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說明生態系統的組成。2、闡明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食物鏈,多條食物鏈交錯形成食物網。(二)能力目標1、分析圖片資料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體驗科學的觀察方法;2、嘗試畫出簡單的食物鏈。(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驗科學觀察、辯證分析、嚴謹論證、交流總結等學習方法。2、認同事物間存在著普遍聯系等哲學觀點。3、認同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規律和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養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認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4、結合時政,認同理性愛國,逐步形成國際視野;放眼生物圈,關注全球問題,確立社會責任感。二、教學重點:(一)生態系統的組成;(二)食物鏈和食物網;(三)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情感。三、教學難點:(一)生態系統的概念、食物鏈和食物網。(二)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情感。四、課的類型:新課五、教學模式:引導-探究式六、活動安排: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感體驗等七、課時安排:45分鐘八、教學過程:板書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備注導入提問:(多媒體)同學們,聽!蟲鳴鳥唱,溪水潺潺,如此般天籟之音不絕入耳,現在你感覺來到了什么地方?沒錯,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一片美麗的大森林,老師要提醒同學們,在進入森里以后,留意你看到了哪些生物,我們比比看,誰觀察最仔細,Are you ready PPT環節一:一訪森林視頻《美麗的大森林》 回答:森林回答:Yes! 巧妙創設學習生態系統的情境,為本節課三維目標的落實做好鋪墊。開展比賽,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吸引注意力!一、生態系統的組成二、生態系統的概念 小結,引入新課題:同學們,視頻里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她說森林里各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發而動全身,他們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像這樣一個一個的整體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生態系統”。問:那回到剛才的問題,大家在森林里觀察到了哪些生物?引導得出動物、植物、微生物。問:那同學們看看,森林里面除了生物之外還有什么組成?PPT:生態系統的組成問:那現在有沒有同學告訴我,生態系統是一個什么樣的整體呢?很好,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那同學們看非生物部分實際就是生物生活的環境,那現在能不能用一句話準確地告訴我什么是生態系統?評價學生回答PPT:生態系統的概念。 學生發言學生思考、回答非生物部分。學生回答、生生互評。 點出課題,先不具體闡述概念,通過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根據認知規律,學生從直觀上升到理論。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分析、嚴謹論證、交流總結。知識目標:生態系統的組成和概念,由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自主習得。三、生物部分的作用四:食物鏈和食物網 問:那同學們能不能聯系生活舉一些你們熟知的生態系統?根據學生回答鏈接圖片。(包括海洋、濕地、草原等生態系統以及一中校園、重慶城市)問:今天老師也帶來了我家的魚缸,現在請同學們看,里面有魚、水草、泥沙,可不可以看成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展示魚缸)問:如果我們現在把里面的水草、魚等全部拿走,只留下一缸水,這能不能叫生態系統?也就是說生物部分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那么各類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到底扮演著什么角色?讓我們再次走進森林探索答案。PPT環節二:二探森林問:同學們看,兔子在吃草、蜂鳥在吸食花蜜、蝴蝶在采集花粉、蟲要吃樹葉,植物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問:植物又怎么獲得營養呢?問:那兔子、蜂鳥、蝴蝶、蟲為什么不直接吃土壤、水分陽光呢?也就是說,植物提供給動物的營養物質與土壤提供給植物中的營養物質是不是完全一樣?問:這些不一樣的部分是誰生產出來的?所以我們把植物稱為生產者。問:有的同學可能在想:我的爸爸媽媽是工廠工人,每天都在生產大量產品,那么他們是不是生產者呢?(點評學生的回答)問:所有的人、動物都靠植物來獲取營養,所以我們把人和動物叫做?