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教材說明:“分子和原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額題1的內容。教材分析: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之間有空隙”。教材編寫的主要意圖是: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的經驗不斷地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再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感受、認識物質的微粒性,并引導學生運用物質構成的初步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現象。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學生認識微觀世界的開始,對學生的繼續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學情分析: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學生認識微觀世界的開始。學生通過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的經驗對物質的微粒性已有了比較模糊的認識,可以說本節課的內容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這種感覺最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設計理念: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想、做、說。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不斷的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積極思考;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體驗和感受;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鼓勵他們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學目標: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由微粒構成,微粒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能夠設計或完成某些說明物質微粒性的簡單實驗;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進行想象和推理。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設計實驗。課前準備:有關的實驗用品。教學方法:指導探究、組織討論、交流。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1、同學們都知道,世界是由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物質所組成的。那么,你們是否想過: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2、物質能否被分割?對于不同的物質,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進行分割?用什么方法可以將物質不斷的分割下去?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的經驗不斷設疑,激發學生不斷的思考,回憶、搜集有用的信息。二、合作探究高錳酸鉀的溶解(提供實驗用品,引導學生將所得溶液不斷的稀釋,直至無色)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三、交流討論1、高錳酸鉀顆粒為什么不見了?水為什么會由無色變成紫紅色?(高錳酸鉀溶于水,被水分割成了更小的微粒)2、在稀釋的過程中,溶液的顏色為什么會逐漸變淡?(高錳酸鉀微粒之間的間隔逐漸變大)3、當溶液被稀釋成無色的時候,高錳酸鉀的微粒是否還在?用什么方法能夠證明它還在溶液中?4、你還能夠設計出哪些實驗(通過哪些事實)來說明物質是由看不見的極小的微粒構成的?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四、合作探究教科書第58頁的“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引導學生在猜想的基礎上完成實驗,使學生將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到學科知識中來,認識到構成物質的微粒是運動的。五、交流討論1、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由此得出的結論是?2、你還能夠設計出哪些實驗(通過哪些事實)來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不斷地運動的?通過交流使學生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在一起。六、創設情境1、一體積的桔子與一體積的桔子混合,混合后的體積是?2、一體積的桔子與一體積的大米混合,混合后的體積是否等于兩體積?為什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非常熟悉,卻不能完全說清楚,激起進一步求知的欲望。七、合作探究教科書第59頁的[實驗1]“水與酒精混合的體積變化”、[實驗2]“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有空隙。八、交流討論1、為什么會出現體積差異?2、哪一支針筒內的物質容易被壓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你還能夠設計出哪些實驗(通過哪些事實)來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是有空隙的?通過交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促使自覺的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九、歸納總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你認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收獲?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又產生了哪些新的想法?還有哪些疑問?讓學生自己談一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收獲、疑問,突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也使得學生學會反思和自我評價。十、布置作業1、請設計實驗證明: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斷運動。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有空隙。2、解釋:空氣是混合物濕衣服在陽光下干的快100ml酒精與10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0ml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