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金剛石、 石墨和C60》教學設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和交流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的體驗探究過程。在“用科學”、“做科學”的探究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為社會做出貢獻奠定基礎。一、教材分析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三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對非金屬元素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學中占有承上啟下的地位。根據《課標》要求,本單元包括三個課題,金剛石、石墨和C60,本課題包括兩部分:1、碳的單質;2、碳的化學性質。通過這一課題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教材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注意教學情境的創設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介紹金剛石和石墨的用途時,注意聯系學生生活中用到或見到的物質,如玻璃刀、鉆石、鉛筆、電極等。本課題緊密聯系社會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紹了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點是圖文并茂,許多內容以圖代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教材內容,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單質,同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單質;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了解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知道碳單質的化學性質。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間結構的分析,知道物質結構、性質和用途三方面的關系;通過木炭吸附作用演示實驗的探究,讓學生知道對比實驗是研究問題常用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碳單質常溫下化學性質的穩定性和高溫下的活潑性,說明穩定與活潑是相對的;通過對碳單質新得形態的發現以及簡單介紹, 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碳的單質,認識科學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局限性。三、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1、重點: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2、難點:金剛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質上的巨大差異的原因3、疑點:碳和炭的區別 4、解決辦法:(1)通過學生閱讀教材、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動手實驗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掌握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并理解木炭的吸附性。(2)教師運用形象的比喻,幫助學生理解金剛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質上存在差異的原因。四、教學方法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學生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本節教材特點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和方法。1、讓學生充分利用對實物的感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出示實物鉆石、石墨等,學生自己觀察、觸摸、實驗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區別,從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師設問:二者組成相同為什么物理性質有那么大的差異?出示結構模型,學生對比──分析──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有的學生有錯的認識,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適時評價,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進一步建立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2、突出實驗教學,加強能力的培養。(1)開展探索性實驗,增強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進行實驗,既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學生在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知識的興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讓學生猜測紅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現象,過濾后看到什么現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做兩個對比實驗,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紅墨水顏色逐漸褪去。(2)指導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手做生活中的實驗,親身體會到化學知識就在我身邊,學到書本知識,可以自己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五、學法指導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如采用:1、對比討論法;2、實驗探究法;3、自學閱讀法。各種方法并用,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培養了創造性思維。六.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 師:碳元素在自然界里的含量不是最多的,但它形成物質的種類卻是最多的。我們今天開始學習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板書]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師: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由元素組成,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什么?