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精準備考】文綜歷史第26題 學案(含十年真題+規律總結+主題突破+模擬演練+原創預測)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精準備考】文綜歷史第26題 學案(含十年真題+規律總結+主題突破+模擬演練+原創預測)

資源簡介

2023精準備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第26題
(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模擬演練+原創預測)
第一部分:規律總結
從高考題統計數據看,五代、元朝時期基本沒有命題,題目主要集中于隋唐時期和宋朝時期,一部分集中于唐朝前中期,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期體現了中國封建盛世形成并走向衰落的歷史,歷史鏡鑒功能明顯。另一部分集中在宋元,宋元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繼續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仍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命題中也一直受到關注。在必備知識的考查上,隋唐制度建設和發展、兼容并包的唐文化、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社會新變化和理學興起是重點。
年份 試卷類型 考 點(知識點)主要考查宋至明的歷史 考查范圍
2022 全國甲卷 宋代海外貿易的特點 必修二
全國乙卷 宋朝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 必修一
2021 全國甲卷 宋明理學——宋代理學家維護禮教綱常 必修三
全國乙卷 宋代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宋代科舉制) 必修一
2020 全國Ⅰ卷 宋元時期農作物種植擴展與土地利用率 必修二
全國Ⅱ卷 宋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錄取程序 必修一
全國Ⅲ卷 唐代書法家張旭書法的特點 必修三
2019 全國Ⅰ卷 唐代推崇陽剛與力量的社會風尚 必修三
全國Ⅱ卷 宋明理學(程顥的主張) 必修三
全國Ⅲ卷 北宋實行募兵制加重政府財政負擔 必修一
2018 全國Ⅰ卷 北宋前中期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必修二
全國Ⅱ卷 武則天時期分割宰相權力以加強皇權 必修一
全國Ⅲ卷 古代中國的藥學成就 必修三
2017 全國Ⅰ卷 歷史認識論(李世民)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唐中期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必修二
全國Ⅲ卷 唐代后期敦煌某地自耕農經濟盛行 必修二
2016 全國Ⅰ卷 宋代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宋代土地政策的調整 必修二
全國Ⅲ卷 王羲之的藝術成就 必修三
2015 全國Ⅰ卷 宋代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 必修二
全國Ⅱ卷 唐宋時期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 必修二
2014 全國Ⅰ卷 宋明理學對人性的新認識 必修三
全國Ⅱ卷 宋代商業的發展(交子) 必修二
2013 全國Ⅰ卷 雅典民主政治 必修一
全國Ⅱ卷 明朝時期長途貿易興盛 必修二
【考點統計】(明確高頻考點)
①政治史:唐代學士參政加強皇權(2018Ⅱ卷);宋代中央集權(2022乙卷);宋代科舉(2021乙卷、2020Ⅱ卷);君主個人行為(2017Ⅰ卷、2016Ⅰ卷);北宋募兵制(2019Ⅲ卷)。
②經濟史:唐代經濟發展(2017Ⅱ卷Ⅲ卷、2015Ⅱ卷);宋元農業(2020Ⅰ卷、2016Ⅱ卷、2015Ⅰ卷)、北宋民營手工業發展(2018Ⅰ卷)、宋代商業(2022甲卷、2014Ⅱ卷)、明代商業(2013Ⅱ卷)。
③文化史:唐代書法醫學(2020Ⅲ卷、2018Ⅲ卷、2016Ⅲ卷);體育活動拔河(2019Ⅰ卷)。程朱理學(2021甲卷、2019Ⅱ卷、2014Ⅰ卷).
【趨向預測】(明確考查方向)
①結合隋唐宋元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和綜合情境,考查這一時期制度變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決的問題,突出考查唯物史觀、歷史理解。
②結合隋唐宋元時期社會經濟變化的狀況,創設學習情境和復雜情境,考查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要求考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這一時期經濟變化的原因及作用。
③聯系思想(儒學、道教與佛教、宋明理學)、文學藝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展變化的主要史實,考查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從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角度考查這些變化的原因及表現。
④聯系經濟重心南移,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等發展的重要史實,從時空觀念和歷史理解角度考查宋元時期社會經濟的變化及階段性特點。
第二部分:【主題突破】
主題一 隋唐宋元時期的階段特征
隋唐時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907年五代開始)——古代中華文明的成熟
【階段特征綜述】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政治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制度上多有建樹,三省六部制形成,科舉制創立;安史之亂后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經濟空前繁榮,對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文化上“三教合一”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以唐詩為代表的文化輝煌燦爛,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對當時的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發展完善標志中央官制的成熟;廢除了不適應時代發展的九品中正制,創立了以才學為選官依據的科舉制,成為中華帝國長期保持繁榮的重要保障。安史之亂后的節度使制度,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權。
(2)經濟上:均田制的繼續實施及廢除,推動了賦稅制度的變更——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以曲轅犁為代表的犁耕技術和以筒車為代表的水利事業的發展,使傳統農耕經濟走向繁榮。制瓷業成為手工業發展亮點,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安史之亂及其后的藩鎮割據,使北方民眾大量南遷,經濟重心開始難移。坊市制、宮市制制約了城市商業的發展。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繁盛,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鹽鐵官營弊端重重,唐朝實施“官商分利”政策,促進了商業發展。
(3)思想文化上: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和經濟繁榮為文學藝術和科技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雕版印刷術的推廣促進了文化興盛;四大發明中的火藥發明及火藥武器的使用在唐朝完成;顏筋柳骨、顛張醉素標志書法藝術的繁榮;兩千多位詩人、近五萬首詩歌使得唐詩更是流芳百世。唐朝統治者對儒、釋、道三教的態度——尊道、崇儒、禮佛,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氛圍,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面臨嚴峻挑戰,盡管韓愈大聲吶喊振興儒學,但由于沒有跳出漢儒天命觀窠臼,儒學危機依舊嚴重。
【重點識記內容】
1.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道;節度使制度,藩鎮割據。
2.經濟上:曲轅犁;筒車;均田制的終結;坊市制;官商分利政策;四大商業都會;草市、夜市;飛錢;市舶司。
3.思想文化:三教并行;三教合一;雕版印刷術:火藥發明和應用;唐詩;繪畫。
主題二 隋唐至宋元期的國家治理
1.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官員選拔
隋唐 背景 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為適應這一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
設置 ①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②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其中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③武則天增加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
兩宋 完善 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
(2)官員管理
考核 隋唐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終要到中央匯報工作②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黜陟
兩宋 宋朝考核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
監察 隋唐 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
兩宋 ①御史臺承唐制,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察區②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以往只負責言諫的諫官與御史臺官員一樣擁有了監察的權力③各州設通判,監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牽制
2.唐宋時期中央與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
(1)中央行政制度
①唐朝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三省的議政場所是政事堂。
②唐太宗時期:常以品位較低的官員同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加以“參知政事”等名號,使其身份等同于宰相。
③唐玄宗后期: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取代三省體制,成為新的中樞體制。中書門下體制建立后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職差遣體制。
④宋代:唐中期以來形成的中書門下體制,逐漸演變為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的二府體制。在二府體制下,戶部、鹽鐵、度支在唐代財政使職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
(2)地方行政制度
①唐代:中國歷代行政區劃沿革中比較重要的轉折時期。唐朝采用了“道州縣”三級制,“道”的基礎往往使節度使的實際權力膨脹,后期逐漸走向藩鎮割據的分裂狀態。
②宋代:宋代設知州、通判,相互監督;“強干弱枝”,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導致了地方無權、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③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宋元時期基本完成了對地方管理制度的變革,為明清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知識深化】門閥政治的形成及評價
(1)形成: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的集團,是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門閥政治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特征。
(2) 評價:門閥政治雖在一定的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但這種制度具有很大消極因素。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門閥士族導致出現“因人設官”的現象,造成大量的冗員。
3.宋代的文官政治