問:消費者和生產者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問: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他們都要獲取營養,生長,衰老,死亡但是我們有沒有看到外面的大馬路上死后的動植物尸橫遍野,堆積如山呢?問:到哪去了呢?問:被誰分解掉了?所以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被稱為分解者!他們是如何分解的呢?我們來看段視頻視頻《分解者》問:它是怎么分解的用一句話來概括 問:那分解者與這些遺體之間還是不是吃與被吃的關系?問:因此我們將真菌、細菌稱之為分解者,現在就請同學們馬上來判斷一下,下圖各自扮演什么角色?(PPT展示樹、蟲子、啄木鳥、真菌細菌)今天生態系統在這里舉行年度總結及表彰大會,邀請這四位代表,現在我們分別請一位代表作為他們各自的代言人,陳述代言角色的重要性。在座各位就是評審主席,他們發言完后你們將進行評價(分別找4位同學上臺扮演相應的角色)各位代表分別陳述了自己觀點,老師作為大會的主持人采訪幾位主席(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今天的表彰大會,四位代表都得到了支持,四位都應該受到表彰,那么有請剛剛的評委上臺為我們四位頒發獎狀(放頒獎音樂)問:現在我們歸納起來看,消費者和生產者是一種什么關系?問:接下來讓我們重點看一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剛剛我們說到他們是一種?問:樹是蟲的食物,蟲又被啄木鳥吃,同學們看在這樣一個關系中樹被蟲吃,蟲被啄木鳥吃,環環相扣,形成了一條?問:同學們想一想這種定義里面能不能加入分解者?食物鏈指的是生產者與分解者的關系,不能夠加上分解者,小試牛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完成食物鏈,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巡查查看學生書寫情況然后評講兩位同學的書寫,指出易錯點如箭頭方向以及是否需要生產者)老師有個方法教給大家,樹葉被蟬吃,蟬被螳螂吃,嘴巴是不是在后面啊?蟬要吃樹葉,嘴巴在蟬這個地方,把這個箭頭就想象成蟬的嘴巴,張著指向樹葉。它們兩者之間就成了樹葉被蟬吃,是不是就記住了。所以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我們提高效率,剛才大家就體會到聯想記憶法帶來的便捷,今天學習了這條食物鏈,對你最大的啟發是什么呢?(評價學生回答)如果說剛剛是小試牛刀,那現在可能就要大顯身手了。(PPT展示)現在我們把左右兩個大組分別命名為A組和B組,每一個組我請五個同學出來,老師把這些動物就交給他們。(教師拿出動物的簡筆畫,學生完成后組織生生互評,指出錯誤并改正)同學們發現沒有,這里的食物鏈有什么特點?像這樣,很多食物鏈相互交錯起來就形成了一張?食物網中的各條食物鏈之間有沒有相互聯系?我們通過一個實例來看看,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愛上了青蛙,他們把大量的野生青蛙搬上了餐桌,使之數量急劇減少,這會導致什么后果?這里有一個數據我要接著那位同學說一下,一只蝗蟲,平均體重大約2g,每天要吃的糧食是它體重的30倍,大家算一下每只蝗蟲吃掉多少糧食?問:而一只青蛙每天至少吃50只蝗蟲,同學們算一算如果我們每天吃一只青蛙會造成多少糧食減產?問:如果我們人類每天吃一只青蛙,就可能會使3kg糧食失收,如果我們人類每天吃十只青蛙,就可能會使多少糧食失收?問:如果我們人類每天吃一百只青蛙,就可能會使多少糧食失收?(老師在黑板上板書計算,學生根據過程說出結果)這是多么龐大觸目驚心的數據,但是,這似乎并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捕殺青蛙的秘密行動還在繼續,請同學們觀看視頻(播放青蛙被殘殺的視頻) 問:剛剛青蛙被捕殺,蝗蟲泛濫成災,對此你有什么感受呢? (點評學生的發言) 答的非常好,最近因為釣魚島事件,我們中國人對日本是群起激憤,有的同學就說我們不吃中國的青蛙,去吃日本的青蛙,這種做法對不對? 問:為什么呢? 同學們說這位同學說的好不好?掌聲送給他,同學們小小年紀在政治領域就有國際視野,愛國但不失理性,在生物學領域能夠放眼生物圈顧全大局。同學們精彩的發言,又讓我回想起上課開始那一片美麗的大森林,試想,如果森林里沒有參天大樹,沒有了鳥語花香,她還會那么美嗎?PPT環節三:三愛森林 所以森林少不了她的每個成員,生物圈了少不了任何一個成員,上完這一課老師覺得今天我們走進的這片已經不僅僅是高山叢林,她更代表了自然的和諧,象征著生命的希望,我們要保衛祖國的森林,也要守護世界的森林,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我倡議,全體同學、起立,跟著老師一起宣誓: 履行責任,愛護生物,保衛我們共同的家園——生物圈,爭當環保小衛士!(PPT展示宣誓內容,學生起立宣誓) 學生舉例: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學生回答:是/不是學生回答:學生回答:不是學生思考學生觀察然后回答:提供食物/營養回答:土壤、水分、陽光等學生笑答:不能利用這些營養。回答:不一樣回答:植物回答:不是回答:消費者回答:吃與被吃的關系回答:沒有回答:被分解回答:細菌、真菌回答:腐爛,轉變成碎片 回答:不是,是分解與被分解的關系回答:樹是生產者,蟲子和啄木鳥是消費者,真菌和細菌是分解者四位學生上臺,分別陳述自己代言角色的重要性學生發言表明自己立場并分析原因學生上臺在頒獎音樂下為四位代表分別頒發獎狀回答:相互依存相互依靠回答:吃與被吃的關系回答:食物鏈回答:不能 學生上臺,其他學生在下面寫食物鏈,生生互評。聯想記憶 學生回答學生上臺討論完成食物鏈的張貼以及書畫,下面同學討論書寫。