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課時)分子的性質------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分子的性質是學生開始接觸微觀世界的第一課。學好本課內容,為以后物質構成的奧秘的學習奠定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并由此開拓學生視野。目標確立:結合《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為主導的具體要求,本節課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和技能:(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2)認識分子性質。(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2、過程和方法:(1)通過對“分子運動”的探究性學習,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2)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形成“提出問題→就問題設計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方法。(3)根據初中學生的思維特征,運用一些宏觀的實驗現象過渡到微觀世界,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認識到“微觀粒子性質的表現決定了宏觀現象”這一辨證關系。并教育學生只有重視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將來的大業;也只有努力發展個人的素質,才能保證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二、教學方法分析由于學生基礎較差,厭學情緒較高,所以我努力創設情景。結合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游戲,并且綜合應用了分析類比、合作探究、分組演示實驗等的教學方法,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以實驗為基礎,結合相關視頻實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探究,邊實驗,邊討論,邊比較,把宏觀和微觀恰當地聯系起來,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本節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輕松愉快的游戲和實驗探究活動中,主動地參與實驗,討論交流。并得出相關的結論。三、教學重點:1.分子運動的探究實驗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并應用于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四、教學難點:分子間有間隙五、教學過程:設問:我們在物理課上學習了分子的一些知識。分子是否是真實存在?有沒有證據證明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學生回答:有!聞到花香,聞到臭味等等。設問:那么有沒有哪個同學親眼看到分子?學生:沒有設問:為什么沒有親眼看見分子呢?學生:因為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見。講述: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見,但通過電子顯微鏡,我們可以看到分子的存在。設問:翻開課本P50,看圖P3-6及相關文字,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學生:分子確實存在,分子很小,分子間有間隔。設問:分子很小,究竟小到什么程度?觀看視頻:分子很小┅┅講述:翻開課本P50,第3段閱讀,對于這個數據,大家可能不太明確,下面我用一個具體的數據來分析。講解:一滴水(以20滴水為1ml計)中大約有1.67 X1021個水分子,這些水分子讓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由此可知,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是分子的一種基本性質。板書: 1、分子的質量小、體積小引言:分子除了小之外,還有哪些性質呢?設問:老師有個難題想不明白,希望大家幫忙解決。前一段時間老師買了一些清新劑,打開蓋子放置一段時間后,發現清新劑變少了,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這是分了運動的結果。講述:接下來我們來做個有趣的實驗來證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創設實驗情景:實驗一P50,活動與探究,圖3-8,A、B燒杯中的溶液會發生變化嗎?學生回答:燒杯A的無色酚酞溶液變紅。燒杯B的無色酚酞溶液無變化。設問:A、C兩杯溶液并沒有混合,為什么A燒杯溶液會變成紅色呢?是不是老師的功力這么厲害呢?還是什么原因導致燒杯C溶液變紅?你能否提出你的假設,并用簡單的實驗驗證你的假設。提出假設學生對上述現象的看法不一,可能提出如下的假設:1、 試管C中濃氨水散發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粒子,慢慢溶解到試管B的溶液中,使試管B溶液變成紅色。2、大燒杯D內壁上沾有某種物質,散發出的肉眼看不見的粒子與試管B中的溶液接觸,使其變紅;3、是濃氨水溶液中的水蒸汽進入試管B中,使試管B的溶液變紅。。。。。。。。。。。。。。。。。。。學生分組實驗:分別請3個同學做實驗來驗證3個假設教師:及時做出評價與指導獲得結論學生在討論、交流基礎上獲得共識: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變紅;2、燒杯C中的濃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見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進入了燒杯A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變,顏色變紅。進一步設問:為什么兩只燒杯中的溶液沒有混合,但燒杯A中的溶液仍能變色 你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捂鼻子 學生總結:是濃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斷運動的結果。填空P50-P51,活動與探究的有關現象與解釋部分。引入:接下來我們來觀看一個有趣的實驗。視頻:分子擴散實驗教師活動:當視頻播到關鍵時刻暫停,讓學生猜想即將出現的現象及引起該現象的原因加以分析。學生回答:從試管口到試管底部濾紙逐漸變紅,原因是氨分子不斷運動的結果。教師活動:繼續播放視頻,并對剛才學生回答的問題加以評價。板書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設問:你能否舉出一些身邊的例子來說明分子是不斷動動的。學生回答:學生舉例說明,板書:例如:擴散、揮發、聞到所味。引入:同學們晚上放學回家,肚子很餓了,回到家媽媽正在炒菜,我們聞起來特別香,但如果菜放涼了,香氣就會大大減少,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回答:這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設問:從以上例子說明分子運動與什么有關?學生回答: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學生實驗:實驗二:分別在冷、熱水的錐形瓶中加入高錳酸鉀固體。(注意:女同學冷水的錐形瓶中先加入少量的KMnO4 )觀察現象:高錳酸鉀固體溶解,最后消失,水變紅,高錳酸鉀在熱水中的擴散速度較快。板書: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學生閱讀并劃書:P51第1段。引入:1+1=? 10+10=?講述:1+1=2在數學的一般的范疇中是正確的,但在化學的領域里呢,就不一定了設問:半杯玻璃球與半杯泥沙混合,能否得到一杯混合物?學生回答:不能,少于一杯混合物。解釋原因:玻璃球之間有間隙。引言:那么如果粒子小到我們看不到的話,它們之間是否也有間隙視頻:把50mL的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觀察儀器刻度得到結論:溶液體積小于20mL,說明微小的分子間也存在間隙板書:3、分子間是有間隙的引入:那么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狀態中,哪種間隔最大?學生猜想:有的說氣體,有的說固體,還有的說液體。實驗探究:請一男一女同學各取兩支大小相同的醫用注射器,將栓塞向外拉,分別吸入等體積的空氣和水,同時用力將栓塞推入,看哪個同學快,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回答:裝有空氣的注射器較容易壓縮,說明氣體的間隔較大,液體的間隔小。設問:如果將同體積的冰和水置于注射器中,冰與水哪種容易被壓縮?學生回答冰比水難壓縮,說明氣體間隔最大,固體間隔最小。板書:氣體間隔最大,液體間隔較小,固體間隔最小。閱讀:P51,第二段,并劃書板書:例如熱脹泠縮;50毫升水+50毫升酒精混合總體積小于100毫升練習:P53,1(1)P54,3(2)(3)(4)(6)小結與鞏固:今天學習了分子的3個基本性質,請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夠反映分子具有以上性質作業:同步課題2分子和原子,8-12題六、板書設計分子的性質1、分子的質量小、體積?。ㄈ庋劭床灰姡?br/>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例如:擴散、揮發、聞到氣味3、分子間是有間隙的( 固體:較小 液體:較大 氣體:最大)例如熱脹泠縮;50毫升水+50毫升酒精混合總體積小于100毫升七、課后反思本節課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我最初的設計意圖,也達到了幾個緯度的教學目標,具體表現在:(1) 教學中以實驗探究學習為主線貫穿全過程,充分體現化學學科的特點。(2) 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主要通過啟發指導給學生以幫助。(3) 授課語言風趣、幽默、實驗、游戲設計精彩,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4) 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評價、鼓勵其進步。(5) 有意識的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到教學中,充分體現生活處處皆化學。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