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案一、設計思路:順利完成本節教學,需要學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相關內容并且在本節課中靈活運用。這一節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腎單位的結構以及尿液的形成過程。在學生鞏固“第三章人體的呼吸”和“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出尿液的形成過程。再從資料分析以及圖文講解得出尿液的形成過程,理解腎單位的結構、泌尿系統的作用、人體其他排泄途徑。最后回到課前提出的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尿毒癥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二、教學分析:(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內容。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涉及《生物課程標準》“生物圈中的人”一個一級主題。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第三章人體的呼吸”和“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內容之上的學習,《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內容“尿的形成與排出”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本章的難點。本節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復習“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血液的組成,有利于知識的銜接,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關注環境與關愛生命的情感。(2)教學對象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人體八大系統知識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并在不久前剛剛學習了《人體的呼吸》和《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內容,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基礎。本節內容涉及很多與自身相關的知識與實例,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3)教學條件分析: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學校各教師已安裝了多媒體電子白板,教學更加多樣化,教學效果更加靈活。教師可使用傳統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體電腦和電子白板。圖片、音頻以及動態視頻等普遍使用于教學中。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升。(4)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1、腎單位的結構及其功能;2、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難點:尿的形成過程。三、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統。2、 能力目標: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腎臟的結構是與它承擔的功能相適應的。四、教學方法與策略:通過生活實例以及與泌尿系統相關的疾病,引出泌尿系統的作用。了解泌尿系統的結構,并對腎臟有一個新的認識。通過課本、課件以及資料的分析,讓學生試著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種類有哪些,以及原尿與尿液的區別。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對腎單位的結構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學生已有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遷移人體還有哪些其他的排泄途徑。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活動與過程 設計意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引起興趣 觀看與尿毒癥有關的新聞 播放與尿毒癥有關視頻。 觀看新聞,思考尿毒癥與人體哪個器官密切相關。 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引起學生學習泌尿系統的興趣。2新課導入 學習人體生命活動產生的代謝廢物。引出排泄的定義。 提問人體生命活動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呢?板書:排泄的概念。 學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回答。 設置情景激發興趣。為泌尿系統的講述坐下鋪墊。3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泌尿系統各器官的功能。 課件展示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圖片。引導學生認識人體泌尿系統各組成器官及其功能。 認真觀看人體泌尿系統組成圖片,然后在學案中寫出泌尿系統各器官名稱以及各器官的功能。 讓學生明白泌尿系統的各器官組成及其作用。對腎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4 尿的形成和排出 形成尿液的器官腎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腎單位的組成原尿的成分尿液(終尿)的成分 提問學生形成尿液的器官讓學生找出腎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引導學生學習腎單位的組成通過圖片,板書配合資料,分析原尿中的成分。指導學生分析資料,得出尿液的成分,學習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回答并在學案中寫出答案自學腎單位是腎臟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了解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通過對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原尿中的成分有哪些。分析資料,得出尿液與原尿成分的區別,理解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為學習尿液的形成做鋪墊了解認識腎單位與腎臟的關系學習腎單位的組成鍛煉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學習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過濾作用。學習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那些物質被腎小管重吸收。5其他排泄途徑 二氧化碳的排出途徑2、水的排出途徑3、無機鹽和尿素的排出途徑 指導學生學習人體其他排泄途徑通過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為例,引出皮膚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 得出二氧化碳通過人的呼吸系統排出體外。水通過皮膚,呼吸系統以及泌尿系統可以排出。無機鹽和尿素通過皮膚和泌尿系統可以排出。 通過日常生活實例,學習人體其他排泄途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