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物質的微粒性,了解分子的性質,能解釋生活中與之相關的化學現象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分子性質的實驗探究,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并感受科學探究的興趣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辯證唯物主義觀。【教學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質,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透過物質變化的宏觀表象,建立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即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教學過程】第一環節:新課引入并認識分子和原子客觀存在【教師】:展示三瓶無色液體,分別是白酒、白醋、濃氨水,如何用什么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區分?【學生】:通過聞氣味的方式進行區分,【教師】:為什么不同的物質它的性質不同,引發學生思考【學生】:是因為構成它們的微粒不同【教師】:聯想已有知識總結出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構成,其實“物質微粒構成的觀點”在很早以前便有了這樣的設想,【播放視頻】:“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看世界”這一視頻,【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偉大的兩個漢字是什么嗎?而最小的“中國”兩個字可以怎么“書寫”呢?繼而給出“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構成的‘中國’文字圖”,讓我們大聲的讀出來吧!)不但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更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環節:新知探究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質【教師】: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基本性質呢?【學生】:學生結合已有的物理知識總結出①分子原子很小 ②分子和原子在不斷運動 ③分子和原子之間有間隔【教師】分子和原子究竟有多小呢?我們以一滴的水為例,在一滴小小的水中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的數,也要數上3萬年。【教師】:哪些事例說明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呢?【學生】:根據老師給出實驗器材與藥品(也可自選)設計實驗證明分子在不斷的運動,并分組進行試驗。【教師】: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看看這一方案設計能否證明分子在不斷運動呢?——濃氨水使酚酞變紅的實驗【教師】介紹濃氨水與酚酞這兩種藥品,均為無色液體,并且濃氨水具有揮發性,將濃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變紅)。大家現在同學們能否設計實驗來證明濃氨水的分子在不斷運動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出教材中分在不斷運動的實驗方案【教師】同時為了符合節約藥品和環保的理念,本實驗還有改進裝置“鐵樹開花”與“濾紙條變紅”。【教師】:哪些事例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呢?【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證明分子之間有間隔【教師】:數學中1+1=2,在化學中1+1還是一定等于2嗎?【學生】:不一定。比如5ml水和5ml酒精混合,總體積小于10ml【播放視頻】:酒精與水混合【教師】:空氣是否可以壓縮呢?【學生活動】:“比比力氣”一位壓縮空氣,另一位壓縮水。結果發現空氣容易壓縮,而水較難,【教師】:很自然的得出了氣體分子之間間隔大,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小的這一事實。以及物質的“三態”變化就是微粒的間隔發生改變的過程,而微粒本身并未發生改變。第三環節:鞏固練習: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釋下列問題(1)為什么鐵軌之間留有一定空隙?(2)50m3的天然氣加壓后可裝入出租車后備箱內的天然氣罐內,而且加氣站要“嚴禁煙火”(3)將鉛塊和銅塊壓在一起,5年后相互滲透1mm。(4)將蔗糖加入到水中,充分攪拌溶解后,液面下降(5)利用水銀溫度計測熱水的溫度,觀察到汞柱上升【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