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子的結構》教學設計知識與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過程與方法1、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2、學習運用對比、歸納的方法在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3、運用形象恰當的比喻減少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神秘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2、逐步提高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重點1、原子的構成。2、相對原子質量。難點1、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2、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教學過程一、知識回顧1、分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2、原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在化學變化中,分子與原子的區別: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4、用分子和原子知識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二、自學引入1、原子能否再分?若能,它可以分為哪幾部分?2、原子顯電性嗎?為什么?構成原子的粒子帶電情況又如何?構成原子的粒子在數量上有怎樣的關系?三、新課導入可能同學們都不熟悉原子,但是提起原子彈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為它的威力可怕,1964年10月 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對于人類的重大作用。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使用科技為人類造福。那么原子和核武器原子彈之間有什么關系?原子是一種怎樣的微觀粒子?相信同學們對它非常感興趣,那就讓我們共同來認識一下吧。四、模型猜想: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什么樣子?提示:1、外部形狀 2、內部結構 3、實物類比想象中的原子:乒乓球 實心鉛球 方木塊 西瓜 雞蛋 膠囊 桃子等五、重走科學之路1、道爾頓原子模型一切物質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構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2、湯姆生原子模型原子并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 ——湯姆生發現了電子(1897年)電子是種帶負電、有一定質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種原子之中。湯姆生認為電子就像西瓜子一樣鑲嵌在原子中。3、盧瑟福原子模型盧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的質量幾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繞核做高速運動。(就像行星環繞太陽運轉一樣)4、波爾原子模型玻爾借助量子論改進了盧瑟福的模型玻爾原子模型:當原子只有一個電子時,電子沿特定球形軌道運轉;當原子有多個電子時,它們將分布在多個球殼中繞核運動。不同的電子運轉軌道是具有一定級差的穩定軌道。原子結構探究基本歷程的啟示:1、科學探究的過程是艱難的曲折的。2、科學探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深入和完善的。3、在探究過程當中,我應該要大膽的猜想,然后再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去驗證。六、模型構建:原子構成示意圖:(見課件)原子、原子核、電子的大小關系?1、原子的體積很小;2、原子核的體積更小;(原子的半徑是原子核半徑的幾萬倍)3、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運動(像一個小宇宙)。原子的半徑是原子核半徑的幾萬倍是什么概念?構成原子粒子的質量分布情況如何?粒子種類 質量一個質子 1.6726×10-27 kg一個中子 1.6749×10-27 kg一個電子 9.1176×10-31 kg約質子質量的1/1836信息: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幾乎相等,電子的質量跟質子、中子相比相對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構成原子粒子的帶電情況如何?注: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相等七、討論交流:1、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從何而來?來自于質子所帶的正電荷。2、原子核和核外電子都帶電,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呢?因為核內質子所帶電荷與核外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相等,電性相反。八、活動探究:從下表中你能總結出什么規律 原子的種類 原 子 核 核外電子數 核電荷數質子數 中子數氫 1 0 1 1碳 6 6 6 6氧 8 8 8 8鈉 11 12 11 11鎂 12 12 12 12氯 17 18 17 17九、課堂小結:十、隨堂練習:十一、練習鞏固:十二、教學反思:“原子的構成”這一課內容比較抽象,難度較大。由于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在課堂上通過運用圖片、動畫創設情景,通過形象的描繪、科學的推理、史料的論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將原子的結構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出來。在解決“原子構成”問題中,采用了設想、討論交流、動畫啟示來逐步完善思維過程的群體探究方式,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發現的樂趣。教學中運用了一系列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體會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而且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得到較好的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