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純堿的性質及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教學設計課題 純堿的性質及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課時 執教者解讀課標 1、通過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化合物——碳酸鈉的性質和用途,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2、通過分析基本反應類型——復分解反應實現從宏觀到微觀的過渡,更好的讓學生從微觀去理解化學反應和物質的構成解讀學生 本節授課的對象是九年級學生,學習化學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歷,具備了一定學習化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實驗操作能力。但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還只停留在表面,對物質及其變化規律即本質的理解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加強訓練解讀教材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魯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八單元《海水中的化學》中第三節《海水“制堿”》純堿的性質和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它是氨堿法制純堿的延續,是初中常見化學物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和用途相關知識以及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再探討,并從中總結出鹽的化學性質。以復分解反應的實質為橋梁再一次探討宏觀和微觀的聯系。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蘇打和小蘇打的用途和物理性質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并總結出鹽的化學性質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微觀實質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總結出碳酸鈉的化學性質通過知識回顧理解碳酸氫鈉的性質和用途通過對媒體教學實現復分解反應微觀實質的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化學分組實驗讓學生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和微粒觀教學重點 碳酸鈉的化學性質、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教學難點 用微觀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解讀方法 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實驗為主的引導探究并總結出碳酸鈉的化學性質回憶引導法引導學生對比總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化學性質的差異性借助對媒體教學講授微觀實質課前借助導學案引導學生自學采用邊講邊練鞏固知識的掌握及考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預習 2、記筆記 3、小組實驗 4、小組討論 5、模仿6、結合課堂練習鞏固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知識回顧二、探究碳酸鈉的化學性質三、探究復分解反應的實質四、課堂練習和測試 復習聯合制堿法的過程,從中總結出碳酸氫鈉的性質和用途以課本和導學案為導向,分組實驗探究碳酸鈉的化學性質并總結出鹽的一般通性1、與酸堿指示劑作用2、與酸的反應3、與堿的反應4、與鹽的反應5、與金屬的反應(第九單元)同時總結出檢驗CO32-的方法。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鹽都能和所有的酸堿鹽發生復分解反應呢?需要什么條件呢?復習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接著繼續提問:為什么只有生成沉淀、氣體或水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呢?如何用微觀來解釋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恳龑Р⒃u價學生的答案 語言引導學生回憶,簡單梳理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的差異性——碳酸氫鈉加熱易分解,碳酸鈉不易分解指導學生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現象和結論引導學生回憶復分解反應的定義和條件,舉例并借助多媒體動畫講解展示復分解反應的微觀實質。學生思考并回答 回憶 書寫化學方程式分組實驗:一名學生實驗,其余記錄,其中一名為發言人。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和化學方程式學生個別回答問題,模仿用語言說出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做好上課導入和銜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借助現代科技多媒體輔助教學,更好的讓學生理解宏觀和微觀的聯系,樹立學生的微粒觀,懂得從微觀的層面去理解和解釋化學反應原理和現象學以致用板書設計 純堿的性質及復分解反應的實質一、小蘇打 NaHCO3 HCl + NaHCO3 = NaCl + H2O + CO2↑2NaHCO3 == Na2CO3 + CO2↑ + H2O二、純堿 Na2CO31、與酸反應 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2、與堿反應 Ca(OH)2 + Na2CO3= CaCO3 ↓+ 2NaOH3、與鹽反應 Na2CO3 + BaCl2 = BaCO3↓+ 2NaCl三、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離子相互結合生成沉淀、氣體或水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以學生分組實驗來突破碳酸鈉的化學性質,從而總結出鹽的化學通性。以此來提出問題: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和實質是什么。再通過分析微觀反應過程來突破復分解反應的實質這一難點。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沒有更多的結合實際例子來對碳酸鈉化學性質來進行應用。由復分解反應的實質這一難點拓展出來的離子共存問題,物質的鑒別和除雜問題,以及與復分解反應相關的實驗探究題還沒有做深入的探究。針對這個問題我會在課后作業或下節課將會在課堂上加以補充。2019年6月△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