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生活中常見的鹽(第1課時)【教材分析】本課題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物質出發,通過認識身邊的常見的鹽的性質和用途,進一步系統地學習鹽的知識。進而對酸、堿、鹽的性質、應用和轉化規律及化學反應有比較系統的認識,為今后學習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粗鹽的初步提純實驗,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探究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須的化學知識、技能,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讓學生體會化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從而體現“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教學理念。【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1)認識幾種生活中常見的鹽,知道氯化鈉的性質和用途。(2)學會粗鹽初步提純的操作方法。2. 過程與方法(1)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相關部分內容,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2)通過探究粗鹽的初步提純從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實驗操作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具體實驗,既學會粗鹽提純基本操作,又增加了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相關圖片的展示,培養學生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的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氯化鈉的性質和用途,學會粗鹽初步提純的操作方法。難點:學會粗鹽初步提純的操作方法。【教法分析】新課程教學理念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參與是課程實施的核心。本節課應以資料展示和實驗探究法為主線,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突出重點。同時穿插啟發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形象的體驗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幫助同學們突破難點。【學法指導】在教學設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讓學生去感知、體驗和對比,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利用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強烈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因此設計本節課的學法為合作探究法和分析歸納法。【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相關器材及用品:燒杯、玻璃棒、藥匙、鐵架臺(帶鐵圈)、托盤天平、10mL量筒、濾紙、蒸發皿、酒精燈、水等。學生準備:教材、學案等課堂用品。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 設 情 境 引 入 新 課 【提問】同學們在家有沒有做過飯燒過菜?燒菜過程中應加那些調味品? 【引言】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鹽是食鹽(主要成分是NaCl),而化學中的鹽是指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一類化合物,不僅僅指食鹽,而且有些鹽是有毒的,如我國曾發生過多起因誤將工業用鹽亞硝酸鈉(NaNO2)當作食鹽用于烹調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碳酸鈉(Na2CO3,俗稱純堿、蘇打)、碳酸氫鈉(NaHCO3,俗稱小蘇打)、高錳酸鉀(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為CaCO3)等,下面我們首先來看氯化鈉的用途及其在自然界的存在。 【板書】課題1 生活中常見的鹽 一、氯化鈉 學生傾聽、聯想、思考討論,對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回憶,掌握新知識。 學生觀看、傾聽、思考,明確將要學習的內容。 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創設化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體驗到鹽在生活生產的重要作用,并增強食品安全意識,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 究 氯 化 【閱讀】指導學生閱讀課本72~73頁有關氯化鈉的知識,并歸納總結氯化鈉的用途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 【投影】播放有關食鹽用途和存在的視頻。 【思考】通過閱讀和觀看 學生閱讀教材、交流、歸納。 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討論交流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鈉 的 用 途 及 其 分 布 ,你對氯化鈉有了哪些進一步的了解?人體每天對氯化鈉的攝入量大約是多少?為什么?能否過多地食用食鹽?氯化鈉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況怎樣? 【小結】1、氯化鈉的用途:(1)做調味品;(2)人體生理活動;(3)配制生理鹽水;(4)鹽水選種;(5)腌制咸菜;(6)做融雪劑等。 2、氯化鈉的分布:廣泛存在于海水、鹽湖、鹽井、鹽礦等。 【介紹】通過晾曬海水或煮鹽井、鹽湖水,蒸發掉水分,可以得到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雜質的粗鹽。 后回答問題。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嘗試進行歸納。 學生傾聽、理解、記錄。 能力,讓學生把這部分知識與生活、人體健康聯系起來。 培養學生從提供的資料中獲取有效的信息的能力,體會氯化鈉在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及在自然界的廣泛分布。探 究 粗 鹽 的 初 步 提 純 實 驗 【過渡】粗鹽中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雜質和不溶性雜質(如泥沙等),可以通過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的雜質,對粗鹽進行初步提純呢? 【板書】實驗: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課本87頁,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①粗鹽初步提純需要那些步驟? ②過濾器的準備需要那些儀器?濾紙如何使用?過濾操作時應注意那些問題? ③整個操作過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小結】實驗步驟:溶解→過濾→蒸發→計算產率。 過濾操作注意:一貼、二低、三緊靠。 玻璃棒作用:溶解時:攪拌,加速溶解; 過濾時:引流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提出各種方法,并討論交流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后回答。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記錄,填寫實驗報告。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利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蒸發時:攪拌,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液滴飛濺。 【實驗】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并記錄相關實驗數據,完成實驗報告。 【討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1、過濾后的液體仍渾濁的原因?2、精鹽產率偏低的原因? 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結果。 讓學生大膽動手實驗,并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解決,增強同學間的科學合作意識,發揮每個同學的聰明才智。課堂練習 投影展示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 當堂反饋。課堂 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你還有哪些疑問? 學生歸納總結、交流匯報。 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加深學生理解。布置作業 課本P78“練習與應用”第2、5、6題。 學生完成習題. 及時鞏固。板書設計課題1 生活中常見的鹽一、氯化鈉1、氯化鈉的用途:(1)做調味品; (2)人體生理活動; (3)配制生理鹽水;(4)鹽水選種; (5)腌制咸菜; (6)做融雪劑等。2、氯化鈉的分布:廣泛存在于海水、鹽湖、鹽井、鹽礦等。實驗: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步驟:溶解→過濾→蒸發→計算產率。玻璃棒作用:溶解時:攪拌,加速溶解;過濾時:引流蒸發時:攪拌,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液滴飛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