(1)形成概況:宋初最高統治者將兵權、政權、財權集中于中央,各路監司、各州長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權,根除藩鎮跋扈之禍。同時,宋初統治者又提倡文教,力圖復興儒學,扭轉五代頹風,激勵士大夫的忠義節氣。“興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獎勵儒術是宋代的基本國策。這樣,兩宋時期文臣群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以科舉出身為主體的文官隊伍成為政治的中堅力量,獨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
(2)形成原因
①在經濟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發展,租佃契約關系日益普遍,社會流動性空前加強,為宋代士大夫階層登上政治舞臺準備了條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擁兵自重而皇權式微的教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方針。
③科舉制得到了較大發展,削弱了門第血統在科舉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門士人進入仕途的機會,使科舉考試向整個社會敞開了大門。
④宋代教育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官學、私學的數量和規模都超過了前代,這既提高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也為文官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3)評價
①積極:使傳統的貴族政治、武人政治從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國的歷史舞臺;使權力收縱自如,無尾大不掉之虞;使書院興起,學者輩出,經學、史學、文學、科學技術等都很發達。
②消極:政出多門,效率低下;冗費增多,財政拮據;容易形成黨爭;頭重尾輕,地方凋敝。
主題三 隋唐至宋元期時期的經濟生活
1.唐宋經濟制度變遷的特點
私有制的發展 隨著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據主導地位。在手工業和采礦業中,官營規模不斷縮小,民營規模日漸擴大
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租佃制成為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在手工業中,唐代官營手工業出現了勞役制向雇募制過渡的趨勢。在宋代,雇募制成了普遍的方式
國家干預的減少 國家越來越多地退出經濟的直接經營,把更多的經濟空間讓渡給民間。在政府物資調配、專賣等領域中,國家開始更多地吸納商人的力量
國家更多使用經濟手段管理 在專賣、對外貿易等制度的活動中,都體現了唐宋政府對經濟手段和經濟效益的重視
【知識深化】隋唐時期的均田制及賦稅制度的變化
(1)土地制度——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無主荒地。社會上存在大量無主荒地和勞動力。
②內容: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應受田;土地不得買賣;官吏授給公田;農民對封建國家的租、調、役負擔(貴族、地主卻無此負擔)。
③作用:均田制保證農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生產的恢復。
(2)賦稅制度——租庸調制和兩稅法
①租庸調制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于荒地的開墾,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鞏固了府兵制。
②兩稅法使唐朝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財政稅收;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③“募役法”與“方田均稅法”:北宋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其中“募役法”規定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按貧富等級收取免役錢,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也限制了地主的特權;“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畝納稅,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2.宋代“商業革命”和絲路貿易
(1)宋代“商業革命”的突出表現
紙幣出現 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城市興盛 與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時間限制;官府對商業活動也不再嚴格監控,這使得城市的經濟職能增強
商品經濟繁榮 隨著私營手工業規模的擴大,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政策變化 中唐以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榷場貿易發達 榷場是宋代官辦邊境貿易場所,以通遼、夏、金的互市貿易。榷場貿易是因各地區經濟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對于各政權統治者來說,還有控制邊境貿易、提供經濟利益、安邊綏遠的作用。所以,榷場的設置,常因政治關系的變化而興廢無常
海外貿易發達 南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即是海外貿易稅收
(2)宋代的絲路貿易
①概況
兩大方向 中國古代的海外貿易有陸路和海路兩個方向,漢代開通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宋代大多數時期內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無復漢唐盛象。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宋代在東南沿海地區大力開拓海上貿易,西北陸上貿易的重要性不斷衰落,海上貿易的重心地位日益鞏固
主導力量 進入宋代,中國不僅在商品結構中的優勢進一步擴大,而且中國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國商人的地位,成為中外貿易中的主導力量
海上貿易 宋代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上貿易,并制定了系統完備的市舶管理制度,為后代所繼承。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也有不少創新,為航海業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②特點:覆蓋范圍廣,遠及西亞、北非、歐洲;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注重平等貿易、和平交往、睦鄰友好。
(3)影響: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促成中國古代經濟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
3.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由北方到南方
(1).古代中國經濟發展先后形成過兩個重心
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的經濟重心,魏晉南北朝時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北方,到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2)原因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發生南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①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②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并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牛耕在南方地區得到推廣。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東移(如東晉),加快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
(3).過程
三個階段 四大特征
魏晉南北朝 趨向平衡。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開發,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基礎 ①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封建割據、戰亂時較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④由北向南轉移,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轉移
隋唐五代 逐步南移。隋唐時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發達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兩宋 最終完成。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4).影響
城市交通貿易 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一直影響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北方人口的南遷
人才教育 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生態環境 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主題四 隋唐至宋元期時期的思想文化
1.唐文化及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變革的特點
(1)唐文化的特點
文化體系龐大而完整,發展水平較高 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程度世界領先,對近鄰產生深遠影響,如文學、史學修撰、教育、宗教等
極具開放性 一是唐文化的內在特質,二是唐政府對待文化的態度。文化本身的成熟與強大有吸引與消化其他文化的信心與能力,因此佛教等傳播
向民眾靠近、重現實、不僵守古制 文學上開創新詩風,史學修撰上重視人事,藝術創作更重活躍自由之風,改變魏晉時期缺乏“人氣”的特點
(2)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變革的特點
①質疑漢學,重建儒學信仰體系:批判漢代儒學讖緯,回歸先秦儒學,重建孔孟之道。
②理學哲學化與世俗化:理學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響,是以儒家禮法、倫理思想為內核,吸納佛、道思辨哲學、宇宙生成、萬物化生等理論及精神修養方法,而最終形成的思辨形態,又有極為現實的綱常倫理內容的哲學體系。
③市井文化興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貴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階層)轉變;文學上,從雅到俗;書法上,從碑書為主到帖書為主;繪畫上,從宗教政治題材到風俗畫興盛。
④科技發展的高峰: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及火藥配方的改進和完善,為推動世界歷史的進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宋元時期社會文化與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關聯
政治 中央集權的加強 宋元時期,理學興起,并逐漸成為官方哲學,適應了中央集權政治發展的需要
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 宋朝知識分子地位較高,促進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榮;元朝知識分子地位較低,促進了元曲的繁榮
國家的分裂和統一 兩宋時期,國家分裂,文學家多憂世之作,影響了兩宋詩歌、詞賦和繪畫藝術的發展
經濟 商品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民階層隊伍的擴大,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詞、話本、風俗畫、戲曲等得到發展
科技 印刷術的發展 印刷術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和傳播
3、從文明演變角度考查宋明理學的特點及影響
聚焦1 宋明理學興起的社會條件
(1)理學的興起適應了唐末以來重建倫理綱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時期的長期分裂和混亂,使傳統倫理道德規范遭到極大破壞。因此,宋代統治者一開始就倡導尊儒讀經,宋代的儒學復興便由此開始。
