什么現象?說明了分子的哪個特性?(2)為什么在加壓的情況下25m3的石油氣可裝入僅0.024m3的鋼瓶中?(3)為什么水泥馬路的塊與塊之間留有一定空隙?(4)為什么氣球易被壓縮,鋼球受壓后卻紋絲不變? 【學生回答】1.小于100ml2.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學生活動】觀看同一物質在不同狀態下的間隙動畫演示【學生回答】總結出:一般情況下,同種物質,分子之間的間隔與溫度和狀態有關。1.狀態:分子間隔,氣體>液體>固體。2.溫度:溫度升高,分子間隔變大;溫度降低,分子間隔變小。3.分子間隔越大,越容易壓縮。【學生回答】 能夠應用分子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和實驗現象。任務3:了解分子的定義 【教師引人】我們知道,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有沒有改變?【展示動畫】水的蒸發和水的電解【教師提問】觀看水蒸發與電解水的動畫,水分子前后是否發生改變?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教師引導】電解水時,水分子發生了改變。生成了新的分子,所以是化學變化。一旦發生變化之后,分子的化學性質是否也發生改變呢?【教師提問】氧氣有什么化學性質?構成氧氣的氧氣分子必定有氧氣的化學性質。水有嗎?【教師分析】一旦發生化學變化,分子將不再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教師板書】三、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展示課件】學生練習 【學生回答】水蒸發時,水分子不發生改變,是物理變化。電解水時,水分子發生改變,是化學變化。【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得出分子的定義: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學生回答】 了解分子的定義知道分子的定義任務4:總結感悟 【教師引導】總結今天的收獲【教師引導】通過對分子的初步認識,我們已能解釋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但人類對分子的運用遠不止這些。【展示視頻】科學家對分子的應用——DNA分子的修復【教師引導】學習完分子知識及其應用后,立志學好化學,用好化學,為人類造福。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的知識及用途,請鏈接以下網址:高分子材料網:http://www.polymercn.net/【展示課件】學生練習鞏固知識并布置作業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學生活動】總結今天的收獲【學生活動】完成練習題 激發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密切相聯。任務5:布置作業 用糖和水及家中器皿實驗探究分子的運動和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激發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密切相聯。【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一.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二.分子的特性小動(與溫度有關)間(與溫度和狀態有關)三.分子定義1.物理變化,分子不變;化學變化,分子改變;2.分子定義 板書設計力求反映知識結構的脈絡,簡單明了,突出重點。七、教學環境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多媒體教室環境,包括實物投影儀、PPT課件、視頻、動畫和圖片等多媒體技術。八、教學反思鑒于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在設計時注重了以下三個突出。 (1)突出新課程理念,采用引導探究和學生合作探究教學方法,展開生生討論、師生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 突出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直觀效果,使抽象知識和實際體驗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3)突出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展開聯想,引導學生類比推理形成微觀粒子的內部表象。PAGE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