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教學設計(第1課時)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2.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燃燒的條件,理解對比的學習方法。2.在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了解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學自然觀。2.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珍愛生命,加深社會責任感。二、教學重難點(1)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的應用。(2)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三、實驗改進由于白磷的燃燒產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體,會刺激人體呼吸道.課本上的實驗設計是一敞口設計必須在通風櫥中進行 ,在教室中不容易操作,所以我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如圖,把白磷和紅磷分別放在試管中,堵上膠塞,然后再把試管放在熱水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這樣就避免了白磷燃燒產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體健康。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引入新課 出示圖片并要求學生討論火的用途。【板書】課題1 燃燒和滅火 學生觀看圖片討論。 體會燃燒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作用。溫故而知新 提出問題:1、(白)紅磷燃燒的現象?2、(白)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回答并板書 通過溫習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把前后內容充分聯系起來。出示問題:你能描述出哪些燃燒的特征 學生討論燃燒的現象得出結論: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總結燃燒的現象,讓學生認識到化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總結燃燒的條件 提出問題 進行猜想:請根據蠟燭燃燒實驗和之前所學知識猜想一下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假設與猜想物質是否有要求是否需要其他物質的參與是否需要特定條件得出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 2、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 討論回答 通過動態火三角讓學生對燃燒的條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出示著火點的定義和習題 學生通過習題理解著火點的定義。分析實驗深刻理解燃燒的條件 播放視頻燃燒條件的實驗。出示問題:在燒杯中注入熱水,并放入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1、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2、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 通過觀看燃燒的條件實驗視頻,然后分析實驗現象,這樣讓學生既加深了燃燒條件的理解,又能把不能在教室里做的實驗,從感官認識到理論更深刻。出示問題:1、實驗中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2、如何使銅片上的紅磷燃燒起來? 3、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4、水中的白磷能讓它燃燒嗎?播放視頻 學生討論回答:說明燃燒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給銅片上的紅磷繼續加熱使溫度達到其著火點。 說明燃燒是需要有氧氣的參與。改進實驗提升訓練 演示實驗。出示習題:為了探究燃燒的條件,小軍查閱資料得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40℃,…燃燒產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體,會刺激人體呼吸道. 他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將分別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紅磷的兩支試管,放到盛水的燒杯中,另將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燒杯的水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如下:①試管中的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②試管中的紅磷不燃燒;③燒杯中的白磷不燃燒.(1)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由現象①②得到的燃燒條件是____________;由現象①③得到的燃燒條件是_______________;(2) 小杰認為小軍設計的裝置有不足之處,需要改進,小杰改進的裝置如圖2,改進后的圖2裝置與圖1裝置比較,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小林同學指出圖2裝置仍有不足之處,并設計了圖3裝置,其中氣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習題。 通過改進實驗既避免了白磷燃燒產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體健康,也讓學生從感官上認識燃燒的條件。魔術表演:燒不壞的手帕。出示習題:用一塊棉手帕浸泡在酒精溶液中,待均勻濕透后取出,用火點燃,當手帕的火焰熄滅后,發現手帕完好無缺,下面解釋正確的是( )A.是魔術,你看到的是一種假象B.酒精能降低棉布的著火點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熱,使手帕的溫度低于棉布的著火點D.酒精跟棉布反應,使棉布的著火點升高 學生觀察思考問題:通過實驗及所學知識,解釋為什么手帕不會被酒精溶液燒毀? 通過趣味實驗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出示選擇題,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解釋。不至于盲目,不知從何考慮。走進生活引出滅火原理 出示圖片給出實驗器材,讓學生討論如何滅火?然后出示成語:釜底抽薪,鉆木取火,杯水車薪,火上澆油,煽風點火,抱薪救火。讓學生用燃燒和滅火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成語。然后出示滅火圖片,討論真實的滅火原理。 學生觀察思考總結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將可燃物與空氣隔離。 ?。?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以貼近生活的蠟燭燃燒來討論滅火的原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練一練鞏固提升 練一練:1、點燃的火柴豎直向上,火柴桿不易繼續燃燒,其原因是( )A.火柴桿溫度達不到著火點 B.火柴桿著火點高C.火柴桿潮濕,不易繼續燃燒D.火柴桿接觸的氧氣少2、小明拿一瓶汽油,打開瓶蓋放在空氣中,他發現,汽油雖然與空氣接觸,但并未燃燒,其原因是( )A 是液態物質 B 與氧氣接觸少 C 具有揮發性 D溫度低于著火點3、森林著火時,救火員開辟防火隔離帶的目的是 ( )A.隔絕空氣 B.開辟道路以利于運水滅火C.隔離可燃物 D.使可燃物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思考練習 通過練習加深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總結升華 本課總結課后作業:將一根銅絲繞成螺旋狀,罩在一根燃著蠟燭的火焰上方。現象:蠟燭熄滅。銅絲沒有阻隔蠟燭周圍的空氣,為什么蠟燭會熄滅? 1、燃燒需要三個條件:(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 (3)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2、滅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②隔絕氧氣(或空氣);③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讓學生認識到本節課的重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