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原子》教學設計案例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難明。如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讓學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識,樹立微粒的觀點,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新課程改革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其突破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首先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我”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是什么,“我”的問題和誤區在哪里,“我”應該怎樣才能掌握、理解這部分知識。通過分析學生的情況找準教學設計的定位,根據定位不同預設幾種方案,在教學過程中追求預設與生成的統一,與學生共同創造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在實施不同設計方案時,可以在學生中展開調查,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哪一種教學設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能夠不斷的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培養學生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針對微粒的抽象性,在教學中注重從多個角度讓學生親身去感受,去體驗,去認知,去學習。1.數學計算,體會分子的大小。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假設每人每天吃5000粒米,1.67×1021粒米可供全世界人吃多少年?通過計算,讓學生體會到分子的大小。2.高科技,展示微觀世界,展示分子、原子。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了很多分子原子的照片,通進對圖片的講解,將微觀世界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原子真實存在,打消懷疑的思想。3.做好實驗,為學習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認識。通過學生親自實驗、觀察,建立感性知識,認識到品紅的擴散、濃氨水的揮發都是分子運動的結果。從而為學生學習分子、原子的知識奠定事實基礎。4.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把“水” 的三態變化當作闡述分子原子知識的起點和載體,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平臺。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現象和問題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識來解釋,列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給予啟發式地教學,讓學生學以致用,去體會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5.問題思索,建立微粒觀念。你是怎樣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深入思索和查閱化學史資料,學生會進一步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從而建立微粒的觀念。通過觀察、想象、類比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二、教學背景分析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設計之初,先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學生情況:1.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哪些。在物理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水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升入初三后剛剛學習了分子的一些性質,并且從能量的角度學習了分子的動能和勢能。2.學生的誤區在哪里。在學生眼里,微觀世界仿佛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頭腦中有關物質粒子性方面的錯誤的生活概念主要有:①空氣中的粒子之間是沒有空隙的,是連續的、緊密排列的。②空氣中粒子的分布是不均勻、分層的,例如所有的氧氣粒子在一個層面上,所有的氮氣粒子在一個層面上。③組成物質的粒子其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后粒子會變大。④組成物質的粒子其數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后粒子數目會增加。⑤把氣體從1升的容器轉移到2升的容器內,氣體所占據的體積仍是1升。3.學生在哪些方面有待發展。學生通過第一、二單元的學習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但是不能從實驗的角度證實分子的性質,不能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更不能自發地從微觀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性質、分類等。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化學的基本特點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結構、組成、性質和變化,宏觀與微觀的聯系是化學不同于其他科學最特征的思維方式,建立對微觀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學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學生只有在認識了分子原子的基礎上,基于真實存在的實物粒子,才能建立元素的概念,為學習水的組成打下基礎。通過以上分析,找到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設計定位,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方案,并在不同類型的班級實施不同的方案。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者學生訪談,了解哪一種設計方案更具有實效性。三、教學目標設計1.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的三態及其變化。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說出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氨分子擴散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提出假設、對照、觀察、歸納的科學方法。通過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系,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情感價值觀通過介紹人類對物質組成的設想和解釋,及科技的進步對構成物質的微小粒子的證明,引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學習的興趣。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一)教學設計方案一1.設計定位:學生對于水蒸汽的凝結、水的汽化等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水分子的變化不了解或存在錯誤概念。教和學的起點定位于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描述和原因分析。2.教學流程3.