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空氣》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2、過程與方法: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3、情感、態度、價值觀: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來加以證明。教學重點: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證據證明空氣的存在教學難點:對無法看到的現象(空氣的存在)如何把現象放大,讓學生感知到.教學具準備:教具:實物投影儀或小黑板教學過程設計:一、情境導入1、導語:同學們,上課之前,咱們先來聽一段音樂,放松一下好嗎?請同學樣緩慢地閉上你們的雙眼,放飛你們的想像。2、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師用語言幫助學生想像: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一同闖入了一片迷霧森林,那里有歡快清脆的鳥叫聲,自由流淌的風,涓涓的流水,繚繞的迷霧,穿過濃密樹葉還會看到會跳舞的陽光,好一幅寧靜而充滿生機的清馨畫卷,多么美妙的早晨呀,我們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做一個深呼吸……3、睜開又眼,談談感受。重點引導學生說說吸進了什么。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來,師可引導:是不是感覺有一股氣從鼻子吸入,科學上把這種氣叫做“空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設計意圖:通過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熟悉的“深呼吸”活動引入新課的學習,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對空氣有更深刻的切身體驗,同時快速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探究空氣奧秘的學習欲望。另外,動聽的音樂與形象的語言也帶給學生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二、我們知道的空氣1、關于空氣,我們還知道什么?(如果學生感覺有困難,可引導啟發: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空氣,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可以運用你的各種感官來感受一下空氣是什么樣的。再想想。沒有空氣,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2、交流,師幫助整理,形成班級的大氣泡圖。學生說,教師運用課件整理歸納。 (設計意圖: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經驗進行梳理,為以下的將要開始的有關空氣的探究活動打下良好基礎,也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情況。) 三、空氣存在嗎1、師:通過剛才的交流,大家都認為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袋子里真的有空氣嗎?但是口說無憑,你們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嗎?2、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氣球等)思考看看。請大家四人一小組分組討論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每組選擇一種方法證明空氣確實存在,注意要記錄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及實驗的結果。(設想學生可能想到的實驗有以下幾種,教師可適當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點拔。①用透明塑料袋裝空氣,使空氣鼓起來。②用吸管往水里吹氣。③把玻璃杯倒扣水中。④吹氣球……)3、交流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演示實驗過程,證明空氣確實存在。(適時滲透“有些東西我們看不見,但并不是不存在”這一科學觀念,并請學生試著舉例。)(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用證據證明空氣確實存在,培養學生的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其次,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可以增強他們的合作與實驗能力。) 四、比較空氣和水1、師:既然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和水相比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回顧水的特點;→相同的地方;→比較不同。2、全班匯報交流結果,教師利用課件出示維恩圖,與學生交流。3、探究空氣比水輕師:空氣和水,哪個輕?哪個重?說一說你是怎樣證明的?→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工具試一試,當小組內一名同學動手操作時,其他組員認真觀察。(對于感覺有有困難的小組,教師可適當啟發。)4、空氣的流動①師:水能流動,空氣能流動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師可在進行到這一環節時,悄悄把花露水灑到講臺桌下,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還可請一位學生上臺吹泡泡,讓大家通過觀察泡泡的流動,感受空氣的流動。②動手畫一畫風。③思考: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讓周圍的人感受到空氣的流動?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對空氣和水進行有聯系的對比觀察,使學生對空氣的特征有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會加深對液體和氣體特征的理解。將所學的新知構建到原有的知識系統之中,并不斷地進行擴充、完善。根據課堂生成,教師可靈活調整教學進程,引導學生自主研究。) 五、課堂總結回到課前的氣泡圖,看看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之前我們所知道的一樣嗎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與原有的經驗進行對比,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本課學習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對已有經驗進行更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