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三年級(下)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課題 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內容與過程目的 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觀察、描述并判斷物體的運動形式。 (1)把藍色球和紅色球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讓二者之間有50 cm的距離(根據實際情況,距離可長、可短),然后用藍色球去撞擊紅色球。實驗現象:藍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線運動,但很難擊中紅色球。(2)把兩個球放在帶槽的直線軌道上,二者之間有50 cm的距離,用藍色球去撞擊紅色球。(3)把兩個球放在帶槽的曲線軌道上,二者之間有50cm的距離,用藍色球去撞擊紅色球。實驗現象:藍色球在直線軌道中做直線運動,在曲線軌道中做曲線運動,都比較容易擊中紅球。(4)觀察比較藍色球在平整桌面、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中運動路線有什么不同。分析:藍色球在平整桌面做直線運動,但很難擊中紅色球。藍色球在直線軌道中做直線運動,在曲線軌道中做曲線運動,都比較容易擊中紅球。重點 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難點 觀察、描述并判斷物體的運動形式。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授課方式 演示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藍色球、紅色球、紙質的直線軌道、紙質的曲線軌道。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根據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三年級(下)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課題 物體在斜面上運動 內容與過程目的 認識斜面,并掌握物體在斜面上滑動和滾動兩種運動方式。 探索一、觀察立方體木塊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實驗材料:一個自制斜面、一個立方體木塊。實驗步驟:(1)在斜面上端輕輕放下立方體木塊。(2)觀察立方體木塊的狀態。實驗現象:當斜面坡度小時,立方體處于靜止狀態;當斜面坡度足夠大時,立方體木塊會從斜面上端慢慢地滑下來。實驗結論:物體可以靜止在斜面上或從斜面上滑下。3、探索二、觀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實驗材料:自制斜面、小六棱柱(可用六棱柱的鉛筆代替)、小球。實驗步驟:(1)將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觀察它的運動狀態。(2)將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觀察它的運動狀態。實驗現象:(1)小六棱柱從斜面上端有時會滑下來,有時會滾下來,有時會滑動一段距離后再滾下來。(2)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滾動下來。實驗結論:除了滑動,物體在斜面上還會滾動。重點 認識斜面,并掌握物體在斜面上滑動和滾動兩種運動方式。難點 搭建斜面進行實驗,觀察、描述、比較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授課方式 分組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斜面、六棱柱形鉛筆、小球、立方體木塊、小玻璃瓶、電池。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接觸面不變地移動叫滑動。如滑冰時冰刀在冰上的運動。一個物體(多為球形或圓柱形)在另一個物體上接觸面不斷改變地移動叫滾動。如車輪在地上的運動。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三年級(下)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課題 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究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 在兩條一樣長的軌道上,怎樣比較不同小球運動的快慢。實驗材料:兩條長度相同的軌道,紅、黃兩個顏色的小球。實驗步驟:(1)準備兩條長度相同的軌道,一端墊起,形成斜坡。紅球的軌道坡度要高于黃球的軌道坡度。(2)將兩個小球在軌道較高的一端同時釋放。(3)觀察兩個小球運動的快慢。(4)小組討論如何比較兩個小球運動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為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依據,最后確定實驗結論。實驗分析:軌道長度相同,同時釋放,先到達終點的說明運動的快。重點 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難點 經歷比較相同距離內物體運動快慢的實驗,培養細致、認真的觀察記錄能力,學會運用思辨的方法獲得科學概念。授課方式 探究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長度相同的紙質軌道、紅色小球、黃色小球、秒表。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在相同距離內,可以根據不同物體的運動時間來比較運動的快慢。所用的時間越短,運動的越快;所用的時間越長,運動的越慢。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三年級(下)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課題 比較相同時間內運動的快慢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究運動相同的時間,可以用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距離長,運動快;距離短,運動慢。 探索一:從不同地點同時沿直線出發,比較兩名同學運動的快慢。提問:如果讓兩名同學從不同地點同時出發,你能比較出他們運動的快慢嗎?實驗步驟:(1)兩同學聽口令從不同地點同時沿直線出發,聽到第2次口令停止走動。用軟尺分別測量運動的距離,記錄下來運動的快慢。實驗結論:從不同地點同時沿直線出發,相同時間內,行走距離越遠,速度越快。探索二:從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沿直線出發,比較兩名同學運動的快慢。