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理念】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務是“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本課教學著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興趣、激活思維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力圖貫徹“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營造一個開放、自主、創新、輕松的學習氛圍。一、教材分析《燃燒和滅火》是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課題1的內容。第七單元是上冊教材的最后一個知識教學點,它既是對化學變化中具體知識傳授模式的繼承,又是對其的豐富和完善。本節知識位于第七單元第一節,上承我們身邊的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等知識,下接第八單元金屬與礦物,對于以前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對于以后的知識起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二、學情分析1.學生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木炭、硫、紅磷、鐵絲等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再加上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已經具備了對燃燒現象及滅火原理進行深入研究的條件。本課題對學生既親切又熟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2.初三的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于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采用實驗──討論的探究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并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做中學,學中會”。三、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通過燃燒條件的探究,學會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實驗。3、會用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對比分析實驗現象理解燃燒的條件(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保持和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實驗探究和實驗現象的對比分析。2、燃燒的條件。(二)教學難點探究燃燒條件。五、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主動探究 交流討論 歸納發現六、教學流程框圖教師 (教法路徑) 學生(學法路徑)七、教學思想本節課利用媒體來創設情境,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使學生主動獲得新知識,強調學生的“經歷”和“體 驗”,使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學會反思、評判,并有所創新,使學生形成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只是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學習;使之進行知識的收集、加工、分析和整理,以達到教學目的。另外,本節課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運用一些生活中的經驗和事例既使學生體會化學與人類的關系,又提高了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放松心情,播放視頻---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和打鐵花。2、火,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如果用火不當的話,就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3、為了更好的控制火,讓它更好的為我們人類服務。今天我們就走進第七單元 燃料及其利用課題1《燃燒和滅火》進行學習。 欣賞感受明確課題 初三學生學習壓力大,精神經常處于緊張狀態,通過播放視頻《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和 打鐵花 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壯觀刺激場面的同時,也放松了心情,了解了火(燃燒反應)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使學生建立一定要控制好火的信念;最后也很自然的引入課題。環節二:重走科學路,體驗探究燃燒反應及燃燒的條件環節二:重走科學路,體驗探究燃燒反應及燃燒的條件環節二:重走科學路,體驗探究燃燒反應及燃燒的條件 【提問】從化學角度看,到底什么是燃燒呢?【復習回憶】燃燒現象的特征。【小結】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強調:1、可燃物指可以燃燒的物質,例如:酒精、木材、汽油等。2、“劇烈”二字,與緩慢氧化反應相比較。【練習】想一想下列變化中哪一種是燃燒? 1.燈泡通電后發光、發熱 2.食物的腐爛 3.點燃火柴【提問】到底具備怎樣的條件才能產生燃燒這種現象呢?【小組探究】燃燒的條件。提出問題:燃燒的條件有哪些?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要求:根據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對比實驗,即有且只有一個變量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實驗用具:酒精燈、火柴、坩堝鉗、木材、石頭、蠟燭、燒杯、煤塊、盛水的廢物缸、石棉網實驗方案:學生設計得出 實驗一 用酒精燈分別點燃木條和石塊實驗二 點燃兩支小蠟燭,將其中一支用燒杯罩住實驗三 將一木條和一煤塊用酒精燈加熱5s4、實驗驗證:實驗現象實驗結論【注意事項】1、加熱后的石塊、煤塊要放在石棉網上。2、廢物要放在廢物缸里。3、注意實驗安全!【補充】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著火點是物質本身的屬性,一般情況下是不變的。分析課本P129 的表7-1 通常狀況下常見物質的著火點問:從表上可看出,著火點最低的物質是___,其著火點為___;紅磷的著火點為___,二者誰更易著火燃燒?【結論】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補充: 神州十一號飛船所用燃料(可燃物)為液態偏二甲肼打鐵花中可燃物為鐵水 2、氧氣(或空氣); 3、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提問】物質燃燒只需要滿足其中條件之一,還是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呢?【師生探究】探究實驗7-1(改進后)原型實驗【提問】此實驗有哪些不足?應如何改進?改進后的實驗 【討論交流】從燃燒的三個條件分析試管中的白磷、紅磷、熱水中的白磷分別滿足了燃燒的哪些條件?可燃物氧氣著火點燃燒否試管中的白磷紅磷熱水中的白磷通空氣后的白磷【小結】燃燒的三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作業一】設計本實驗的別的改進方案。 回憶思考發現總結理解、記憶思考身邊的可燃物思考回答表達交流思考提出猜想答案小組競賽設計實驗方案,互比互補仔細閱讀引起注意自學看書思考回答初步了解燃燒的條件并記憶思考了解原型實驗的原理和目的了解實驗改進后的意義和方法,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記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引導學生從燃燒的反應現象分析得出燃燒反應的特征。 引導學生熟知常見的可燃物通過練習復習鞏固燃燒的定義讓學生熟悉探究實驗的步驟和控制變量法設計對比實驗使學生學會探究;通過實驗,更直觀地獲取信息,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實驗,鞏固學生的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注重實驗細節和實驗安全,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分工合作精神。讓學生主動分析并得出結論,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學會由生活中總結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善于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創新留下空間。通過原型實驗體驗科學家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問題的嚴謹性,突破難點。通過改進實驗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的觀察、規范表達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順利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環節三:合作探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提問】燃燒的三個條件中,若任意破壞其中的一個,會有什么結果呢?【展示】火災圖片→本校安全消防演練活動圖片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運用這些原理和方法去避免火災的發生呢?或者說當火災發生時,我們應如何去自救呢?【活動與探究】 選擇合適的實驗用具熄滅蠟燭,并說出其破壞了燃燒的哪個條件。實驗要求:一種方法只能熄滅一支蠟燭。實驗用具:蠟燭、火柴、剪刀、燒杯、沙子、水、濕抹布、干粉滅火器【補充】演示:干粉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小結】熄滅方法滅火原理【結論】滅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注意:三者只需其一即可【提問】你能用一句話歸納出滅火與燃燒條件之間的關系嗎?【提問】火災發生時,我們如何自救呢?【展示圖片】逃生小知識、本校消防安全演練活動【作業二】搜集關于火災自救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并做成小卡片。 思考回答觀看感受并思考積極主動親自參與探究學生演示滅火器使用方法,互學互助小結思考回答 由燃燒自然過渡到滅火從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學會探究。通過實驗,更直觀地獲取信息,并感受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主動性。 讓學生學會使用滅火器,學以致用提高學生把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對比、總結歸納的能力。學以致用,提高學生防火控火的能力,學會在火災中自救的能力環節四:課堂小結練習鞏固布置作業 【小結】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有哪些?二者的關系?【隨堂練習】請用“燃燒和滅火”的化學知識解釋下面的成語?釜底抽薪、火上澆油、煽風點火、抱薪救火、杯水車薪 【作業】1、設計課本P128實驗的改進方案。2、搜集關于火災自救的一些知識和方法,并做成小卡片。 歸納小結思考回答 學習的反思是學生自己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同時提高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能力。鞏固落實本課重難點。環節五:結束語 本節課主題珍愛生命 防止火災學會自救 遠離傷害 安全教育板書 課題1 燃燒和滅火 可燃物 氧氣 達到著火點聯系實際總結評價組織討論啟發思考創設情境學以致用意義建構分析整合設計探究產生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