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內容、地位與作用本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與原子》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前面學習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氧氣的基礎上學習分子和原子,是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世界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粒構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秘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和實驗現象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觀察自然、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處理信息。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學重點、難點重點:①分子的基本性質,②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和實驗現象難點:①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②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表象,初步體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二、學情分析心理狀態:思維活躍,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對化學問題具有強烈的興趣層次與能力:已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化學思維能力,實驗動手能力存在問題:化學思維能力較差,實驗動手能力,分析能力薄弱解決方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法、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等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三、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師的教法指引學生的學法,學生的學法體現了教師的教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做到了教與學兩者的統一,才能夠體現課堂教學最優化,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基于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演繹推理法、講解法、多媒體輔助法。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意圖創設情境孕育新知 課件展示問題 學生觀看并討論 通過學生身邊司空見慣的事例導入新課,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展示:苯分子圖像,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中國 學生觀看 通過觀看圖片讓學生感知到微觀粒子的真實存在,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察想象力獲得結論: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 學生討論交流多媒體展示一組數據 學生觀看并閱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具體數據對比,讓學生理解“分子很小”實驗探究1:品紅擴散實驗 學生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合作意識實驗探究2:酚酞變色實驗,向多孔塑料板的1個孔中滴入幾滴蒸餾水,再滴入1滴酚酞試液,另一個小孔中滴入幾滴濃氨水,用一只小燒杯罩住。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 學生動手實驗并觀察現象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獲得結論:分子總是不斷的運動 學生討論交流 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問題回顧:第1、2個問題。 學生回答 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化學現象問題與討論:濕衣服為什么能晾干?在什么情況下容易晾干? 學生討論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實驗探究3:一杯開水,一杯冷水,同時放入質量相當的品紅,觀察現象 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并討論得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問題回顧:第3個問題。 學生回答 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化學現象實驗探究4:將一定體積的水與一定體積的酒精混合 學生觀察現象并討論:混合后液體總體積為什么減少?獲得結論:分子間有間隔 培養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導探究5:分別用注射器吸入等體積的空氣和等體積的水壓縮 學生分組探究,觀察實驗現象并完成表格,討論交流獲取結論: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固體,液體分子間間隔較小 通過學生實驗自己動手實驗和討論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課堂反饋運用新知 問題回顧 學生討論交流 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化學現象鞏固練習 學生思考完成 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小結優化新知 本節課的收獲 學生討論交流 形成良好地知識結構,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課后探究實踐新知 為什么乒乓球會變癟?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他恢復原狀?如果破了,還能用同樣的方法恢復原狀嗎? 學生討論并進行課后探究 從學生熟悉和喜愛的乒乓球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走進化學,讓化學走進生活。五、板書設計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分子的基本性質。分子很小。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分子間有間隔,氣態分子間間隔較大,固體、液體分子間間隔較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