生: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師:不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種單質,那么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嗎?大家討論。生:可以的。師:能舉例說明嗎?生:我們學過氧元素就能組成氧氣和臭氧兩種單質。生:磷元素可以組成白磷和紅磷。[板書]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師:碳元素能否組成不同的單質?研究表明: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剛石、石墨和C60。[板書]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師: 首先同學們談談對金剛石的了解。(學生暢談)[投影]鉆石圖片 玻璃刀上的金剛石師:由于金剛石非常堅硬,所以可以用來刻劃玻璃。我們大家也看一下玻璃刀上鑲嵌的金剛石吧。[學生演示]刻劃玻璃 [投影]金剛石的性質和用途 性質 用途金剛石 無色透明、正八面體形狀的固體, 經仔細琢磨后,成為裝飾品──鉆石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硬物質 劃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堅硬的金屬,裝在鉆探機的鉆頭上鉆鑿堅硬的巖層等師:金剛石是碳單質家庭中最難理奪目的、最稀有珍貴的,而同為碳元素組成的石墨和金剛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許多,同學們有關于石墨的資料嗎?石墨的這些性質又決定了它有哪些用途?(學生交流)生:石墨很軟,可以做鉛筆芯。生:石墨能導電,可以做電極。生:石墨可以做潤滑劑,因為它很滑膩。[投影]石墨的性質和用途 性質 用途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屬光澤、不透明的細磷片狀固體 很軟 鉛筆芯能導電 電極滑膩 潤滑劑師:鉛筆是我們最熟悉的學習用品,鉛筆里面其實不含鉛,是石墨和粘土混合而成的。畫畫用的鉛筆常用“6B”的,寫字用的鉛筆常用“HB” 的,制圖用的鉛筆常常是“6H” 的,6B最軟,顏色最深,6H最硬,HB軟硬適中。“H”代表Hard,堅硬的,“B”代表 BlaCk,黑的。由于石墨太軟,只用石墨做鉛筆芯,易斷又易磨損,所以加入粘土。師:石墨除了做鉛筆芯,還可以做電池的電極。試設計實驗證明石墨具有導電性,并畫出電路圖。[學生實驗]石墨的導電性。把一根石墨電極和導線連接在一起,接通電源后,觀察燈泡發亮,證明石墨具有導電性。師:鉛筆芯的成分里含有石墨,鉛筆芯有沒有導電性?想不想試驗一下?生:想?。▽W生很有興趣) [學生實驗]自己的鉛筆芯接通電源后,也可以使燈泡發亮。師:如果有一把長期不用而生銹的鐵鎖,怎樣輕易打開它呢?想一想?生:把鉛筆芯的粉末放到鎖孔里。因為鉛筆芯的成分里有石墨,石墨具有潤滑性,可以做潤滑劑。師:很好,這個實驗留給同學們回家去做。學習了金剛石和石墨,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一樣嗎?生:不一樣。[投影]比較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和用途 金剛石 石墨外觀 無色透明正八面體狀晶體 深灰色鱗片狀固體光澤 加工琢磨后有奪目光澤 略有金屬光澤硬度 最硬 較軟導電性 無 良好導熱性 良好 良好用途 鉆探機鉆頭、刻刀、裝飾品等 電極、鉛筆芯、潤滑劑等師: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物理性質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異呢?[投影]金剛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結構模型師:金剛石的碳原子在空間構成連續、堅固的骨架結構,所以堅硬。石墨的碳原子呈平面層狀結構,層與層之間的作用力小,所以很軟,能導電,有滑感。除了金剛石和石墨以外,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用到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它們主要由石墨的微小晶體和少量雜質構成。它們又有哪些用途 師:在水的凈化里提到過活性炭的吸附性,我們今天就來證明一下它的吸附性。[教師演示]在盛有半杯水的小燒杯里,加入一滴紅墨水,使水略顯紅色。放入活性炭,輕輕振蕩后過濾。師:活性炭不僅能吸附色素,還能吸附氣體,防毒面具就是利用活性炭來吸附毒氣的。[展示]防毒面具(濾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來吸附毒氣的)師:炭黑是由含碳的有機化合物不完全燃燒或強熱分解制得。蠟燭就是一種含碳的有機物,讓它不完全燃燒,能不能制得炭黑呢?請同學們回家完成這個實驗[小結]木炭 吸附一些食品和工業產品的色素,吸附有異味的物質活性炭 吸附能力比木炭強,吸附毒氣,制糖工業里脫色制白糖炭黑 制造墨、油墨、油漆、鞋油和顏料,還可以增加輪胎制品的耐磨性焦炭 冶煉金屬 師:結合金剛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質和用途,討論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么關系?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決定用途(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板書)師:科學家發現,除了金剛石、石墨外,還有一些新的以單質形式存在的碳,其中,發現較早并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的是C60分子。大家看書,C60的分子結構和什么相似?生:和足球相似。師:這種足球結構的碳分子很穩定。C60中60表示什么?生:一個C60分子中含有60個碳原子。師:C60是單質還是化合物?生:是單質。師:目前,人們正在進一步地研究C60分子的結構和性質,以及在材料科學、超導體等方面的應用。C60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誰能說說這方面的信息嗎?生:除了超導領域外,C60在以下幾個方面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①氣體的貯存;②有感覺功能的傳感器;③增強金屬的強度;④新型的催化劑;⑤光學應用;⑥對癌細胞具有殺傷效應等醫療功能。師 :20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又致力于一種新型的納米材料──納米碳管的研究,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它的結構圖。[實物投影]納米碳管的結構圖?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碳單質不斷被發現,碳單質的用途也將不斷擴大。學了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感受和反思嗎?[投影]鞏固練習師:回去后閱讀“化學·技術·社會”中的“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