(2)理學的興起是宋代科學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宋代穩定政局后,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恢復和大規模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尤其引人注目,為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理學的興起是儒、佛、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結果。中國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現了一個重要轉折,韓愈提出儒家“道統”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學為了與封建統治相適應,儒家“道統”思想自然成為其承續的對象。
(4)理學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產物。北宋學者大膽拋棄漢唐學者師古泥古的學風,敢于疑經改經,相互辯論,相互啟發,獨立思考,大膽立論,講求義理,為理學的產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思想環境。
聚焦2 宋明理學的突出特點
(1)宋明理學是哲學化的儒學:傳統儒學經由宋、元、明時期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仁、義、修身、和諧等)發展成哲學理論體系(如理學的“天理論”把仁義禮智等都包含在其中)。
(2)宋明理學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哲學的核心:它以傳統儒學的倫理道德為本位,與漢代董仲舒的儒學相比,宋明理學的重點并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在倫理道德方面,如“三綱五常”。
(3)宋明理學是佛道化的儒學: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儒學、佛教、道教三家思想長期對立融合的產物,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如把佛教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并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
第三部分:【十年真題】
學生版(真題+解析)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26)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 )
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 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C. 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
2.(2022·全國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規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軍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權力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26)宋代盛行婚姻論財,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評。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婚姻結好,豈為財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風俗”。還有理學家強調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這反映了當時理學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 B.意圖維護禮教綱常
C.背離政府對民俗的引導 D.促成婚姻習俗變革
2.(2021·全國乙卷高考·26)宋代,官府強調“民生性命在農,國家根本在農,天下事莫重于農”,“毋舍本逐末”。蘇轍說:“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鄭至道說,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從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
C.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D.四民社會地位相同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北宋時,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萬斛,令江淮兩浙諸路種植,后擴大到北方諸路;宋仁宗時,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南宋時,“四川田土,無不種麥”。這說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發明翻車提高了生產力
C.區域經濟發展均衡 D.民眾飲食結構根本改變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
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唐代書法家張旭曾說:“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據此可知,張旭書法呈現出(  )
A.書寫結構的嚴整性 B.書寫氣象的靈動性
C.書寫筆畫的繁雜性 D.書寫技法的內斂性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據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 B.耕戰結合觀念深入人心
C.陽剛與力量受到推崇 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  )
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
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 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
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  )
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 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
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 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
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  )
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 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表2
記述 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 《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太宗本紀》
“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績。” 《新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新唐書·太宗本紀》
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 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  )
A.國家統一使南茶開始北運 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
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 表1
土地規模(畝) 戶數 戶數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計 139 100%
表1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況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該地(  )
A.自耕農經濟盛行 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
C.均田制破壞嚴重 D.農業生產效率提高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6)宋代,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  )
A.經濟嚴重衰退 B.土地政策調整 C.坊市制度崩潰 D.政府管理失控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26)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  )
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批判 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
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6)宋代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民間崇拜,如后來被視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被視為婦幼保護神的臨水夫人等,這些崇拜得到朝廷認可,后世影響不斷擴大。這反映出( )
A.朝廷不斷鼓勵海洋開發 B.女性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C.東南沿海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 D.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6)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 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6)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性(  )
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 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6)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 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
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 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6)有學者說,在古代雅典,“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語”。這一現象是雅典(  )
A.政治體制的產物 B.社會矛盾緩和的反映
C.頻繁改革的結果 D.思想文化繁榮的體現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6)明朝有人描述在廣東大庾嶺所見:“蓋北貨過南者,悉皆金帛輕細之物;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過南者月無百馱,過北者日有數千。”這表明當時(  )
A.嶺南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方 B.嶺南是商人活動的主要地區
C.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 D.區域差異造成長途貿易興盛
2013-2022十年高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匯編(第26題)答案與解析
2022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海外貿易的特點。根據材料可知,宋代輸出的商品主要是手工業制成品,其中絲織品、瓷器、漆器滿足海外日常生活需求,鐵器是制作先進生產工具或武器的重要原料,側面體現出宋代手工業較為發達,產品享譽海外,選擇D項。從進口的產品來看,象牙、珍珠等奢侈品,消費群體主要是王公貴族和富商大賈,不是生產資料而是生活用品或裝飾品,排除A項。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在唐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后由于戰亂及經濟重心南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替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溝通主通道,“開辟了”用詞不當,排除B項。材料只提供宋朝海外貿易稅收的情況,沒夠其他稅收的構成比重或數量,“主要來源”無法體現,排除C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朝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根據“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州府都要設通判,但武官擔任知州的州府則必須設置通判,同時在出現戰事的時候,通判主要負責后勤供給。說明通判的設置更多的是為了防范武將,避免出現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局面,B項正確;綜上所述可知通判的設置,主要目的是為了防范武人干政,而不是為了規范地方行政、提升軍事能力和削弱州府權力,排除A、C、D三項。
