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知識與技能1.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生態因素。2.舉例說明生物之間有密切聯系。過程與方法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并認真觀察和記錄,同時要與小組內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重點1.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生態因素。2.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實驗。難點理解影響生物的生態因素。教師準備鼠婦若干只,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教學要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導入 1.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蜂群生活的圖片。提問:有哪些因素會對它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2.出示魚兒在水中的圖片,提問:魚兒為什么不能離開水 學生認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的問題。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一、生態因素1.影響生物生存的生態因素 1.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生態因素。例如池塘里養的魚,討論影響魚生活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往往只能說出非生物因素,而不知道說出生物因素,教師要進一步引導,解釋生物因素也影響生物的生存)2.教師舉例,引導學生分析并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生態因素。利用大屏幕出示一片麥田圖片,然后提問:影響小麥生存的生態因素有哪些 1.根據經驗舉例并作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影響魚生活的因素有陽光、空氣、溫度、水等。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養魚的人、池塘里的水草,還有池塘里的其他生物等也會影響魚的生活。2.分析教師舉出的例子,從而歸納出結論:影響生物生存的生態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析討論影響小麥生存的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陽光、水、空氣、溫度等。生物因素:人、田鼠、蚜蟲等。 感悟客觀規律的存在,是新課標“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理念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去感知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賴于一定的環境,同時找出這些因素都包括哪些。通過學生觀察、思考、探討等活動,感悟科學知識和科學規律。續表教學要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出示幾組反映生物之間關系的圖片,請學生觀察:①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的群居生活、白蟻的群居生活、狒狒的群居生活。②兩只公羚羊為爭奪一只母羚羊發生爭斗、兩只狗為爭奪食物打架、兩只雄海豹為占據一片海灘在爭斗等畫面。③七星瓢蟲捕食蚜蟲、獵豹追捕斑馬的畫面。(1)你從畫面中看到了幾種生物 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思考并發表個人的意見,認識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①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的群居生活、白蟻的群居生活、狒狒的群居生活的畫面體現了同種生物之間的合作關系。②兩只公羚羊為爭奪一只母羚羊發生爭斗、兩只狗為爭奪食物在打架、兩只雄海豹為占據一片海灘在爭斗的畫面體現了同種生物之間的斗爭關系。③七星瓢蟲捕食蚜蟲、獵豹追捕斑馬的畫面體現了不同種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學生思考回答。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加強對這部分知識的全面理解。 3.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1)制訂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1.教師通過引導,讓各小組制訂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點撥:確定變量的方法:探究哪一個條件,就把哪個條件設為變量。如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探究的條件是光,那么光就是這個實驗的變量。舉例:水分對蚯蚓生括的影響、光照對植物生存的影響這兩個實驗中的變量各是什么 2.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要加強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點撥:對照實驗的設計:確定變量后,除了變量不同外,其他條件都要相同(但必須滿足實驗的條件)。所以對照實驗的設計,就是把變量這個條件設計成不同的兩個方面。舉例:確定“光”“水”為變量后,對照實驗如何設計 (可多舉些例子) 1.各小組討論并制訂實驗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白如何確定實驗的變量。學生討論后回答:水分對蚯蚓生活的影響變量是水分;光照對植物生存的影響變量是光照。2.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并討論對照實驗的設計。回答:“光”為變量的對照實驗是“有光”和“無光”,也可演化成“陰暗”和“明亮”。“水”為變量的對照實驗是“有水”和“無水”,也可演化成“潮濕”和“干燥”。 各組同學進行討論,尋找出問題的答案。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明白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以及如何找出實驗的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通過舉例分析,讓學生鞏固知識,并獲得一定分析問題的能力。續表教學要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實驗探究 1.教師巡回指導。2.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3.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實驗過程。 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也可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讓學生了解、深化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生先操作,再自己總結。通過自己動手來獲得知識和深化知識。同時使學生體會實驗變量的控制和對照實驗的設計技巧,以及設置重復組的意義。 (3)結果交流 1.教師引導學生從各組的實驗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2.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組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同學交流。 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1.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得出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結論。2.教師啟發學生:哪位同學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樣適應環境而生活的 讓學生了解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3.教師播放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在學習了“適應的典型實例”和“適應的普遍性”后,在解釋時要注意符合“自然選擇學說”的原理。 1.學生根據圖片說出駱駝、駱駝刺、海豹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的特點及與它們各自生活環境的關系。2.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實例。表達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注意糾正補充。3.通過觀看圖片,了解在自然界各種環境中都廣泛分布著生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懂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通過舉例,增強對生物適應環境的理解。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1.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圖片。2.啟發學生舉出生物對環境影響的更多例子,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3.教師出示圖片——蚯蚓疏松土壤。 學生討論分析蚯蚓是怎樣影響和改變土壤環境的。 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表達能力。 課堂總結 利用板書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提煉本節生物學觀點,指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教學內容:生物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并能影響和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梳理知識結構,讓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續表教學要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布置課下作業 教師布置作業。 1.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分布的因素進行探究。2.寫一份實驗后的心得。 課堂知識的鞏固、延伸。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一、環境中的生態因素1.概念2.類型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2.對照實驗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設計中有視頻、圖片等資料穿插于整節課,又有一個探究活動,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學習中學生能夠主動地提出問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為學習創設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科學探究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最后通過多個事例讓學生了解到: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又影響環境,而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又影響生物的生活。因此,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要樹立保護大自然與保持生態平衡的意識。不足:“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兩問題的學習方式較單調,教師要多設計幾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