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 分子和原子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分子與原子的真實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質;(2)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宏觀現象和微觀本質間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解釋,學會科學聯系的方法;(2)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學會辨證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習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粒,微粒的特征。學習難點: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課時安排:2課時教 學 過 程【導入】為什么當人漫步在花園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路過加油站時,你能聞到汽油的味道?【講授新課】活動一:演示品紅擴散實驗,提問品紅為什么消失?整杯水為什么變紅了?點撥: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現象,科學家們已利用科學技術證明了物質是由一些看不見的粒子構成的,它們就是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學生觀察課本苯分子的照片,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兩個漢字)。活動二:粒子的特征提問:水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點撥:其實分子是很小的粒子(閱讀課本上相關數據),得出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小。過渡:從品紅消失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但這并不能讓我們信服,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提示:濃氨水的物理性質揮發性,化學性質能使酚酞溶液變紅。根據信息完成課本探究氨分子運動實驗提問:若改變溫度對分子運動有什么影響?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提示:紅墨水,冷水,熱水結論:分子總在不斷運動,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率加快。演示實驗: 50ml酒精與50ml酒精混合,觀察混合后的體積提問:混合后的體積是兩者之和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現象:混合后小于100ml結論: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遷移:日常生活中用的煤氣可以壓縮在鋼瓶中,新建馬路時,要分成許多塊,說明氣態,固態物質之間也存在著一定間隔,且同種物質在不同的狀態下分子間隔是氣體>液體>固體(水例外)。因此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容易被壓縮,而液體、固體分子間間隔較小,不易被壓縮。提問:固態碘遇淀粉變為藍色,碘蒸氣遇淀粉也變為藍色說明什么問題?結論: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活動三:分子的概念及其應用舉例:水的蒸發和過氧化氫分解實驗解釋:水的蒸發只是液態水變為水蒸氣散發到大氣中去了,水分子間隔變大,而分子本身沒有變。過氧化氫分解后變成了水和氧氣,分子發生了改變。分子概念:有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應用:1、認識物質的變化‘2、認識物質的分類活動四:原子的概念及其應用學生觀察:氧化汞分子分解過程微觀示意圖解釋:氧化汞分子分成汞原子核氧原子,每兩個氧原子構成一個氧分子,許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氣,汞原子直接構成金屬汞。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提問:原子能否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點撥:能,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其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靠原子來保持。原子應用:1、描述分子的構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觀察書本分子模型圖得出)2、描述物質的構成3、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構成新的分子活動五:分子和原子的比較1、 相同點:基本特征相同,都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2、 本質區別: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3、 聯系:分子 原子4、注意: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一般不能直接用來比較大小活動六:分子、原子與物質間的關系分子 物質構成原子【教學反思】【板書設計】1、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2、 分子1、 分子的特征2、 分子的概念3、 分子的應用(1)認識物質的變化(2)認識物質的分類3、 原子1、原子的特征2、原子的概念3、原子的應用(1)描述分子的構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觀察書本分子模型圖得出)(2)描述物質的構成(3)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構成新的分子四、分子和原子的比較五、分子、原子與物質間的關系物理變化:構成物質的分子沒有改變化學變化: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改變純凈物:由同種分子構成混合物:由不同種分子構成金屬由原子直接構成多數固態非金屬由原子直接構成稀有氣體由原子直接構成分 成構 成構成直接構成物理變化:構成物質的分子沒有改變化學變化:構成物質的分子發生改變純凈物:由同種分子構成混合物:由不同種分子構成金屬由原子直接構成多數固態非金屬由原子直接構成稀有氣體由原子直接構成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