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 水的組成(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了解水的物理性質,通過電解水實驗推斷水的元素組成。結合分子、原子的知識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觀構成,得出水的化學式。2、過程與方法:熟悉實驗一觀察、對比一觀察、觀察一討論一分析一歸納推理等科學方法的運用,學會實驗一觀察一思考相結合,從上述三個過程和方法中嘗試發現和提出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電解水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對與化學有問題科學判斷的習慣。二、重難點重點:水的組成及電解水的實驗(現象和結論)。難點:水分解的微觀過程。三、教學策略設計考慮到學生之前的物質微粒和水的物理性質的學習,對物質的結構有了一定的認知。故特使用實驗法、直觀法、多媒體法、討論法、歸納法等配合講授法。四、教學用具實驗室電解水設備(霍夫曼電解器)、水分子的球棍模型、燒杯、清水。五、教學過程的設計1、 謎語引入中心話題一一“水的組成”(PPT)大于號,小于號,全靠小心別去掉。(水)擴展: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離不開水。設計意圖:把化學與生活結合,由表及里地引領學生回參與課堂學習。2 、課堂教學、水的物理性質:物性:無色、無味、液體,沸點:100℃、凝固點:0℃、密度ρ=1.0g/cm3(0-4℃冷脹熱縮)PPT展示有關水的圖片,學生觀察水。設疑:水的密度、水的化學性質:探究:探究組成水的元素。問題討論: 水分子是由什么原子構成的?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預測討論:想一種方法把水分解,通過鑒定它的 分解產物來推斷水的組成元素。展示觀察: 介紹水電解簡易實驗裝置。(PPT展示,引導學生認真觀察。)PPT演示水的電解實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回答問題。)問題討論: 通電后電極上有什么現象發生?正負極產生的氣體體積有什么關系?展示觀察:PPT演示水的電解實驗氣體檢測。(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演示實驗:霍夫曼電解水實驗。(講解霍夫曼電解器的構造及實驗注意事項。)設計意圖:先通過動畫演示電解水實驗,得出結論,再結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把有水的性質和結構結合起來理解,把觀察方法和思考方法結合。講解: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的氣體是氧氣。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的氣體是氫氣。水在直流電的基礎上,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一種化合物。板書:水的電解方程式。探究討論:水分子的微觀結構,驗證水的組成。展示觀察:PPT展示水分子的微觀結構。通過球棍模型解釋水分子的微觀結構,加深知識的理解。設計意圖:對比PPT演示和實物結構有助于理解水的組成。思考與交流:電解水反應實質。(宏觀和微觀。)講解:宏觀方面:水是由氫(H)和氧(O)兩種元素組成的。微觀方面:1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自我檢測、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純水是碧藍色的 B 水凝固點為0℃,沸點為100 ℃ C 在101kPa時,4℃的水密度最大 D 水在煮沸時可以分解成氫氣和氧氣、下列變化中不同于其他三種變化的是( ) A 水變為冰 B 冰變為水 C 水變為水蒸氣 D 水通電、電解水時,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是為( ) A 防止發生事故 B 增強水的導電性 C 得到更多的氧氣 D 得到更多的氧氣填空:如圖,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回答下列問題:指出電源的正、負:A為__極,B為__極。C試管中產生的氣體是__,D試管中產生的氣體是__,體積比是___。六、課堂小結、水的物理性質。、水的化學性質。(探究觀察水的組成)教學反思本課的設計在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活動作了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每一次觀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確、反饋及時,并盡可能讓學生都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體驗。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各個層次的活動,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動線索而展的,但在活動的具體設計和組織安排上,又能對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層次的挖掘和精細化的處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ABC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