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內容標準】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知道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知識梳理】一、孫中山早年革命活動(一)孫中山簡介:出生于 香山縣一個農民家庭,名 ,號 ;旅居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 ,以后便以“中山”名世。(二)早年革命活動:1、樹立革命理想:1894年,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 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失望之余,他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 的 ,才能拯救中國。綜合歸納:孫中山思想有哪兩次轉變?2、成立第一個革命團體: 年11月,在美國檀香山成立 ,提出“ ”的宗旨,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3、發動起義:( 1)背景:1895年,孫中山回到香港,聯絡陸皓東等人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同時開展籌款、聯絡會黨和軍隊等秘密工作,準備在 發動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據點。(2)概況:由于 ,廣州起義后,孫中山先后在日、美、英等國發展 ,為繼續革命做準備。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一)同盟會的成立:1、背景:(1)群眾基礎: 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主義統治中國的 ,國內 高漲。(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 》, 的《革命軍》,陳天華的《 》和《警世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這些作品號召人們起來推翻 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3)組織基礎: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影響較大的有 和 。(4)領導基礎: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人公認的 。2、概況時間地點目的領導人革命綱領機關刊物組織性質溫馨提示:同盟會已經是一個政黨了。革命團體和政黨有區別。3、意義(影響):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 和明確的 ,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二)三民主義:1、內容: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 、 、 ”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2、意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 。【核心素養】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我們要客觀地認識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人格魅力,理解他為國家命運奔波的一生。【合作探究】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什么?有什么內涵?內 容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對應內容思想內涵地 位【知識結構】【課堂檢測】1、“他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他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畢生致力于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的探索。”“他”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是( )A.自強求富 B.三民主義 C.民主科學 D.毛澤東思想2、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韃虜”指的是( )A. 西方列強 B. 滿清政府 C. 少數民族 D. 北洋軍閥3、下列屬于中國同盟會創立的機關報是( )A.《新青年》 B.《萬國圖志》 C.《新人民》 D.《民報》4、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為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孫中山先生把“政治革命”概括為(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5、判斷題(1)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民主”、“民權”和“民生”三大主義。(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團體同盟會。( )(3)1905年,興中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還通過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4)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主”“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風云人物】孫中山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孫中山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后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