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科目 化學 年級 九年級 設計人 課時 2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3.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循環。4.知道溫室效應,了解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應采取的措施。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及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及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二氧化碳功與過的教學,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2.通過溫室效應加劇對環境的危害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比較。2、二氧化碳的重要化學性質。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4、溫室效應的形成、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難點 1.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2.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問題討論法 、講解法、多媒體輔助法比較歸納法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澄清石灰水、導管、試管、燒杯、鐵架臺、玻璃管、火柴階梯蠟燭、酒精燈、單雙孔塞、軟塑料瓶、大理石、稀鹽酸、醋酸等。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一、導入新課二、教授新課三、課堂小結學習評價四、隨堂練習 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形成較好的課堂氣氛,我引用了意大利“死狗洞”這則具有神秘色彩的新聞來導入新課,并創設問題情境,意大利“死狗洞”為什么人進去沒事,小狗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呢? 【展示】每一個實驗小組桌上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教師提問】為什么進地窖之前先要做燈火實驗?【演示實驗】階梯實驗:傾倒二氧化碳。【教師提問】蠟燭為什么會熄滅?蠟燭為什么是自下而上熄滅? 【投影】實驗探究一——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教師提問5】礦泉水瓶出現變癟的現象說明什么?【投影】實驗探究二──二氧化碳與水反應【介紹】剛才的實驗并不能證明二氧化碳與水發生了反應,我們需要借助另一種試劑——紫色石蕊試劑,它是一種酸堿指示劑,遇到酸可以顯出紅色。【演示實驗】①向盛有醋酸溶液的試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②將上個實驗中礦泉水瓶中的液體倒入試管中,并滴入紫色石蕊試液。【教師質疑】剛才礦泉水瓶中得到的液體中可能是哪種物質使石蕊溶液變紅? 【板書】H2O + CO2 ═ H2CO3【演示實驗】將滴有紫色石蕊的醋酸溶液的試管進行加熱。【板書】H2CO3 ═ H2O+CO2↑【師生互動魔術】吹水變牛奶 【板書】Ca(OH)2 + CO2 ═ H2O + CaCO3↓【板書】性質 → 用途【引導】請同學們跟二氧化碳的性質大膽推測其用途。【投影】二氧化碳用途的圖片【播放視頻】介紹干冰【展示】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循環圖片 【教師講述,并設問】物質都有它的兩面性。二氧化碳的用途這么大,那么它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沒有不利的一面呢?【投影】溫室效應【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后介紹】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相對穩定的。但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人類消耗礦物能源的急劇增加,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的增多,同時森林面積也在不斷的減小,從而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上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像溫室的玻璃、塑料薄膜一樣,使得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陽光的熱量不易散失,從而使全球變暖,這種現象叫做“溫室效應”。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臭氧、甲烷、氟利昂等。【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交流發言】談談溫室效應對環境的影響和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應采取的措施。【投影】1.溫室效應的危害:⑴全球變暖,氣溫升高,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部分沿海城市。⑵由于氣溫的升高,水分蒸發加快,氣候干燥,加快土地沙漠化,導致農業減產。⑶礦井、菜窖、沒有開發的山洞等地方,二氧化碳濃度過大時,會使人呼吸困難,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投影】2.防止溫室效應的措施:⑴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可采取的措施是:節約能源,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⑵更多地利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核能等;⑶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等。【教師提問6】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哪些特點?(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投影】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雖然都是由 元素和 元素組成的,但是,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 ,這種不同的分子構成,使得它們的性質 。2.影視舞臺上常用于產生云霧翻滾的效果,使人如入仙境的物質是 ,其中產生云霧效果的原因是 ;根據它產生霧的性質,說出它的兩個主要用途 、 。3.在溫室大棚內生產蔬菜或花卉的過程中,常向棚內施放適量的二氧化碳,其主要目的是( )A.使害蟲窒息死亡,防止植物的病蟲害 B.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等的產量和質量 C.產生溫室效應,提高棚內溫度 D.避免棚內發生火災4.所謂“溫室效應”是指( )A.頻頻發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的溫度升高B.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氣體含量增大,阻礙了熱輻射,使地表溫度升高C.控制塑料大棚內的溫度,使之適宜農作物的生長D.地球上臭氧層遭到破壞,使陽光中的紫外線易穿透大氣層照射到地球 思考回答問題。(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觀察,歸納物理性質學生討論,回答問題。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觀察現象并描述:礦泉水瓶變癟了。討論分析原因,得出結論:二氧化碳溶于水學生觀察現象:兩個試管中紫色石蕊均變紅。學生猜想使石蕊變紅的物質: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邀請一名學生用吸管向一杯無色液體中吹氣,其他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設計意圖:通過魔術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1)因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隨著壓強的增大溶解得更多,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飲料。(2)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創造云霧舞臺場景,可用作制冷劑,用于冷藏食品。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才算是低碳。學生閱讀課本,并交流發言[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總結歸納防止溫室效應的措施]1.不焚燒垃圾;2.不焚燒農作物秸桿;3.打掃教室的廢紙不焚燒;4.多種花種草……學生總結歸納本節。本節課我們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質,掌握了二氧化碳的用途,并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質解釋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分析了二氧化碳的功與過,知道了溫室效應的危害性及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的有效措施(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顏色氣味狀態 密度溶解性 無色無味 氣體大于空氣的密度易溶于水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2)不能供給呼吸。(3)與水反應:CO2+H2O==H2CO3 碳酸的不穩定性:H2CO3=CO2↑+H2O(4)與Ca(OH)2的反應:CO2+Ca(OH)2=CaCO3↓+H2O三、CO2的主要用途:光合作用、滅火、化工產品的原料、氣體肥料、制干冰等。四、溫室效應作業布置 課本123頁 1、2、3教后反思 都說,寫十年教案,不如做一個月的教學反思。針對本節課的設計,我將做以下反思。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中我將主要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合作”的實驗探究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學會從實驗現象挖掘事物的本質。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適當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明確“化學,來自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中。”但是由于本課時的內容安排較緊湊,實驗較多,部分后進生思維可能會跟不上,所以我將通過課后輔導來加強這些同學對知識的消化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