2021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理學家維護禮教綱常。從“以正風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可知,當時的理學家是反對婚姻論財的社會現象,主張維護以往的傳統綱常禮教,故選B項;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可知,理學家們并沒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排除A項;宋代政府并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對婚姻論財,理學家的主張也是對這一現象的反對,所以理學家是維護政府的政策導向的,而不是背離,排除C項;宋代婚姻習俗變革表現為婚姻論財,而題干中理學家們是反對這一現象的,所以他們的主張并不是促成婚俗變革,排除D項。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宋代官府強調“毋舍本逐末”,說明當時存在舍本逐末的現象,這體現了農商之間的流動,蘇轍所說“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體現了科舉制發展背景下農工商與士之間的階層流動,鄭至道所強調“皆百姓之本業”從側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務本的現象,也體現了不同群體間的流動是存在的,故選C項;宋代是我國商品經濟發展極為發達的時期,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官府也減少了對商業活動的直接監管,這都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A項;重農抑商的政策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國古代史結束,沒有瓦解,排除B項;士農工商四民社會本身是一種身份地位不平等的體現,所以其社會地位相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宋元時期農業的發展。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廣種植,大、小麥在南方的推廣種植都增加了糧食的產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選A項;曹魏時已經改進翻車,且材料與灌溉工具的改進無關,排除B項;糧食作物的推廣種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沒有體現出均衡發展,排除C項;糧食作物的推廣種植影響民眾飲食結構,但沒有根本改變,排除D項。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錄取程序。由材料“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確了殿試的程序,強化了殿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錄取程序,故選C項;隋唐開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否定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負責的殿試,而非省試考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科舉考試的程序而非具體的內容,不能得出人才選拔標準提高的結論,排除D項。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書法家張旭書法的特點。據材料“得筆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結合所學張旭是草書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書的特點飄逸靈動,故選B項;材料“筆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寫意,不強調嚴整性,排除A項;據所學草書強調筆法流暢簡約可知不是筆畫的繁雜性,排除C項;材料“爭路”和“舞劍器”說明不是內斂,排除 D項。
2019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推崇陽剛與力量的社會風尚。根據材料“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可知唐代推崇陽剛與力量的社會風尚,故選 C項;材料僅涉及拔河淵源于荊楚民間,無法得出江南文化成為主流的結論,排除 A項;材料主要講拔河活動不是戰爭,排除B項;材料“荊楚民間”說明不是以宮廷生活為主,排除 D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程顥的主張)。由材料“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可知要以平靜的心情欣賞萬物,享受自然的樂趣,人們對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應隨著四季的變化享受自然的樂趣,保持內心的快樂,榮衰寵辱、春夏秋冬,與普通人一樣高興而來、怡然而去,體現了人和萬物的相通之處,故選B項;道家主張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且材料強調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處而非和諧共處,排除A項;材料強調靜觀其變,悠閑自得而非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排除C項;無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張,程顥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項。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可見養活這么龐大的軍隊需要巨額的財政支出,故選A項;“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與軍隊戰斗力無關,排除B項;“北宋實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權之下的軍事制度,形成“守內虛外”的格局,加強對地方控制,排除C項;“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與社會的“貧富分化”無關聯,宋代貧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項。
2018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北宋前中期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根據“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可知井研縣制鹽業規模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選擇權,可看出井研縣制鹽業不是官營手工業,而是民營手工業,故A項正確;材料所反映的工匠僅是少部分手工業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對工作有自主權,無法體現社會地位高,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以“傭身賃力”為生的僅是少數井研縣制鹽業工匠,不能說明雇傭勞動普及,并且與史實不符,C項錯誤;井研縣制鹽業的發展不能說明鹽業專賣制度解體,解體太過于絕對化了,D項錯誤。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武則天時期分割宰相權力以加強皇權。由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可知這一做法削弱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A項錯誤;由材料“武則天時期”、“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可知這一做法是為了加強自身的統治而非為了官員的晉升,由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可知官員的品級并未改變,B項錯誤;由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可知通過增加宰相數量,分割宰相權力以達到削弱宰相加強皇權的目的,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C項正確;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職權被削弱而非強化,D項錯誤。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藥學成就。材料史實沒有反映出中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的成書與漢代大一統的關系,A項錯誤;材料關鍵信息“由國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頒行”,體現出國家力量的支持推動了中國古代藥學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反映出國家力量的支持推動了中國古代藥學的發展,與商品經濟繁榮無關,C項錯誤;材料只反映出國家力量的支持推動了中國古代藥學的發展,與宋明理學的推動無關,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認識論(李世民)。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號,說明此時李世民尚未稱帝,A項錯誤;據材料“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可知,涇州戰役的主帥是李世民并非劉文靜,B項錯誤;綜合分析材料“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薛舉寇涇州……不利而旋”“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績”“薛舉寇涇州……諸將為舉所敗”可知,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C項正確;“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只能說明李世民患病對戰役失敗有一定影響,但不足以說明李世民患病導致戰役失敗,D項錯誤。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唐中期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據材料“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推知,北朝時,南茶已在北方出現,而不是唐代才開始北運,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僅是喝茶習俗在北方的影響,不能得出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B項錯誤;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到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以看出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在上升,C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飲食習俗,無法體現經濟水平的高低,更無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較,D項錯誤。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自耕農經濟盛行。根據表1可知擁有20—130畝土地的自耕農戶數比例達到74.1%,說明會當時該地自耕農經濟盛行,A項正確;擁有300畝以上土地的地主僅有2家,而擁有20—130畝土地的自耕農有103家,說明當時該地土地集中現象并不嚴重,B項錯誤;唐朝中期實行“兩稅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時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經瓦解,并且材料無法判斷當地是否實行均田制,C項錯誤;僅憑擁有不同土地規模的戶數及所占比例無法判斷農業生產效率是否提高,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說明宋代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A項正確;受到皇權的影響,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可能并不真實可信,全部真實可信太過于絕對化,B項錯誤;史官記錄皇帝真實言行,客觀上促進皇帝減少“誤失”,“尖銳矛盾”的說法過于夸大,C項錯誤;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擔心自己有誤失會遭史官記錄,而沒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的意圖,D項錯誤。