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空氣》教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 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2、過程與方法:(1)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2)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3)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難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有一種物質你摸不到、看不到、也抓不住,但是我們卻時刻離不開它。請這種物質是什么?(空氣)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17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對空氣和氣體的認識還是模糊的,到了18世紀,通過對燃燒現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們才開始認識到氣體的多樣性和空氣的復雜性.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普利斯特利和舍勒兩位科學家,他們早在18世紀就先后獨立發現了空氣中存在氧氣,但由于受“燃素理論”的影響(即認為一切可以燃燒的物質都是由灰和“燃素”組成,物質燃燒后剩下灰,而燃素則變成光和熱,逸散到空氣中去了)(燃素是18世紀使用的一個詞語,認為它是燃燒過程中釋放出的一種物質)使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后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在他們的基礎上不僅發現空氣中存在氧氣而且還測定了空氣中氧氣含量。今天,我們一起來進一步認識空氣。【實驗探究1】拉瓦錫的實驗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拉瓦錫的實驗)拉瓦錫實驗原理是什么?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等多種成分。【過渡】現在,讓我們回到21世紀的今天,仿照這個歷史上著名實驗的原理,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探究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多媒體展示】探究活動報告實驗名稱: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實驗原理:紅磷(P)+氧氣(O2) 五氧化二磷(P2O5)實驗裝置(如圖):實驗步驟:參照教材P27實驗2-1實驗現象:1、紅磷燃燒,放熱,冒白煙; 2、燒杯中的水進入瓶內約占其內空氣體積的1/5。實驗結論: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誤差分析:實驗中,進入瓶中水的體積有時會少于1/5,可能原因:(1)紅磷的量不足或集氣瓶中的氧氣沒有消耗完。(2)裝置漏氣。(3)裝置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這就是實驗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所以同學們設計實驗步驟一定要嚴密,操作一定要規范)【過渡】同學們用紅磷初步測定了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并且還知道空氣不是單一的成分,那么各成分的含量怎樣呢 【多媒體展示】 自 學 指 導 閱讀教材P27倒數第三段,記憶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含量。【講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學以致用】讓學生判斷:五氧化二磷、稀有氣體、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作業】課后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