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燃燒條件的探究,認識燃燒所需的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和方法。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意識;喚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及對生命的珍愛。【教學重點】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探究燃燒的條件【教學方法】多媒體演示、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探究相結合、教師點撥【教學過程】【教學活動】多媒體展示四幅圖片:(1)燃放焰火;(2)火箭升空;(3)森林大火;(4)火災現場。學生觀察思考,組內討論交流。(教師聆聽學生討論,以手勢或眼神給學生以鼓勵,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生一起歸納整理。)【教師引導】火給人類帶來光明,也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總之,火給人類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和豐富多彩的世界。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和損失。我們如何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類呢 【教師引導】火是燃燒的一種現象。回顧氧氣的化學性質中碳、硫、磷、鐵、鎂、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學生們相互交流。【學生討論】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對學生進行鼓勵,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引導】通過討論,把學生感興趣的燃燒現象填寫到教材92頁的表4-1中。燃燒的事例多種多樣,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燒的特征是什么嗎?教師引導學生從燃燒的現象(發光放熱)和有新物質生成兩個方面討論燃燒的特征。歸納總結最后形成燃燒的定義。【板 書】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教師引導】燃燒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那么大家想過沒有:什么樣的物質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燃燒,燃燒的條件是什么,請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說說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學生分組實驗】實驗1、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實驗2、用燒杯罩住燃燒的蠟燭。實驗3、在酒精燈上分別點燃木炭和煤塊。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操作并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學生討論】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實驗成果,形成正確的認識學生回答:實驗1的現象是酒精燃燒而水不燃燒,結論是物質本身具有可燃性。實驗2的現象是蠟燭燃燒一會兒就熄滅,結論是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實驗3的現象是木炭燃燒煤塊不燃燒,結論是燃燒只有氧氣是不夠的,還必須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教師講解】物質燃燒需要同時滿足3個條件:1、物質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教學活動】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與燃燒有關的警示標志。【學生討論】根據燃燒的條件,探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學習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掌握了燃燒所需的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同時也學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學會了用科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設計】第一節 燃燒和滅火一、燃燒:1、定義: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2、條件:(1)物質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2、方法:(1)隔絕氧氣(2)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3)將可燃物撤離燃燒區【當堂演練】1、入夏以來,消防官兵撲滅了黑龍江、內蒙古三起特大森林火災。開辟防火帶(用于防火的通道)是滅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樹林中間開辟防火帶的主要目的是( ) A. 便于消防人員快速通行 B. 將可燃物與火源隔離 C. 減少可燃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D. 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2、利用“降溫到著火點以下”的原理熄滅蠟燭的是( )3、下列滅火方法不恰當的是( )A. 不慎打翻酒精燈起火,立即用濕抹布撲滅 B. 圖書檔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C. 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滅D. 石油油井著火,用大量水澆滅【課后作業】1、觀察生產生活中的燃燒現象,談談燃燒對人類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影響。2、觀察生活中滅火的各種方法,并結合本節所學的知識簡述滅火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