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五四學制)化學八年級全冊 第五單元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五四學制)化學八年級全冊 第五單元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教案

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
一、本課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 能用實驗事實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并解釋一些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的分析及質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2、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與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
3、 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及基本過程,能提出問題,并進行科學探究,得到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的質量的實驗測定,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知識、技能、經驗、思維、);
在本課題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還具體學習了氧氣等有關的化學反應,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基本具備了學習質量守恒定律的基礎。學生已知道許多化學反應,能用微粒的觀點從質變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學變化的實質,但對于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是否改變還缺乏認識。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觀念有待建立。
(2) 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會碰到的困難。
驗證實驗的裝置如何設計?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質量守恒定律是否對任何化學變化都適用呢?
(3) 學生的學習方式、興趣與積極性
學生從開始學習化學這門課后對化學實驗有著濃厚的興趣,通過實驗設計和實驗方案的實施本節課學生有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并得出規律,學生能夠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也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和運用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難點:微觀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運用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難點:微觀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一瓶變質的牛奶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展示一瓶變質的牛奶
提問:這是什么?
解釋:但這瓶牛奶已變質,不能再飲用。
追問:它發生了什么變化?
【問題引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許多的化學變化,反應前、后物質的種類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是否會有同學從量的角度對這些化學反應提出問題呢?
【提出問題】 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會不會發生改變?
【活動】學生大膽猜想與假設
學生大膽猜想與假設:
1: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2: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3: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活動】教師活動
過渡: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從討論的情況來看,有三種不同的意見,那么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們下面用實驗來探究。
【演示實驗1】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
實驗1結論: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與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的關系是() 。
【演示實驗2】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實驗2結論: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與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的關系是( )。 稱量記錄:
反應前的總質量(錐形瓶+空氣+白磷)是( )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 克。
稱量記錄:
反應前的總質量(燒杯+鐵釘+硫酸銅溶液)是( )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克。
初步學習定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記錄實驗的方法。
活動4【講授】得出質量守恒結論
結論:
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
那么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我們以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為例說明。
[投影]Fe與CuSO4溶液反應中我們稱量了哪些物質的質量?
找出實驗中被稱量的各物質后,劃去反應前后相同的物質,最后得到:
反應前 反應后
參加反應的鐵釘 銅
CuSO4 FeSO4
至此,得到了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活動5【活動】演示實驗三和四
【演示實驗3】:
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在敞口容器——燒杯中進行
【演示實驗4】:
鎂燃燒前后質量測定
活動6【講授】質量不等的分析
請大家思考:前面我們做的【演示實驗3】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在敞口容器——燒杯中進行和【演示實驗4】鎂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的實驗為什么沒有得到質量相等結論呢?
我們要好好領會質量守恒定律的內涵及關鍵詞:
參加、化學反應、各物質、質量總和 = 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是因為在實驗三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跑到空氣中去了,沒有被計算到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當中,實驗四中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沒有被計算到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當中,所以看起來質量就不守恒了。所以我們得到有氣體參與或者有氣體生成的反應,一定要在密閉體系中反應才會有質量守恒的結論。
活動7【講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
那么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會相等呢?
提示:從分子、原子的角度思考。
[投影]水電解的微觀示意圖。
大家總結得都很好,我們將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不變稱為“原子三不變”。
化學反應是原子重組的過程。各原子在反應前后種類、數目、質量均不變,因而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相等。
活動8【練習】
1、下列現象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
A、蠟燭燃燒時慢慢變短
B、白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質量不變
C、鐵釘生銹后質量增加
D、水結冰質量不變
2、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能否點石成金?
活動9【測試】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在化學反應前后,下列粒子的總數可能變的是( )
A.質子 B.原子 C.電子 D.分子
2.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在反應前后一定發生變化的是( )
A.原子的種類 B.原子的數目
C.分子的種類 D.分子的數目
3.在化學反應中一定沒有發生變化的是( )
A.原子的種類
B.分子的種類
C.物質的種類
D.元素的化合價
4.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是因為 [ ]。
A.反應后物質的種類沒有變化
B.反應后分子的種類沒有變化
C.反應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變化
D.反應后分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變化
5.質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是( )
① 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② 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③ 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相等 ④ 原子的質量沒有改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 )
A、一定等于鐵絲的質量 B、—定小于鐵絲的質量
C、—定大于鐵絲的質量 D、無法確定質量大小
7.A+B=C+D, 已知12gA和18g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28gC,則生成的D的質量是( )
A、 30g B、58g C、2g D、無法確定
8.向煤中加入適量石灰石,可大大減少燃燒產物中SO2的量,其反應如下:
2CaCO3+O2+2SO2=2CaSO4+2X,則X的化學式為 (    )
A. CO       B. CO2       C. SO3     D. C
9.下面是一些學生的認識,其中正確的是( )
A.凡是跟氧氣發生的反應都是化合反應
B.最外層電子數為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
C.一切化學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D.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分子的數目也沒有增減
10.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
C.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個數一定改變
D.分子、原子、離子都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11.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并且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
A.5g水受熱變成5g水蒸氣
B.5g食鹽溶解在95g水中,成為100g食鹽溶液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為體積小于200mL的溶液
D.木炭燃燒后質量減少
1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下列實驗現象
(1)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增加
(2)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細鐵絲的質量大。
(3)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剩余的固體質量減少了
活動10【作業】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
(易)在反應A+B生成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3克C,則生成D的質量為多少克?
(中)在反應3A+2O2點燃生成 H2O+CO2中,A的化學式是什么 ?
(難)1克H2和9克O2混合后,點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質量是多少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凭祥市| 若羌县| 抚州市| 永新县| 夹江县| 汨罗市| 万年县| 张家口市| 文登市| 通江县| 颍上县| 汉川市| 水富县| 隆安县| 三台县| 兴仁县| 乐陵市| 柯坪县| 京山县| 青川县| 海林市| 腾冲县| 安康市| 滦南县| 文登市| 潢川县| 章丘市| 罗山县| 金川县| 阿坝县| 社旗县| 江山市| 苗栗市| 韶山市| 宿迁市| 邹城市| 婺源县| 瑞丽市| 宣威市|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