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土地政策的調整。宋代經濟較唐代有進一步發展,沒有出現嚴重衰退,A項錯誤;宋代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的現象,B項正確;坊市制度崩潰主要與商品經濟關系密切,但與農民租種土地并無直接關系,C項錯誤;材料中談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問題與宋代實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關,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對土地政策的調整,D項錯誤。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王羲之的藝術成就。社會對藝術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惡決定,而是由社會決定的,A項錯誤;王羲之的藝術成就雖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時期才正式確立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說明藝術成就不是主要原因,B項錯誤;王羲之的藝術成就極高,而且他的書風剛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適應了唐太宗時期統一帝國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書法受道教影響極大,也適應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未體現“朝代更替”的作用,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中國古代實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勵海洋開發,A項錯誤;宋代受理學影響,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對女性神話人物的民間崇拜,并不意味著女性地位的提高,B項錯誤;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崇拜得到了政府認可,反映出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其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C項正確;朝廷認可東南沿海地區民間崇拜,是維護統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D項錯誤。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唐宋時期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坊市制度瓦解只體現出商品交換場所的變化,而不能作為促進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A項錯誤;土地集中導致自耕農數量減少,國內購買力下降,不利于農業和商業經濟發展,不是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B項錯誤;農業技術進步會推動農業發展,也會使更多的農產品投入市場,帶來商品經濟發展,是推動全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C項正確;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多為官府控制的朝貢貿易,對國內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不是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對人性的新認識。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與題干“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不符,A項錯誤;人性本惡是荀子的思想,與題干“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不符,B項錯誤;宋明理學家繼承和發揮孟子的性善論,并對其加以發揮,主張先天性善論,認為天命之性善而氣質之性惡,因此需要“存天理,滅人欲”,C項錯誤,D項正確。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商業的發展(交子)。結合題意“富民十六戶主之”“以便貿易”可知交子可以作為民間貿易憑證,A項正確;結合題意可知交子產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償所負”才出現商業糾紛,B項錯誤;題干沒有體現富商地位的提高,C項錯誤;交子產生于蜀,題干沒有體現出交子在全國的流通,也沒有涉及經濟重心的南移,D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強調“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語”,旨在說明在在古代雅典實行公民政治,要想成為政治領袖必須具備出色的演說能力,才能獲得公民大會大多數公民的認可。這一現象是雅典民主制這一政治體制的產物,A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為對材料的片面理解。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明朝時期長途貿易興盛。材料著重說明的是“金帛輕細之物”屬于“北貨過南者”,“鹽鐵粗重之類”屬于“南貨過北者”,這是基于區域差異而造成明朝時期長途貿易興盛。故D項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為對材料的表面理解。
二.教師版(真題后附解析)
2013--2022十年高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匯編(第26題)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26)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 )
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 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海外貿易的特點。根據材料可知,宋代輸出的商品主要是手工業制成品,其中絲織品、瓷器、漆器滿足海外日常生活需求,鐵器是制作先進生產工具或武器的重要原料,側面體現出宋代手工業較為發達,產品享譽海外,選擇D項。從進口的產品來看,象牙、珍珠等奢侈品,消費群體主要是王公貴族和富商大賈,不是生產資料而是生活用品或裝飾品,排除A項。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在唐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后由于戰亂及經濟重心南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替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溝通主通道,“開辟了”用詞不當,排除B項。材料只提供宋朝海外貿易稅收的情況,沒夠其他稅收的構成比重或數量,“主要來源”無法體現,排除C項。
2.(2022·全國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規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軍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權力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朝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根據“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州府都要設通判,但武官擔任知州的州府則必須設置通判,同時在出現戰事的時候,通判主要負責后勤供給。說明通判的設置更多的是為了防范武將,避免出現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局面,B項正確;綜上所述可知通判的設置,主要目的是為了防范武人干政,而不是為了規范地方行政、提升軍事能力和削弱州府權力,排除A、C、D三項。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26)宋代盛行婚姻論財,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評。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婚姻結好,豈為財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風俗”。還有理學家強調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這反映了當時理學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 B.意圖維護禮教綱常
C.背離政府對民俗的引導 D.促成婚姻習俗變革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理學家維護禮教綱常。從“以正風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可知,當時的理學家是反對婚姻論財的社會現象,主張維護以往的傳統綱常禮教,故選B項;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可知,理學家們并沒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排除A項;宋代政府并沒有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對婚姻論財,理學家的主張也是對這一現象的反對,所以理學家是維護政府的政策導向的,而不是背離,排除C項;宋代婚姻習俗變革表現為婚姻論財,而題干中理學家們是反對這一現象的,所以他們的主張并不是促成婚俗變革,排除D項。
2.(2021·全國乙卷高考·26)宋代,官府強調“民生性命在農,國家根本在農,天下事莫重于農”,“毋舍本逐末”。蘇轍說:“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鄭至道說,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從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
C.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D.四民社會地位相同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宋代官府強調“毋舍本逐末”,說明當時存在舍本逐末的現象,這體現了農商之間的流動,蘇轍所說“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體現了科舉制發展背景下農工商與士之間的階層流動,鄭至道所強調“皆百姓之本業”從側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務本的現象,也體現了不同群體間的流動是存在的,故選C項;宋代是我國商品經濟發展極為發達的時期,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官府也減少了對商業活動的直接監管,這都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A項;重農抑商的政策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國古代史結束,沒有瓦解,排除B項;士農工商四民社會本身是一種身份地位不平等的體現,所以其社會地位相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北宋時,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萬斛,令江淮兩浙諸路種植,后擴大到北方諸路;宋仁宗時,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南宋時,“四川田土,無不種麥”。這說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發明翻車提高了生產力
C.區域經濟發展均衡 D.民眾飲食結構根本改變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宋元時期農業的發展。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廣種植,大、小麥在南方的推廣種植都增加了糧食的產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選A項;曹魏時已經改進翻車,且材料與灌溉工具的改進無關,排除B項;糧食作物的推廣種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沒有體現出均衡發展,排除C項;糧食作物的推廣種植影響民眾飲食結構,但沒有根本改變,排除D項。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
