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目標1.了解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蛾的數量隨環境變化而改變的事例。2.了解達爾文及他的進化思想。3.概述自然選擇學說,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概述自然選擇學說。2.通過對達爾文進化思想的學習,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教學難點】概述自然選擇學說。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預習本節內容。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情境素材】生物進化的原因。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歷程,那么生物為什么會進化呢?19世紀,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在前人進化思想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考察、實踐和思考,提出了解釋生物進化的理論。二、講授新課(一)人工選擇的啟示【教師】達爾文的研究是從我們司空見慣的生物變異現象入手的,他從人們習以為常的人工選擇培育新品種的過程中得到了啟發。課件展示圖片“原雞和幾個品種的雞”。提問:幾個品種的雞與原雞相比分別發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學生】觀察圖片,回答。【教師】生活中,用人工選擇方法培育成的生物品種很多,你能說出其中一些品種的名稱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課件展示用人工選擇方法培育成的生物品種。(建議使用知識卡片:【生物世界】家雞的人工選育,【生物世界】金魚的人工選育)【教師】小結:根據人們的需要和愛好,對生物發生的變異進行不斷選擇,從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叫作人工選擇。現在人們栽培的植物和飼養的動物,絕大多數是長期人工選擇的結果。人工選擇已經稱為選育農作物或家禽、家畜優良品種的重要手段。(二)自然選擇【教師】達爾文研究了人工選擇的許多實例,發現人工選擇對生物新品種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達爾文由此聯想到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它們在進化的過程中,是什么在起著選擇作用呢?出示樺尺蛾數量變化的實例:英國有一個小山村,在村外的樹林中生活著兩種樺尺蛾,一種淺色,一種深色。樹林里的小鳥以樺尺蛾為食。幾十年后,這個小山村變成了工業城市,人們發現,工廠長期排放的黑煙把樹干漸漸染成了黑色。一些科學家在這個地區持續觀察樺尺蛾,調查統計后發現,兩種體色的樺尺蛾的數量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課件展示樺尺蛾的工業黑化圖片和數量變化情況統計柱狀圖。引導學生分析樺尺蛾顏色變化的原因,并完成討論內容:【學生】閱讀教材第33、34頁,完成討論。【教師】由于黑煙的污染,淺色的樺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樹干上,目標明顯,容易被鳥類發現而不易生存下來;深色的樺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樹干上,體色與周圍環境比較一致,不易被鳥類發現而生存下來,所以小山村變成工業污染區后,深色的樺尺蛾占多數。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例如,在同一片森林里臨近的樹木會相互爭奪陽光、水分和養料;食性相同的動物會相互爭奪食物;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討論1:你是如何理解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的?小資料:達爾文曾以象為例來研究生物的繁殖能力。如果一頭雌象一生產仔6頭,每頭活到100歲,而且都能進行繁殖的話,那么到750年后,一對象的后代就可達到1900萬頭。討論2.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強大,但是事實上每種生物的后代能夠生存下來的卻很少,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閱讀教材,回答: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教師】綜上所述,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部原因,而環境因素則是生物進化的外部原因。達爾文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解釋了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原因。課堂反饋1.下列關于自然選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C )A.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B.自然選擇導致了生物進化C.自然選擇導致了生物變異D.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2.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樣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自然選擇的實現要通過( A )A.生存斗爭 B.遺傳變異C.過度繁殖 D.適者生存3.以下能正確描述三者之間關系的是哪一個( C )A.自然選擇→生物多樣性→生物進化 B.自然選擇→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C.生物多樣性→自然選擇→生物進化 D.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生物多樣性四、課堂小結【教師】和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的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