教學過程:重點問題:認識物質的微粒性,建立物質的微粒觀第一環節:水的三態變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你看不見摸不著,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沒有這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瑩的水滴,沒有晶瑩的水滴哪有潺潺的小溪,沒有潺潺的小溪哪有奔騰的江河和澎湃的大海?為什么水分子會有時幻作朵朵白云,有時化作綿綿細雨,有時又能變成皚皚白雪?【板書】一、水的三態變化【提出問題】設想把針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水變成了水蒸氣,體積增大了許多,你有沒有想過,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PPT】水分子本身變大了?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了?分子的數目變多了?分子都跑到針筒的另一邊去了?【板書】一定量的水,在其三態變化中分子的數目、大小―不變分子間的距離、分子的能量―變化【PPT】水三態微觀示意圖:進一步引出分子總在不停的運動【提問】怎樣解釋以下現象:1.雨后路上的積水被太陽一曬變干;2.燒開水的鍋蓋掀開后滴下水珠?!肿拥倪\動總與能量有關。 學生回答:水變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狀態發生變化的結果。學生討論,克服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錯誤。結論: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態變化中,分子的數目、大小不變,分子間的距離(間隔)變化建立宏觀——微觀之間的聯系。學生回答。 親切生動的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考:水是由很小很小的水分子組成的,水分子通常都相互聚集在一起。把“水” 的三態變化當作闡述分子原子知識的起點和載體。這個方法建立在學生的經驗之上,能夠使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平臺。針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概念中的錯誤設置問題情景。呈現圖片和問題的目的是利用學生的經驗(可能是不正確的)制造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圖片對宏觀物質的微觀解釋,直觀形象,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系。學生在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質的三態變化時,認識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改變,只是分子運動速度、分子間隔以及排列方式的不同,為下節課理解化學變化中分子的改變打好基礎。第二環節:分子原子的共性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問題情境】王明同學在了解了水的三態變化過程中水分子的運動情形后,對分子形成了這樣的看法:分子很小,相互之間存在間隔,總在不停的運動。為了驗證猜想,在老師的幫助下,王明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燒杯A中裝入少量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試劑,得到無色溶液。在燒杯B中裝入濃氨水。用一只大燒杯把A、B兩燒杯罩在一起,幾分鐘后,王明觀察到什么?【演示實驗】演示以上實驗。并用投影儀展示實驗現象?!締栴}情景】王明同學對這一現象作出了大膽的猜想,針對自己的猜想,他在老師的幫助下,又做了如下一組實驗:(1)用潔凈燒杯C裝入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試劑,靜置觀察;將其單獨罩在大燒杯里,觀察到 現象。(2)小心聞B燒杯的濃氨水,嗅到 氣味。取少量濃氨水于小燒杯中,滴入酚酞,觀察到 現象。【演示實驗】演示以上實驗。并請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問題情境】王明認真分析了上述實驗現象后,得出了結論。你知道他的結論是什么嗎?把實驗方案中的科學方法因素及時抽取出來,讓學生進行總結?!句浵瘛糠肿拥拇笮?、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的運動【討論】你還能舉出可以說明微粒性質的其他事例或設計出新的證明實驗嗎?【板書】二、用微粒(分子、原子)的觀點看物質1、所有物質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小的微粒構成的。2、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隔。3、微粒是在不斷的運動的。 觀察、思考學生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討論后得出結論。對照、觀察、從現象到結論的歸納方法。學生回答。 教材中活動與探究仍是一種引導下的探究,可采取一種更為開放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科學過程:先做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讓學生分析、討論并盡可能歸納出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然后設計實驗對所列原因進行驗證,最終得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結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不僅激發學生探索奧秘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用氨分子擴散實驗進一步反應并證實了分子的性質,從而為物質的微粒觀念的建立打下基礎。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析化學反應現象的能力。比較是經常使用的一種科學方法?;瘜W研究中常常進行比較實驗,根據實驗結果的異同尋求科學的結論。第三環節:微粒觀點的建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PPT】你是怎樣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PPT】展示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一些物質的圖片。 學生發言,交流共享。物質的可分割性:一尺之棰,日截其半,萬世不竭?!f子。從大山上崩塌下來的大石塊碎裂成小石塊——更小的石塊——小的鵝卵石——粗砂粒——細沙?!寥馈覊m——肉眼看不見的塵埃;食鹽、蔗糖都能研成很細的顆粒,溶在水中會在不知不覺中無影無蹤。 通過學生的深刻思考與探索,發自內心的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第四環節:小結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反思】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小結】 學生匯報交流,啟發共享。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二)教學設計方案二1、設計定位:通過物理課或課外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并且還知道了分子的一些性質,也能應用這些知識解釋現象。教與學的起點定位于通過思考人類對物質微粒性的設想、解釋和證明,從而樹立物質的微粒觀。2、教學流程: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與數據分析我們在不同類型的班級分別實施了以上這兩種教學設計方案,并對實施方案一的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學生訪談。訪談問題及統計結果如下:1、這節課從水的三態變化引出分子的性質你覺得順暢嗎?A很順 B較順 C不順2、通過這節課,你知道了人類怎樣逐步認識物質由微粒構成的嗎?A了解 B不了解3、這節課后,你再看到宏觀物質的時候會不會習慣于想到它們由微粒構成?A肯定會 B有時會 C不會4、如果讓你先了解人類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的思維發展過程,再應用它解釋常見的自然現象,對你是否更有幫助?A有 B沒有通過對以上數據的對比分析,我們得出:教學設計一在程度一般的班級實施,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堂實效性較高;而教學設計二更在適合程度較好的班級實施。分子原子物質構成構成構成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