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錄取程序。由材料“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確了殿試的程序,強化了殿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錄取程序,故選C項;隋唐開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否定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負責的殿試,而非省試考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科舉考試的程序而非具體的內容,不能得出人才選拔標準提高的結論,排除D項。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唐代書法家張旭曾說:“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據此可知,張旭書法呈現出(  )
A.書寫結構的嚴整性 B.書寫氣象的靈動性
C.書寫筆畫的繁雜性 D.書寫技法的內斂性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書法家張旭書法的特點。據材料“得筆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結合所學張旭是草書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書的特點飄逸靈動,故選B項;材料“筆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寫意,不強調嚴整性,排除A項;據所學草書強調筆法流暢簡約可知不是筆畫的繁雜性,排除C項;材料“爭路”和“舞劍器”說明不是內斂,排除 D項。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據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 B.耕戰結合觀念深入人心
C.陽剛與力量受到推崇 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推崇陽剛與力量的社會風尚。根據材料“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可知唐代推崇陽剛與力量的社會風尚,故選 C項;材料僅涉及拔河淵源于荊楚民間,無法得出江南文化成為主流的結論,排除 A項;材料主要講拔河活動不是戰爭,排除B項;材料“荊楚民間”說明不是以宮廷生活為主,排除 D項。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  )
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
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 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程顥的主張)。由材料“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可知要以平靜的心情欣賞萬物,享受自然的樂趣,人們對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應隨著四季的變化享受自然的樂趣,保持內心的快樂,榮衰寵辱、春夏秋冬,與普通人一樣高興而來、怡然而去,體現了人和萬物的相通之處,故選B項;道家主張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且材料強調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處而非和諧共處,排除A項;材料強調靜觀其變,悠閑自得而非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排除C項;無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張,程顥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項。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
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可見養活這么龐大的軍隊需要巨額的財政支出,故選A項;“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與軍隊戰斗力無關,排除B項;“北宋實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權之下的軍事制度,形成“守內虛外”的格局,加強對地方控制,排除C項;“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與社會的“貧富分化”無關聯,宋代貧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項。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  )
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 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
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北宋前中期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根據“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可知井研縣制鹽業規模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選擇權,可看出井研縣制鹽業不是官營手工業,而是民營手工業,故A項正確;材料所反映的工匠僅是少部分手工業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對工作有自主權,無法體現社會地位高,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以“傭身賃力”為生的僅是少數井研縣制鹽業工匠,不能說明雇傭勞動普及,并且與史實不符,C項錯誤;井研縣制鹽業的發展不能說明鹽業專賣制度解體,解體太過于絕對化了,D項錯誤。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 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
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武則天時期分割宰相權力以加強皇權。由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可知這一做法削弱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A項錯誤;由材料“武則天時期”、“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可知這一做法是為了加強自身的統治而非為了官員的晉升,由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可知官員的品級并未改變,B項錯誤;由材料“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可知通過增加宰相數量,分割宰相權力以達到削弱宰相加強皇權的目的,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C項正確;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職權被削弱而非強化,D項錯誤。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  )
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 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藥學成就。材料史實沒有反映出中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的成書與漢代大一統的關系,A項錯誤;材料關鍵信息“由國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頒行”,體現出國家力量的支持推動了中國古代藥學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反映出國家力量的支持推動了中國古代藥學的發展,與商品經濟繁榮無關,C項錯誤;材料只反映出國家力量的支持推動了中國古代藥學的發展,與宋明理學的推動無關,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表2
記述 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 《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太宗本紀》
“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績。” 《新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新唐書·太宗本紀》
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 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認識論(李世民)。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號,說明此時李世民尚未稱帝,A項錯誤;據材料“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可知,涇州戰役的主帥是李世民并非劉文靜,B項錯誤;綜合分析材料“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薛舉寇涇州……不利而旋”“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績”“薛舉寇涇州……諸將為舉所敗”可知,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C項正確;“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只能說明李世民患病對戰役失敗有一定影響,但不足以說明李世民患病導致戰役失敗,D項錯誤。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  )
A.國家統一使南茶開始北運 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
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唐中期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據材料“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推知,北朝時,南茶已在北方出現,而不是唐代才開始北運,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僅是喝茶習俗在北方的影響,不能得出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B項錯誤;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到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以看出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在上升,C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飲食習俗,無法體現經濟水平的高低,更無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較,D項錯誤。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 表1
土地規模(畝) 戶數 戶數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計 139 100%
表1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況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該地(  )
A.自耕農經濟盛行 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
C.均田制破壞嚴重 D.農業生產效率提高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自耕農經濟盛行。根據表1可知擁有20—130畝土地的自耕農戶數比例達到74.1%,說明會當時該地自耕農經濟盛行,A項正確;擁有300畝以上土地的地主僅有2家,而擁有20—130畝土地的自耕農有103家,說明當時該地土地集中現象并不嚴重,B項錯誤;唐朝中期實行“兩稅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時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經瓦解,并且材料無法判斷當地是否實行均田制,C項錯誤;僅憑擁有不同土地規模的戶數及所占比例無法判斷農業生產效率是否提高,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說明宋代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A項正確;受到皇權的影響,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可能并不真實可信,全部真實可信太過于絕對化,B項錯誤;史官記錄皇帝真實言行,客觀上促進皇帝減少“誤失”,“尖銳矛盾”的說法過于夸大,C項錯誤;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擔心自己有誤失會遭史官記錄,而沒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的意圖,D項錯誤。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6)宋代,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  )
