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氧 氣教學設計氧 氣一、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和典型代表,是從化學學科的特征出發,運用實驗方法研究物質的開始,符合中學生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氧氣的學習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氫氣等物質的性質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觀察和描述物質時能做到系統、全面、(二)、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分析[知識與技能]認識木炭、鐵絲、蠟燭與氧氣反應的現象、會寫文字表達式。知道氧氣的性質以及它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用途。理解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定義并會判斷。[過程與方法]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獲取信息,并處理加工信息,獲取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三)、重點和難點: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化合反應的概念。難點: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四)、教學用具演示實驗[ 實驗2-2 ] 至 [ 實驗2-4 ] 補充” 硫在氧氣中燃燒”實驗多媒體課件:(1)氧氣的物理性質動畫,(2)硫在氧氣中燃燒的錄像,(3)氧氣的用途的錄像二、說教法:由于本節課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取了邊實驗,邊觀察,邊探究的方法,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教師參與到學生當中,指導、答疑,師生之間不停的進行“信息”交流,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盡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三、說學法:1、 探究學習: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氧氣化學性質及對其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2、 自主學習: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中歸納出氧氣的用途,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3、 合作學習: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合作中獲得新知。四、說教學過程:新課程標準提倡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這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并查閱有關氧氣用途的資料。(二)、聯系實際、導入新課:首先以游戲的形式開場。[謎語]: 看不見摸不到,不香不臭無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離開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質(氧氣)。設問: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氣?”學生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見生活中現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個人5-7分鐘不呼吸會怎么樣?鋼鐵為什么會生銹?家里的液化氣是怎樣被點燃,為什么能燃燒?等,這些現象都與氧氣有關,這樣不但能自然導入課題,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因此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帶著探索未知的心理進入新的教學。( 三)層層深入、講述新課 一 氧氣的物理性質[設問]:什么是物質的物理性質?研究物理性質通常從那幾個方面出發?然后我通過展示一瓶氧氣讓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問題: (1)在通常情況下氧氣的色、態、味?(無色、無味的氣體)(2)[教師提供資料]已知氧氣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氣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從中得到什么結論?(密度比空氣略大)(3)魚兒在水中能自由生活,為什么?(水中有氧氣)市場上賣魚的,為什么過一段時間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會空氣?(氧氣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條件改變固態氧、液態氧是什么顏色?學生進行思考,再通過觀看氧氣的物理性質的動畫 ,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思考分析、討論,學生能歸納出:物理性質 1、 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4、氧氣 –183c 液態氧 -218c 固態氧(無色) (淡藍色) (淡藍色雪花狀)二、氧氣的化學性質: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重點又是難點,是學生達標的關鍵。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實驗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由于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學習物質的性質,剛開始接觸化學實驗,所以,講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想到(或觀察到),這些物質在空氣(或純氧)中預熱(或點燃)前并不跟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后再觀察它在空氣中能否持續燃燒,以及燃燒時的現象;繼而觀察它們在純氧中燃燒現象,最后才是對生成物的檢驗。以上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維性觀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訓練學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并有程序地教給學生操作實驗的技巧、注意事項、燃燒現象的語言描述及文字表達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我對教材順序進行了調整,將[實驗2-2] 采用學生演示實驗的方法進行:[提供背景資料]:將點燃的木炭放在氧氣中會怎么樣呢 [提供]儀器:集氣瓶、 酒精燈、火柴藥品:木炭、 石灰水、氧氣學生上前做實驗,同學們觀察, 相互討論[注意]:發現問題要思考、討論[小結]:[實驗2-4]采用 學生分組實驗的方法完成,并且對實驗的順序也做了調整[實驗2-4]: 鐵在氧氣中燃燒活動與探索:1)、鐵在空氣中能燃燒嗎?如果給它提供足夠的氧氣,能燃燒嗎?怎么樣才能讓它燃燒起來?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點燃的?3)、 如果溫度很高的物體落在玻璃上會出現什么后果?共同討論后,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可以得出現象和結論鐵在氧氣中燃燒 現象:① 劇烈燃燒 ②放出熱量 ③ 發出耀眼的白光 結論: 鐵 + 氧氣 點燃 四氧化三鐵總結:1、為什么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放在純氧氣中也能燃燒?使學生懂得:反應條件(點燃)對化學反應的影響。2、為什么點燃后鐵 在空氣中不能燃燒而在氧氣中卻能燃燒?(空氣中氧氣約占體積1/5),使學生懂得:物質濃度對化學反應的影響 。通過對實驗的總結,使學生在知識、思維上有所創新、提高。[實驗2-3]蠟燭在氧氣中燃燒蠟燭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現象有什么不同?儀器:集氣瓶 火柴藥品:蠟燭 石灰水 氧氣學生先做實驗,同學們觀察,相互討論。注意:發現問題思考、討論小結:補充實驗:硫在氧氣中燃燒我采用教師先演示 [ 教師解釋加少量的水作用——為了防止空氣的污染 ],學生觀察,然后提示問題活動與探索:1)、硫在空氣中和氧氣在燃燒現象有什么不同?2)、硫燃燒產生有害氣體,為了減少或避免空氣污染,因如何改進實驗?由于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剛開始接觸化學實驗,實驗的基本思路還沒有初步建立,更達不到具體設計實驗的能力,教師應給予引導,讓學生大膽的設想、猜想,鼓勵學生不要拘泥于課本知識,如果學生有合理的實驗方法,我就對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嘗到探索、實驗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硫在氧氣中燃燒現象: ①發出藍紫色火焰 ②放出熱量③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結論: 硫 + 氧氣 二氧化硫為了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我設計了學生討論的教學環節,物質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的比較, 讓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各組推選一人發言。如果有兩種以上不同意見,要求各組再討論,再發言,經過反復討論,學生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1)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點燃或加熱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的熱(2)氧氣具有氧化性。由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積累所查閱的資料說說氧氣有那些用途?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三、氧氣的用途 通過以上的學習,使學生懂得: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用途又體現性質的辨證關系。(最后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四個文字表達式對比分析, 讓學生歸納出初中階段要有氧參加的反應就是氧化反應。化合反應的特點:多變一,它是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從而,使學生從邏輯上分清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是從兩個不同的側面描述反應類型的方法。經過討論,再歸納概念,學生容易接受。分組討論,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四)、課堂小結:本節課,我采用口訣的形式小結出所學的內容,學生復習起來活潑流暢,在愉悅的氛圍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質量,培養并保持了學習化學的興趣。氧氣無色又無味,液固淡藍微溶水;生來活潑又好動,氧化反應有魅力;咱與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氣;鐵絲與我來點燃,火星四射多美麗;硫粉與咱共燃燒,藍紫火焰好神氣;咱和蠟燭來點燃,化為水和碳酸氣。我的用途多又廣,支持燃燒供呼吸;我是人類的好朋友,造福人類見功績。第一句概括總結了氧氣的物理性質,后兩句概括總結了氧氣的用途,中間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氣的化學性質。(五)、鞏固新知,能力提升:對于這節課教學效果的檢測我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進行,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學習小組,對檢測題進行搶答,答對加分,答錯扣分。開始同學搶答都很積極,由于不假思索而答錯扣分后,學生變的謹慎起來,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各組分數有升有降,學生情緒起伏不定。同時各組同學又緊密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體精神。競賽題量較大,內容具體,易于操作,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五、說板書設計氧 氣一、 物理性質二、 化學性質氧化反應: 物質與氧發生的反應。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供給呼吸三、 氧氣的用途 支持燃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