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質量守恒定律》一課是建立在實驗探究基礎上的概念課,教材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以豐富的史實、事實、實驗鋪墊,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不斷的揭示矛盾和解決矛盾,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抽象出定律內容。這種編排符合人們認識自然科學的規律,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本課題把學生從質的方面認識化學反應帶入到量的方面認識化學反應,是學生對化學反應由定性認識轉入定量分析的開端,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質量守恒定律也是中學化學的一個重要定律,是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基石。★學情分析學生已經積累了較多的化學反應實例,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能,也學習了分子、原子、元素,對物質的組成和構成形成了初步認識,并能夠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化學反應,這為學習質量守恒定律積累了必要的事實和理論基礎。★教學法設計1.創設情境,以豐富的史實、事實、實驗引導學生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揭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涵。2. 以“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總結規律——探究原因——學以致用”為主線展開課題,重視科學方法教育和學科思想滲透。★教具準備電腦、投影儀 、天平、 錐形瓶、細沙、氣球、玻璃管、酒精燈、膠塞、燒杯、小試管、紅磷、鐵釘、硫酸銅溶液、碳酸鈉溶液、稀鹽酸。★課時建議:2課時第1課時★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2)能從微觀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2.過程與方法(1)通過學生參與“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總結規律——探究原因”的教學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2)通過實驗、觀察等方法,初步形成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1)培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2)體會化學反應中“變”與“不變”的矛盾統一,培養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學重難點重點:對質量守恒定律內涵的理解難點: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教學流程圖★教學過程環節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引入 【引入】從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對話中引出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質量變化的問題。 思考,提出假設 設置情景質疑激趣實驗探究 【設問】那么,我們該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來探討反應前后各物質總質量的變化情況呢? 設計方案 明確實驗目的以及實驗方案【介紹】實驗中要用到托盤天平,物理中已經學過它的使用方法,化學中要特別注意兩點,請同學們齊讀課本94頁注意事項。【分組實驗一】知道學生完成分組實驗,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演示實驗】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步驟:1.稱量裝有少量紅磷的密閉容器的質量2.灼燒玻璃管至紅熱后迅速用橡皮塞塞進錐形瓶,并將紅磷引燃3.冷卻后第二次稱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獲得結論【設疑】以上實驗結論有沒有普遍性?在其他實驗中是否成立? 齊讀學生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思考并討論裝置中細沙、氣球的作用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了解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實驗能力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了解實驗演繹的方法質量守恒定律的內涵 【講述】科學家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是不變的。人們用規范嚴謹的語言表述出來,就是質量守恒定律。【點撥】正確認識質量守恒定律,我們需理解幾個關鍵詞,大家認為的關鍵詞有哪些呢?【分析】“化學反應”有兩層含義:一切化學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質量守恒定律針對的也只是化學反應。【引導】通過演示實驗一以及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參加、生成”的含義。【分組實驗二】“質量總和”如何理解呢?引導學生分組完成課本實驗5-1。并對實驗裝置改進。引導學生觀察反應的現象,并分析電子稱讀數變化小的原因。思考該反應是否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小結】“質量總和”指反應物和生成物中所有物質的總質量,特別注意不要遺漏氣體。【提問】符合摩斯的回答正確嗎?【介紹】史實資料:拉瓦錫與波義耳對化學反應質量變化的認識。 齊讀找關鍵詞:化學反應、參加、生成、質量總和觀察現象,思考原因學生回答,并解釋原因。對兩種說法做出評價 了解定律內容根據實驗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加深對定律內容理解與前呼應檢驗學生是否理解定律內容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 【質疑】化學反應為什么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呢?先以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為例回憶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模型演示】用磁鐵演示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小結】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都不變。 回憶化學的微觀實質觀察齊讀 引導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宏觀模型演示微觀過程,突破思維難點小結 【投影】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 觀看,回憶,思考 強化概念,鞏固理解練習 補做課本實驗94頁實驗5-2,解釋實驗現象布置課堂練習,點評習題中出現的問題。 觀察練習,聆聽板書設計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化學反應、參加、生成、質量總和微觀解釋: 原子種類化學反應前后 原子數目 沒有改變 原子質量應用:★設計分析本課題知識主要包含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和原因,課型特征屬于基本概念課。本課題把學生從質的方面認識化學反應帶入到量的方面認識化學反應,是學生對化學反應由定性認識轉入定量分析的開端,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質量守恒定律也是中學化學的一個重要定律,是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基石。本內容的學習效果將對后續學習化學方程式乃至整個初中化學都有重要影響。根據課題內容、考綱要求和學生基礎,本課題的教學重點在于對質量守恒定律內涵的理解,難點在于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為突破教學重難點,并將三維目標落在實處,本課題特做出如下設計:1.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以突破教學重點。教學中,充分發揮實驗的功能,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和教師演示實驗演繹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之后,再通過學生實驗5-1來揭示矛盾,再通過實驗來解決矛盾。經過這樣由表及里的分析,再結合生活中的相關經驗,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內涵就能很好的理解了。2.架起宏觀到微觀的橋梁以突破教學難點。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只存有模糊的印象,不少學生會有似是而非的感覺。為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教學中運用了宏觀物體磁鐵來表示原子,通過磁鐵間的組合、拆分來演示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較好的突破了思維難點。3.關注化學史教育以培養科學精神。教學中,通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的分析評價,挖掘出了教材所承載的情感理念與價值觀,能讓學生理解任何重要的科學發現都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科學需要嚴謹求實的態度。另外通過對化學反應“變“與”不變“的分析,也能幫助學生逐步體會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以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對話引出質量守恒定律情景引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比較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變化設計方案學生分組探究鐵釘與硫酸銅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情況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變化情況演示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質量守恒定律的內涵內涵分析學生分組探究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情況學生實驗用磁鐵演示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微觀解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