A.經濟嚴重衰退 B.土地政策調整 C.坊市制度崩潰 D.政府管理失控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土地政策的調整。宋代經濟較唐代有進一步發展,沒有出現嚴重衰退,A項錯誤;宋代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的現象,B項正確;坊市制度崩潰主要與商品經濟關系密切,但與農民租種土地并無直接關系,C項錯誤;材料中談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問題與宋代實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關,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對土地政策的調整,D項錯誤。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26)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  )
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批判 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
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王羲之的藝術成就。社會對藝術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惡決定,而是由社會決定的,A項錯誤;王羲之的藝術成就雖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時期才正式確立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說明藝術成就不是主要原因,B項錯誤;王羲之的藝術成就極高,而且他的書風剛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適應了唐太宗時期統一帝國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書法受道教影響極大,也適應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未體現“朝代更替”的作用,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6)宋代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民間崇拜,如后來被視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被視為婦幼保護神的臨水夫人等,這些崇拜得到朝廷認可,后世影響不斷擴大。這反映出( )
A.朝廷不斷鼓勵海洋開發 B.女性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C.東南沿海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 D.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中國古代實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勵海洋開發,A項錯誤;宋代受理學影響,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對女性神話人物的民間崇拜,并不意味著女性地位的提高,B項錯誤;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崇拜得到了政府認可,反映出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其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C項正確;朝廷認可東南沿海地區民間崇拜,是維護統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D項錯誤。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6)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 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唐宋時期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坊市制度瓦解只體現出商品交換場所的變化,而不能作為促進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A項錯誤;土地集中導致自耕農數量減少,國內購買力下降,不利于農業和商業經濟發展,不是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B項錯誤;農業技術進步會推動農業發展,也會使更多的農產品投入市場,帶來商品經濟發展,是推動全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C項正確;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多為官府控制的朝貢貿易,對國內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不是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6)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性(  )
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 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對人性的新認識。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與題干“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不符,A項錯誤;人性本惡是荀子的思想,與題干“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不符,B項錯誤;宋明理學家繼承和發揮孟子的性善論,并對其加以發揮,主張先天性善論,認為天命之性善而氣質之性惡,因此需要“存天理,滅人欲”,C項錯誤,D項正確。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6)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 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
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 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商業的發展(交子)。結合題意“富民十六戶主之”“以便貿易”可知交子可以作為民間貿易憑證,A項正確;結合題意可知交子產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償所負”才出現商業糾紛,B項錯誤;題干沒有體現富商地位的提高,C項錯誤;交子產生于蜀,題干沒有體現出交子在全國的流通,也沒有涉及經濟重心的南移,D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6)有學者說,在古代雅典,“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語”。這一現象是雅典(  )
A.政治體制的產物 B.社會矛盾緩和的反映
C.頻繁改革的結果 D.思想文化繁榮的體現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強調“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語”,旨在說明在在古代雅典實行公民政治,要想成為政治領袖必須具備出色的演說能力,才能獲得公民大會大多數公民的認可。這一現象是雅典民主制這一政治體制的產物,A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為對材料的片面理解。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6)明朝有人描述在廣東大庾嶺所見:“蓋北貨過南者,悉皆金帛輕細之物;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過南者月無百馱,過北者日有數千。”這表明當時(  )
A.嶺南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方 B.嶺南是商人活動的主要地區
C.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 D.區域差異造成長途貿易興盛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明朝時期長途貿易興盛。材料著重說明的是“金帛輕細之物”屬于“北貨過南者”,“鹽鐵粗重之類”屬于“南貨過北者”,這是基于區域差異而造成明朝時期長途貿易興盛。故D項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為對材料的表面理解。
第四部分:【模擬演練】
(溫馨提示:時間30分鐘)
1.(2022·安徽淮北一模)隋煬帝營建洛陽城,宮城對應著天上的紫薇垣,“貫都”的“洛水”象征著銀河,強調了洛陽“天下之中”的地位。唐長安宮城的設計象征著北極星,皇城中的百官衙署則象征“眾星”而“共之”。這反映了隋唐時期(  )
A.都城布局凸顯皇權色彩 B.天人合一理念決定建筑設計
C.天文學取得突破性發展 D.城市的政治功能進一步增強
2.(2022·江西宜春二模)《舊唐書》卷一一九《崔植傳》記載:植潛心經史,尤精《易象》。累歷清要,為給事中(門下省),時稱舉職。時皇甫傅以宰相判度支,請減內外官俸祿,植封還敕書,極諫而止。這反映出(  )
A.中樞內部的權力制約 B.專制皇權遭到嚴重削弱
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三省六部制的不斷完善
3.(2022·河南新鄉二模)劉后濱教授指出:唐中葉,在朝廷政治體制轉變過程中,凡是皇帝的命令需要發往尚書省諸司制為政令下行實施的,都要經過中書省的宣奉行;尚書省成為以左右丞為長官的中書門下的制敕下發過程中簽署轉發的機關。這表明(  )
A.尚書省在政務運行中的地位下降 B.朝廷重視對職官體系的發展完善
C.相權的增強對君主專權有所制約 D.三省制調整提高了朝廷決策效率
4.(2022·河南洛陽二模)唐朝初年,尚書省的地位明顯高于中書、門下兩省,其實際最高長官尚書仆射為群相之首。貞觀年間,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書仆射的權力,同時委派親信重臣主持門下省的工作,又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使三省長官同堂議事。這一調整(  )
A.旨在提高門下省的地位 B.有利于決策的科學民主
C.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使宰相的權力名存實亡
5.(2022·湖北十一校二聯)下表是天寶十四載與乾元三年的戶數變化。據此可知(  )
表一:天寶十四載與乾元三年戶數比較表
戶口 天寶十四載(755年) 百分比 乾元三年(760年) 百分比
戶數 總戶數 8914709 100% 1933174 100%
不課戶 3565501 40% 1174519 61%
課戶 5349280 60% 758582 39%
A.戰爭致使戶口數量下滑 B.百姓賦稅負擔明顯加重
C.土地買賣趨向于合法化 D.政府財政收入大量減少
6.(2022·福建泉州質量監測)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農作圖生動地反映了敦煌地區各個時期的農業生產場景。圖1為壁畫中唯一的唐朝曲轅犁耕作圖,其他壁畫中出現的都是直轅犁,也沒有安裝犁壁。據此可知,該地區(  )
圖1
A.地理環境影響了農業生產 B.畜牧業經濟占據了優勢地位
C.生產力發展水平趨向衰退 D.生產方式深受江南地區影響
7.(2022·安徽省合肥市二模·26)下圖是唐鄭仁泰墓出土的一件彩繪釉陶男裝女立俑,該女立俑上著紅色圓領窄袖長袍,下著紅白相間條紋波斯褲,除了唐代男性的經典服飾長袍外,頭戴的黑色幞頭,更是唐代男裝的典型標志。這說明唐朝(  )
A.審美觀念多元開放 B.瓷器制作工藝精美
C.城市生活豐富多彩 D.民族習俗逐漸趨同
8.(2022·河北承德一模)表1所示為歷史學家張國剛先生對9世紀初葉的唐代藩鎮的分類。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唐代的藩鎮割據(  )
表1
類型 地區 概述
獨立型藩鎮 河朔地區 多為安史余孽盤踞,割據性強
防遏型藩鎮 中原地區 歸順朝廷,聽從調遣,對河朔跋扈藩鎮有制約作用
防御型藩鎮 西北邊地 所設之軍鎮乃抵御外辱之需
財源型藩鎮 江淮流域 承擔著給國家輸送糧食、財賦的職能
A.具有區域性與制約性統一的特點 B.徹底解決了西北的邊患問題
C.造成了國家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 D.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9.(2022·福建部分地市4月聯考)漢唐時期,官員逢父母喪,往往停職守孝,甚至有“哀毀”的自殘行為。唐末宋初以后,“哀毀”的現象減少,匿喪和利用各種手段不守喪者越來越多。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選官制度的演變 B.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沖擊
