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金剛石、石墨和C60[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金剛石、石墨、C60的構成、 性質和用途。知道碳的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1)能用變化發展的觀點認識碳。 (2)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2)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金剛石、石墨、C60的構成、性質和用途。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碳的還原性[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我們知道不同元素能形成不同的單質,同一元素也能形成不同的單質嗎?(追問)碳元素能否形成不同的單質?研究表明碳元素也能形成不同的單質我們今天要好好地認識認識這些不同的碳單質板書:課題一 金剛石、石墨和C60 討論發言:能夠說明氧元素和磷元素形成不同單質實例。得出結論: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 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出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一、碳的單質1、金剛石(導讀)引導學生閱讀教材104頁課文。播放課件,總結:金剛石的性質用途 先閱讀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互助交流)總結(歸納總結)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小組成員的合作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增強實物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2、石墨(導讀)引導學生閱讀教材104頁課文。播放課件:有滑膩感:可做潤滑劑(舉例)在紙上劃過有深灰色痕跡:可做鉛筆芯 能導電:可做電極 先閱讀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互助交流)總結(歸納總結):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小組成員的合作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增強實物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用表格的形式比較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教師板書 學生思考、填寫表格(反饋知識,歸納總結) 通過類比,讓學生更明確了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提出問題:金剛石、石墨的性質和用途是什么對應關系呢?那么你可以總結出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討論,分析金剛石石墨的性質和用途的對應關系。(互助交流,研討賞析) 讓學生明確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提出問題:既然金剛石和石墨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同一種碳原子構成的,為什么它們的物理性質有這么大差異呢?多媒體演示: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并講解說明。 學生仔細觀察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的不同。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實驗演示:探究木炭能吸附紅墨水嗎?(提示學生找一找木炭與功能相關的結構特點) 學生表述現象,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強,那么它有哪些用途呢? 學生在課本中找出用途、并交流說明。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3、C60課件展示: 學生閱讀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二、碳的化學性質提問:碳有哪些化學性質?1、穩定性(指導學生自學P107頁前2段) 屏幕展示張擇端的古畫,說明碳的穩定性舉生活中的常用例子:電線桿表面燒成黑色是讓其碳化,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保存長久) 學生閱讀后來概括 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讓學生對此知識理解,減小了知識的難度同時也增加學生的興趣2、可燃性在氧氣充足時和不充足時兩種情況下的不同反應(介紹CO的毒性,讓學生增大視野,懂得讓爐火中的煤炭充分燃燒) 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C + O2 點燃 CO2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2C + O2 點燃 2CO 學生思考以前學習的木炭燃燒的現象并寫出化學方程式 讓學生自己動手模仿寫,鍛煉學生的能力,生活常識的介紹讓學生有了保護自己的意識3、還原性先讓學生自學什么是還原劑,什么是還原反應,木炭和焦炭在工業上的應用后播放視頻木炭還原氧化銅,提出問題試管口為什么略向下傾斜?酒精燈火焰加罩有什么作用?此實驗有什么現象?此實驗結束時先撤什么?為什么?C+ 2CuO 高溫 2Cu + CO2↑3C+ 2Fe2O3 高溫 4Fe + 3CO2↑ 學生先自學然后觀看屏幕動腦思考(聯系實驗室制氧氣來思考)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屏幕展示實驗保證了實驗的安全性和直觀性)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有什么疑問?(反饋釋疑,歸納總結) 學生回答 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做練習題創新設計分為選作和必做(拓展視野,練習輔導) 學生獨立做 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板書設計】一、碳的單質 1、金剛石最硬,可用來切割玻璃; 2、石墨很軟,可用來做鉛筆芯; 石墨有良好的導電性,可用來做電極; 有滑膩感,可做潤滑劑。 3、木炭、活性炭有強吸附性,可做吸附劑;4、C60有特殊的性質,可用于材料科學、超導體等方面。 5、金剛石、石墨、 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它們的物理性質不相同,是因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二、碳的化學性質1、穩定性2、可燃性C + O2 點燃 CO22C + O2 點燃 2CO3、還原性C+ 2CuO 高溫 2Cu + CO2↑3C+ 2Fe2O3 高溫 4Fe + 3CO↑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