回答:有很多條,相互交錯回答:食物網回答:有回答:青蛙越來越少,食草昆蟲越來越多,會對農作物造成巨大損失,還會減少蛇的食物來源回答:60g回答:3kg回答:30kg回答300kg觀看視頻思考問題學生發言回答:不對因為青蛙不分國界的,都是食物網里的組成部分如果數目減少了,就會引起全球食物網的平衡回答:好回答:不會全班同學起立跟著老師宣誓 充分調動學生,聯系生活,引起興趣和驚喜、并提高學生認知度。魚缸既作為進一步考察學生是否理解概念,又作為一個過渡,引起學生思考生物部分到底有哪些作用。情境重現,讓學生始終在一個教學情境中學習、探索;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問題串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從建構主義出發,根據已有知識逐步引導得出新知!運用幽默詼諧的手法,讓課堂充滿生氣,同時理解難點!讓學生體會不同領域生產者的含義。學生體會自然規律的同時,體會分解者的角色。通過視頻形象生動向學生展示,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分解者的作用。采取隨學隨練,加深學生記憶,鞏固相關內容展示自我,相互欣賞,學會傾聽。利用角色扮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既掌握知識,提升綜合素質,還會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體驗成功,感受自我價值。體會事物間存在的普遍聯系。學會食物鏈的寫法。學法指導,授人以漁。體會其中哲理。滲透德育。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食物網的連線,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再次體會事物間的普遍聯系,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通過數據的演算,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食物網、食物鏈中生物之間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認同普遍聯系的觀點。觸目驚心的視頻,再一次沖擊學生的大腦神經,讓學生有感而發。使學生認同愛護生物的重要性。看似滑稽的提法,引起學生理性愛國的強烈共鳴,深刻體會生態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普遍聯系。逐步形成國際視野,關注全球問題,確立社會責任感。假設反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情感升華落實責任九、課后總結:(一)基本線索:一訪問森林——二探森林——三愛森林;(二)德育目標的滲透:第一環節:一訪森林。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使學生渴望一訪森林,落實知識目標“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生態系統的概念”。教學過程貫穿學法指導,學生進行了科學的觀察、辯證的分析、嚴謹的論證,在交流中總結得出知識點,落實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滲透整個環節:科學嚴謹、辯證思維。第二環節:二探森林。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思維層層深入,順勢而上,激發出探究的熱情,落實知識目標“生態系統中各生物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學過程注重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德育滲透每個細節:1、講到生產者這一概念,老師設問食品加工廠上班的爸爸媽媽是不是生產者,讓學生體會生物學與經濟學中生產者的區別與聯系;2、講到分解者時,老師的引入是生產者、消費者按照自然規律都會衰老死亡,我們有沒有看到動植物遺體尸橫遍野?讓學生認同自然規律、逐步形成唯物主義觀;3、學生在“生態系統年度總結及表彰大會”這一活動環節,培養表達交流、展示自我的能力,學會欣賞他人,體會自我價值。4、老師巧妙引入典故“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讓學生嘗試書寫食物鏈,一方面通過對學生不同寫法的對比,教會學生正確看待錯誤,另一方面啟發學生感悟其中的哲理。最后老師一個記憶方法指導讓學生體會學習方法的重要性。5、全班分A、B組,合作完成食物網,培養合作精神。6、整個第二環節關于三者關系、食物鏈、食物網的教學,自始至終滲透了普遍聯系的哲學思想,讓學生初步體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第三環節:三愛森林。這一環節趁勢依托第二環節中的活動“大展身手”,從人類捕殺野生青蛙著手,升華“森林”的含義。讓學生加深對生態系統生物部分相互關系的認識,體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普遍聯系,啟迪學生關注生態危機等全球熱點問題,并結合時政——中日釣魚島問題,啟發學生理性愛國,從生物學領域、政治領域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讓學生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并落實自我社會責任感、國家責任感。-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