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 1.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的穩定性并能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3.培養學生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做出猜想的能力,并能根據實驗現象來推斷反應生成物的能力。重點 1.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2.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難點 培養學生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做出合理猜想的能力,并能根據實驗現象來推斷反應生成物的能力。教學用品 儀器 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大試管(1支)、小燒杯(1個)、藥匙(3個)、帶導管的橡膠塞、研缽藥品 炭粉、氧化銅、澄清的石灰水(新配制)其它 濾紙、銅網、火柴、升降臺、多媒體課件等金剛石、石墨、C60(第二課時)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思路導入新課: PPT展示清明上河圖 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名畫;同學們知道清明上河圖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北宋張澤端) 清明上河圖簡介:(師朗誦)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屬國家級文物,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館,它生動的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 古代的這些畫作,為什么可以保留到現在,仍然清晰可見而且不變色呢?引導學生思考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保留至現在說明碳沒有和其他物質反應,碳可以和哪些物質反應呢?PPT展示課題:(板書)單質碳的化學性質常溫下,單質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是?(最外層電子數)我們來看一看碳的最外層電子數請一個同學在黑板上畫出碳原子結構示意圖四個電子既不容易得到電子,也不容易失去電子 我們要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PPT展示),現在同學們能夠解釋這篇新聞報道了嗎? 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那么升高溫度,碳是否能和其他物質反應呢?(引導學生思考)前面我們學過碳可以和哪種物質反應?(氧氣)(板書)碳與氧氣的反應 哪位同學可以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描述碳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現象。 碳在氧氣不充足的情況下,會生成一種有毒的氣體,是什么呢?(一氧化碳)(板書)2C+O2==2CO(O2不足)(PPT展示) 所以,冬天我們在用煤爐烤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為什么?(通風透氣)補充好板書(O2充足)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化學方程式,你能得到什么啟示?(引導學生思考它們反應物是否相同,生成物呢?從而,幫助學生得出反應物相同,反應物的量不同,引起生成物不同的結論)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碳能夠跟氧氣這種單質反應,碳能不能跟化合物反應呢?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氧化銅(展示)。請一位同學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質(色、態) 現在我們一起來探究碳與氧化銅的反應(板書)C+CuO-- 請同學們大膽猜想,它的兩種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學生:Cu CO2 Cu COCu O2 有一種猜想,我們不做實驗,也可以把它排除。(,違背質量守恒)現在我們來對比這兩個猜想,實驗中,我們應該還用到什么試劑?(澄清的石灰水) 請同學們仔細思考,實驗中我們需要用到哪些儀器,可以和旁邊的同學小聲的進行交流,思考好的同學可以舉手示意。學生分析需要用到的儀器: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大試管(1支)、小燒杯(1個)、藥匙(3個)、帶導管的橡膠塞 老師還準備了一個特殊的儀器(銅網)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等下來分析。 接下來我們進行實驗將碳粉和氧化銅粉末放在研缽中混勻,用鑰匙將其加入大試管中。往小燒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快速連接好裝置;點燃酒精燈。(PPT展示組裝好的儀器) 為了讓更多的同學清晰的看到實驗現象,我們來觀看一個視頻。視頻播放 請一個同學來描述實驗現象 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猜想是正確的。 板書C+CuO==Cu+CO2↑(先不寫反應條件) 同學們思考這個化學方程式老師寫對了嗎?(沒有寫反應的條件)(PPT展示)引導學生思考銅網的作用(平時選用酒精燈是用來加熱)完成板書 C+CuO==Cu+CO2↑ 老師分析這個反應,幫助學生理解還原反應以及碳的還原性板書補充完整現在老師給你提供氧化鐵,我要得到金屬鐵,應該讓它和什么反應呢?請一個學生到黑板上展示: C+Fe2O3== 其他同學寫在本子上(巡視、指導) 發現問題,學生糾錯分析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反應的生成物,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思考除了都有CO2生成外,還生成了哪一類物質 金屬,所以在工業上利用碳的還原性來冶煉金屬)其實碳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應同學們試著完成這個化學方程式C+CO2==(巡視、指導) 幫助同學們理解簡單分析奪氧情況 來看一下我們的實驗,讓同學們觀察實驗現象。現在實驗結束了,要怎么操作呢?(引導學生思考這套裝置跟前面我們所學的哪套裝置很相似)請學生說出結束實驗并操作及簡單說明原因。課堂小結:這一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碳的兩條重要的化學性質:可燃性和還原性。同學們要能夠利用他們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那么同學們這節課學得怎么樣呢?我們通過題目來檢測一下。課堂練習1、據報導,我國已實施了煤的地下氣化,方法之一是將空氣鼓人煤層,在一定條件下,得到大量含一氧化碳的煤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下面關于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的說法中,符合實驗事實的是( )A、黑色粉末無變化,澄清石灰水變渾濁B、黑色粉逐漸變紅色,石灰水無變化C、黑色粉末和澄清石灰水都變紅色D、黑色粉逐漸變紅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如下圖。 (1)酒精燈加網罩的目的 ;(2)剛開始預熱時,試管②中立即有氣泡產生,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 ;(3)繼續加熱,觀察到石灰水逐漸變渾濁,黑色粉末中出現紅色物質。請你寫出①部分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4)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氣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并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待試管①冷卻后再把試管里的粉末倒出。這樣操作的原因 ;4、“輕軌電車”(如圖)是近年來新興的城市高速交通工具,具有污染小的優點。當“輕軌電車”開動時,“輕軌電車”上裸露的“電刷”沿架空電線滑動。電刷材料中含有石墨。選擇石墨作電刷材料是因為其具有下列性質:(1) 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 欣賞名畫 思考提出問題 師生互動 聆聽、思考、回答 聆聽、思考、回答書面展示 觀察、思考、 口頭展示聆聽、思考、回答聆聽、思考、書面展示 思考聆聽、思考、口頭展示聆聽、思考、口頭展示 在老師的主導下,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聆聽、思考、口頭展示 聆聽、思考 思考、交流 口頭展示學生分析需要用到的儀器,并說明選擇的理由 觀察、思考 觀察、聆聽、思考聆聽、思考聆聽思考交流展示結論聆聽思考 交流、展示展示、交流口頭展示接受邊講邊實驗的實踐 思考 認知實驗技能 學生思考并反思學生練習夯實基礎 學生當堂完成 從學生所熟知的國學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背景,創設問題情景,引起學生思考,同時加深學生對 “化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認識,強化學生要學好化學的意識。 培養學生厚重的國粹意識 引導學生步步深入,進行思考進行科學素養培養,使學生在問題處理中具有一絲不茍和嚴謹科學態度 導入課題 展示課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問題本質上去探索解決的方法。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做鋪墊 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的主體作用 科學地點評學生活動的成果,激勵學生在問題背景,以科學態度,去發現和提出問題,突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由理論向實踐轉變,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學生“化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意識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溫馨提示,體現人文關懷,使學生觀有所思,做有所得; 將實驗探究題目的難度進行分解,通過學生對生成物的猜想,增強學生對做實驗探究題目的信心,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對不合理猜想的排除,引導學生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 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并讓學生展示交流成果,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的主體作用 及時點評,肯定學生的學習參與,強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為新知識及技能鋪路搭橋 通過學生全面參與觀看實驗和對實驗設計的了解,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品質。 學生描述實驗現象,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老師分析反應,傳授新知,老師在教學中傳授解惑的作用 及時鞏固練習碳的還原性,讓學生們了解還原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碳的還原性,體現老師在教學中傳授解惑的作用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歸納,使學生建立一種對學習新知的進行必要反饋的學習方法。在反饋中進行知識和技能要點的提升,以達到進一步理解、掌握的程度。使學生知其然,并知所以然。 驗證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及對知識掌握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脈絡,強化知識落實,鞏固學習成效。 學生講解題目,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老師及時作出評價,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體現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教學效果的檢測,為今后教學改進提供有效的支持。板書設計課題一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一、碳與氧氣的反應(可燃性)C+O2==CO2(O2充足)2C+O2==2CO(O2不足)碳與某些氧化物的反應(還原性)C+2CuO==2Cu+CO2↑ (還原反應)3C+2Fe2O3==4Fe+3CO2↑C+ CO2 ==2CO教學反思:教學點評:本節課從學生所熟知的國學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背景,創設問題情景,引起學生思考,同時加深學生對 “化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意識,強化學生要學好化學的意識。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書育人”的思想,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了化學學科素養“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在教學中的落實。擺脫了只教知識與技能的“教教材”的教學方法,采用了“用教材教”的教學方法,強化了教學的育人功能,更加體現“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將實驗探究題目的難度進行分解,通過學生對生成物的猜想及根據實驗現象推斷生成物的教學過程,增強學生對做實驗探究題目的信心,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點燃高溫點燃點燃高溫高溫高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