提問:兩名同學都沿著直線行走,從不同地點出發,而且出發時間也不同,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實驗準備:兩名同學、兩名計時員、軟尺、秒表。(1)分別在不同地點進行實驗。(2)各組同學按自己所在位置進行直線行走,計時員發令、計時10秒最終分別記錄同學10秒后行走的距離。同學依然采取腳跟接腳尖的方法來行走。(3)測距員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4)小組討論如何比較兩名同學運動的快慢,說出判斷依據,最終得出結論。實驗結論:從不同地點不同時間沿直線出發,相同時間內行走距離越遠,速度越快。重點 運動相同的時間,可以用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距離長,運動快;距離短,運動慢。難點 利用軟尺測量距離、利用秒表測量時間。授課方式 探究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軟尺、秒表。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運動相同的時間,可以用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距離遠,運動快;距離短,運動慢。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三年級(下)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課題 影子的秘密 內容與過程目的 了解產生影子的條件和過程,通過模擬實驗,理解產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擋物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復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有變化嗎?是怎樣變化的? (3)看書上第26頁,根據我們上節課的研究,推測一下大樹的影子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情況,并讓學生說說理由。(4)打開手電筒,照射鉛筆,觀察是否產生了影子。(5)關閉手電筒,觀察是否產生了影子。(6)想一想:不同的材料模擬的是什么?(7)它們對影子的產生起了什么作用?操作:利用實驗材料做模擬實驗,產生影子。打開手電筒,看到影子。關掉手電筒,影子消失。打開手電筒,像電燈一樣自己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如太陽、點燃的蠟燭、發光的螢火蟲等都是光源。木圓柱模擬的是遮擋物。桌面模擬的是投影面。重點 探究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難點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授課方式 分組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手電筒、鉛筆。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影子產生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三年級(下)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課題 月球—地球的衛星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索環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擬的對象是什么,實驗結果是如何證明環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徹地掌握模擬實驗。 1、實驗過程:①把細沙平鋪在托盤里;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擊沙盤;③試著撞擊出大小重疊的“環形山”;④借助鑷子等輕輕取出大大小小的球。2、實驗發現了什么?提示:托盤的細沙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坑,有的大坑套小坑,有的坑與坑是重疊的。3、把制造的環形山與真實環形山比一比,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展示對比圖片)重點 讓學生通過比較照片、查找資料和模擬實驗三種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難點 探索環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擬的對象是什么,實驗結果是如何證明環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徹地掌握模擬實驗。授課方式 分組探究、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沙子、1個大球、1個小球。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月球上的環形山有可能是小行星、彗星、隕石等撞擊形成的。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三年級(下)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二學期課題 地球的形狀 內容與過程目的 能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信息證據,推理、解釋和描述地球是球體的觀點。 模擬行船:A、實驗材料:大球(如籃球等)、船模、桌子。B、分析材料用途 大球模擬地球,船模模擬帆船,桌面模擬平面。C、實驗過程 讓船模分別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擬前進和后退,分別觀察現象。D、溫馨提示①船在地球儀上航行時視線要與地球儀的頂端保持水平。②船在桌面上航行時視線要與桌面保持水平。③重點觀察桅桿和船身的變化。實驗發現①當船模在球面上模擬時,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②當船模在平面上模擬時,是一直都能完整地看到船身的。重點 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程,感受人們在認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體會技術進步對推動科學認知的幫助。難點 理解模擬實驗是如何支持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解釋的。授課方式 演示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地球儀、紙質小船。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