C.域外文化的影響 D.理學興起引發偽善之風
10.(2022·陜西二模)與唐代服飾的絢爛多彩相比,宋代服飾造型多以寫實為主,結構嚴謹,色彩和圖案以自然景色的蘭、牡丹、櫻桃等幾何紋樣為主,還有具有民間風趣的圖案,如仙鶴、百蝶等。在宋代,串枝花紋也因作為官服固有的服飾紋樣成為流行,官職的尊卑是以花朵大小而定,如三品以上花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則穿芝麻羅。這一服飾特色反映了宋代(  )
A.重文輕武成就儒雅風尚 B.主流思想影響審美觀念
C.經濟發展改變社會風氣 D.等級制度制約物質生活
11.(2022·廣東佛山二模)唐代《續曹大家女訓》有云“士族傳寫,行于時,嫗媼孩提皆通曉”。宋代《袁氏世范》寫道“以夫婦之所知能行者語諸世俗,使田夫、幽閨婦女皆曉然”。這反映了唐宋年間(  )
A.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B.家訓社會化的發展趨勢
C.士族家法學風的嚴明 D.三綱五常規范言行禮儀
12.(2022·山西臨汾二模)《明公書判清明集》記載,南宋年間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價贖回,而求贖時貨幣已大為貶值,典主不同意,因而訴訟。當時法定必須以紙幣交易。法官判曰:“法意、人情實同一體”,于是判出典人以出典時的銅錢回贖。這主要說明南宋(  )
A.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B.道德觀念影響司法判決
C.法律保護私有財產 D.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13.(2022·四川瀘州二模)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們也會在傳記和墓志中追溯遠祖如何顯赫;宋代士大夫卻不覺得貧賤是恥辱,反而會回顧當年的艱難,激勵自己和清貧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斷齏畫粥”的故事。這種變化(  )
A.根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表明宗法觀念逐漸消亡
C.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D.體現社會主流思想改變
14.(2022·江西重點中學協作體一聯)宋代宰相杜范認為:“凡廢置予奪,(君主)一切以宰執熟議其可否,而后見之施行,如有未當,給、舍得以繳駁,臺、諫得以論奏。是以天下為天下,不以一己為天下,雖萬世不易可也。”這反映了宋代(  )
A.君主專制得到加強 B.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C.宰相試圖限制君權 D.君權相權關系緊張
15.(2022·山西高考考前適應性測試)下圖為五代宋初畫家衛賢繪制的《閘口盤車圖》。畫面左邊畫了磨坊的主體建筑,右側畫了酒樓。50多個人物活動穿插于圖中,其中有磨坊的民工、正在關卡查點和飲酒作樂的官吏等。該作品(  )
A.體現了文人畫的特征 B.說明宋代商業空前發展
C.受到主流思想的影響 D.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16.(2022·湖南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二聯)宋代出現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導的公共組織,其中最為普遍的是宗族組織。宗族組織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平民化組織,并向非封閉性的社會化組織發展,從事社會公益事業。這些公共組織還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廣永佃制、出租公共產業如店鋪等。據此可知,這些公共組織(  )
A.建立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B.迎合了市民階層的政治需求
C.迅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D.有利于政府對基層的治理
17.(2022·安徽高考沖刺卷)宋代注重族規和家訓的編纂,士大夫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長久延續,運用儒家三綱五常等規范族人、家人的社會和家庭生活習慣。如:南宋袁采家族的《袁氏世范》,以儒家的孝悌、忠恕為宗旨,把全書分為“睦親”“處己”“治家”三卷。這說明(  )
A.儒家世俗化現象得以發展 B.入世思想影響到基層治理
C.印刷術發展推動書籍革命 D.家訓形式內容更加規范化
18.(2022·江西贛州3月摸底)兩宋時期,理學興起。直到朱熹死后,宋理宗為了贏得士大夫的支持,才正式確定了理學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宋代理學影響力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是(  )
A.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進犯 B.兩宋實行文化專制的政策
C.理學和心學之間互相攻訐 D.宋代商業經濟的高度繁榮
19.(2022·河南六市一模)北宋時期,政府對商品買賣的中間人(亦稱“牙人”)“付身牌約束”,對其人職資格、職業能力、權利義務和職業規范都有著明確的要求。王安石在市易法中規定,大宗商品買賣須有契文,并要有牙人擔保畫押,外國珍品或特殊商品必須由官府選定的牙人作為中介。這些規定(  )
A.有利于規范商品交易行為 B.體現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普及了商業契約精神 D.阻礙了民間商業的自由發展
20.(2021·廣西桂林、崇左、賀州三市二模)北宋時期,朝廷在江南地區大規模勸導南方農民試種麥、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時南方多地種麥有一定規模,出現“卻破麥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東一帶農戶在早稻未收時,多在稻田的行間上種上晚稻。這說明宋朝(  )
A.中央強化對南方的控制 B.南方農業經濟韌性增強
C.南方經濟優勢地位確立 D.人地矛盾危機得以解決
21.(2022·江西宜春二模)下圖為宋代打馬球畫像磚。宋代馬球運動不僅只是專屬于帝王將相的貴族運動,甚至發展成為了民間百姓熱愛的娛樂項目。據史料記載南宋臨安城已經出現民間的馬球團社“打毬社”。宋代馬球運動反映當時(  )
A.市民階層的娛樂需求 B.世俗文化成為思想主流
C.崇文抑武之風的盛行 D.平民政治趨勢不斷加強
22.(2022·湖北華大新高考聯盟開學考)據統計,宋代之前見諸記載的歷代戲曲藝人總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僅《東京夢華錄》里列舉的開封當紅藝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如表演歌舞的李師師、表演雜劇的朱婆兒、表演傀儡戲的張臻妙、說書的文八娘等等。由此可見,宋代(  )
A.藝術的商品性增強 B.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C.市民娛樂需求擴大 D.高雅藝術廣受歡迎
23.(2022·河北承德一模)關于古禮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問題,朱熹認為“古今異便,風俗不同,雖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經好學之士,亦不得盡由古禮以復于三代之盛,其因時述作,隨事討論,以為一國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義起之意”。朱熹的這一論述意在(  )
A.改變儒學的社會功能 B.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
C.推動儒學的順時更新 D.摒棄儒家的禮制傳統
24.(2022·安徽馬鞍山滁州二模)朱熹說:“臣舊讀《資治通鑒》,竊見其間周末諸侯僭稱王號而不正其名,漢丞相亮出師討賊而反書‘入寇’。此類非一,殊不可曉。”隨后,他在《通鑒綱目》中融入了許多與原作者完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此舉意在(  )
A.重塑南宋正統地位 B.踐行格物致知
C.化解儒學信仰危機 D.倡導經世致用
25.(2022·廣東省湛江一模)南宋曾豐在為黃公度詞集作序時談道:“凡感發而輸寫,大抵清而不激,和而不流;要其情性則適,揆之禮義而安。非能為詞也,道德之美,腴于根而盎于華,不能不為詞也。”這反映了宋詞(  )
A.呈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 B.迎合了市民階層的訴求
C.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 D.受到了程朱理學的影響
26.(2022·全國乙卷第二次質量聯合檢測)元朝后期,燕山支脈居庸南口過街塔樓的壁面上鐫刻了很多題記,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鶻文、藏文、西夏文和漢字書寫的陀羅尼經經文,以及用后五種書面語記載的建塔功德記。這一現象可以用來佐證元朝(  )
A.多種文字的創建與并存 B.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C.各民族間和諧共同發展 D.大一統國家意識的形成
27.(2022·陜西渭南一模)傳統觀點認為,元末社會經濟的衰退導致了元雜劇的衰落;后來有研究者認為,元雜劇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知識分子地位發生變化;又有學者提出,劇本結構的弊端是元雜劇衰落的重要因素。據此可知,關于元雜劇衰落原因的認識(  )
A.只有一種觀點是正確合理的 B.基于對其他劇種衰落的研究
C.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 D.后期學者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
28.(2022·河北石家莊二模)書院是中國教育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下圖所示中國古代書院地域空間分布狀態的變化反映出(  )
A.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B.東南地區經濟文化影響力擴大
C.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 D.程朱理學世俗化傾向日益增強
【模擬演練】答案與解析
1.【答案】A
【解析】無論是隋朝的洛陽城,還是唐代的長安城,都是皇帝所在的都城,而題干中關于洛陽城和長安城的設計和布局體現了“天下之中”和“眾星”“共之”,本質上代表的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中心地位,故選A項;題干中有關洛陽城和長安城的布局與設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但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不能決定其建筑設計,君主專制時代其建筑設計是由皇權決定的,排除B項;題干主旨反映的是隋唐都城的建筑設計,而不是天文學的發展進步,排除C項;隋唐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經濟功能進一步增強,而不是政治功能增強,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根據“累歷清要,為給事中(門下省),時稱舉職。時皇甫傅以宰相判度支,請減內外官俸祿,植封還敕書,極諫而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崔植的權力受到宰相的制約,體現出中樞內部的權力制約,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專制皇權得到加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樞內部的權力制約,而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與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有關,排除C項;材料只講到了唐朝中樞內部的權力制約,只提到了門下省,沒有提到中書省、尚書省和六部的情況,看不出三省六部制的不斷完善,排除D項。
3.【答案】A
【解析】據材料“唐中葉,在朝廷政治體制轉變過程中,凡是皇帝的命令需要發往尚書省諸司制為政令下行實施的,都要經過中書省的宣奉行;尚書省成為以左右丞為長官的中書門下的制敕下發過程中簽署轉發的機關”,可知中書門下仍然對政令發布具有重要影響,而尚書省成為從屬于中書門下的轉發機關,故選A項;三省只是中樞權力機關,并不能代表整個職官體系,排除B項;唐朝的三省六部相權一分為三,相互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權,排除C項;行政效率的提高強調對政務的處理速度上,而材料中只提到中書省和尚書省的職能轉變,排除D項。
4.【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德州市| 丽江市| 顺平县| 博乐市| 涿州市| 阿图什市| 中西区| 镇赉县| 图们市| 大港区| 轮台县| 宁蒗| 甘谷县| 民丰县| 于田县| 潜江市| 历史| 靖安县| 库尔勒市| 浮梁县| 资中县| 桐庐县| 安福县| 龙口市| 无为县| 那坡县| 定安县| 连平县| 治县。| 蒙城县| 五台县| 祁连县| 潢川县| 乌兰察布市| 大足县| 汝州市| 华蓥市| 佛教| 吕梁市|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