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金剛石 石墨 C60》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這是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題1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通過前面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有了由現象推知性質,由性質了解用途的思維,但是對于結構與性質的關系還不知道。教材不但從內容的現代化,反映化學學科發展的角度還從引導學生認識物質的多樣性的角度,集中介紹了金剛石、石墨、C60等。二、設計思路本節課是以認識物質,改變結構,創造物質的思想為主線來設計的。首先認識物質的部分,設計了評選“碳國好單質”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和認識金剛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質和用途,形式很輕松,學生掌握起來很愉快。通過分析性質用途的不同,轉為分析結構的不同。過渡到第二個部分改變結構。重點以石墨為例改變結構成為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分析結構變化和應用,體會結構變化所帶來的神奇。最后一個部分,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自己動手設計新的碳單質的結構。三、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認識金剛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質、主要用途和空間結構。2、了解以木炭活性炭為主的無定形碳的用途。3、通過分析金剛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兩種不同的單質,進一步理解元素和單質的區別和聯系。(二)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知識進行總結歸納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感受化學學科為人會社會所作出的巨大貢獻。3、知識改變生活,科學發展無止境。四、教學重難點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觀念的建立同種元素組成不同性質的物質;改變結構五、教學過程【引入】金剛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現在邀請同學們參加“碳國好單質”的評選活動,看碳單質們如何巔峰對決。有請選手閃亮登場:環節一“形體展示”【播放音頻,學生做記錄】第一位出場的是金剛石,它是無色透明的正八面體形狀的固體。天然采集到的金剛石經過切割打磨以后就成為璀璨奪目的鉆石。人們常說,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它盡顯出雍容華貴,時尚高雅。 第二位出場的是石墨,它是一種深灰色的有金屬光澤的固體,不透明,呈細鱗片 狀的固體。第三位出場的是C60,它是由六十個碳原子構成的32面體球形,其中包括12個正五邊形和20個 六邊形,外形酷似足球,又名足球烯。活動一“喜愛之初選擇”環節二“才藝展示” 1. 由于金剛石無色透明的華麗外表,倍受裝飾行業的青睞。金剛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質,可以用來切割玻璃、大理石、堅硬的金屬。裝在鉆探機的鉆頭上,可以鉆鑿堅硬的巖層。金剛石制造的各種軸承耐磨、壽命長、精度高。利用金剛石的高折射率可以制造光學儀器,但是金剛石不能導電。2. 石墨質地很軟 ,在紙上劃過會留下痕跡,常用石墨和粘土混合制成鉛筆芯。石墨具有優良的導電性能,常作為電池的電極,電動機車的電刷。石墨的熔點高,是很好的耐高溫材料,用石墨做成的坩堝可以熔化很多金屬,石墨滑膩,常作潤滑劑。無定形碳:主要有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主要成分是碳單質,結構與石墨類似。活性炭、木炭具有強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強,如制糖工業利用其來脫色制白糖,防毒面具里的濾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來吸附毒氣。焦炭用于冶煉金屬,制水煤氣,炭黑可以做顏料等。3. 1985年,C60被發現。C60廣泛應用在超導體材料上,特別是高溫超導體方面。C60還在氣體的儲存,新型催化劑,生物學應用,醫學應用,癌細胞的殺傷效應等方面也有不斷深入。活動二“喜愛之再選擇”【過渡】把我們剛剛了解到的信息用“因為………所以………..”來描述。例如:”因為金剛石很硬,所以可以切割玻璃。”【小結】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結構【設問】金剛石、石墨、C60都是有碳元素組成單質。為什么性質不一樣呢?是什么決定性質呢?“結構探秘” 【模型展示】【分析】金剛石是空間網狀結構,碳原子之間結合很緊密,結構很難被破壞,所以它堅硬無比。石墨呈空間層狀結構,一層和另一層之間結合得不緊密,作用力很弱,所以石墨質軟而滑膩。每一層內都有自由電子,所以石墨可以導電。C60是密閉的籠狀結構,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得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由此可見,正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即為結構不同,所以金剛石、石墨、C60的性質不同。【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構建元素觀】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那么不同的元素呢?就可以組成更多種物質。我們目前已經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就組成了三千多萬種物質。這就是我們應該樹立的元素觀。【過渡】學生區別三種結構模型,思考如果改變結構,是不是會出現一些新的物質呢?會不會有什么特殊的性質和用途呢?“改變結構” 重點介紹石墨如何改變結構變成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以及它們的應用。“創造新物質”【學生活動】自主創造想象中的碳單質新結構【總結】認識自然界已有的物質,改變它的結構,創造出自然界原本沒有的物質。這就是化學學科對人類社會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創造吧!同學們 創造吧!化學【板書】第六單元 課題1認識物質金剛石 石墨 C60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改變結構創造物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