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1 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認識分子的特點。3.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分子性質的實驗探究,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并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分子特點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粒的觀點解釋一些常見現象的方法。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2.了解分子性質,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透過物質變化的宏觀表象,建立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確的微觀想象,即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三、學生認知分析學生通過初中物理課的學習,已經知道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較困難的。四、教學過程環節一 情境創設,引入新課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你能解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嗎?遠處就能聞到花香;杯子里的水會慢慢減少;酒精有揮發性;路面水泥地面切割有縫隙;架設電線,電線要有一定的弧度 進入情景,思考產生現象的原因。 從生活現象和圖片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許多科學家在很久以前就對物質的構成進行了探究,他們認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緢D片展示】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2000萬倍的鎢原子圖像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苯分子圖像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中國IBM公司在鐵的表面移動鐵原子“寫”出的漢字 邊觀看、邊思考,感知1.微觀粒子是真實存在的。2.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通過圖片的介紹將學生慢慢帶入微觀世界。環節二 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1】通過看“水分子自述”,能不能總結出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思考,從具體的數字中感知: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從最熟悉的物質進行認識,用數據更形象直觀的讓學生體會分子很小,易于被學生接受。1.【演示實驗】“分子運動現象”【提出問題2】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2.通過觀察《陽光下濕衣服干的快》視頻,你能解釋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嗎?3.【猜想】品紅在什么情況下可擴散得更快一些?這說明了什么? 觀察,思考,總結出: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讓學生知道酚酞與水接觸不變色,酚酞與氨水接觸能變色通過對比試驗,讓學生歸納總結出溫度與分子運動快慢的關系,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可以得到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取注射器,抽取約5毫升的空氣和水,用手指堵住針管口,推動活塞擠壓,觀察。思考:物質“熱脹冷縮”現象的微觀原因是什么? 觀察,思考,小組動手實踐,結出: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溫度越高間隔越大。 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學生會有真實的感受,提高學生分析現想的能力、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小組內交流及小組間的交流,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意識。液氧和氧氣都能使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冰和水的化學性質也相同;人體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從示例中得出結論:同種分子性質相同。環節三 學以致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解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嗎?遠處就能聞到花香;杯子里的水會慢慢減少;酒精有揮發性;路面水泥地面切割有縫隙;架設電線,電線要有一定的弧度 通過搶答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 回扣開頭,學有所獲。環節四 課堂小結和練習(略)五、板書設計分子和原子性質: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2、分子總是在不斷的運動3、分子間有間隔4、同種分子性質相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