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空氣的成分對于學生來說,不是陌生的內容,空氣污染對于人類的危害也是學生經常見聞的,而采用科學的方法測定空氣的組成,自己親手做實驗來比較通風不暢的環境與通風良好的環境的空氣的質量,會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當學生真正認識了空氣的成分,了解了空氣中各種成分的重要用途,他們自然就會把空氣當成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來對待。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三年級的學生認識能力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的認識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對于空氣成分的認識,已不在滿足于小學自然課上“知道空氣是物質,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空氣可供給人和動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燒、空氣污染的危害嚴重”等常識,他們將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空氣,要思考空氣的成份是怎樣測定出來的 空氣中的這些成份是哪里來的 有什么作用 什么原因會導致空氣成分的改變 空氣成分改變會產生什么后果 教材分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是研究空氣組成的一個基本實驗,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結論,也為下節課(氧氣的性質)做鋪墊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說出空氣的主要成分及各主要成分占空氣總體積的體積分數;2.學會用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過程與方法:1.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探究活動的設計,了解科學探究的程序,培養科學探究、自主學習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意識。2.通過實驗探究和閱讀,培養求異思維、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初步形成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做出科學判斷的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空氣的組成。難點: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氧氣的減少對裝置壓強的影響教學策略:1、弄清實驗原理,培養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諝馐且环N看不見摸不著學生非常熟悉的物質,學生對于空氣的組成已有一定的認識,怎樣才能測量出其中所含氧氣的體積學生非常感興趣,讓學生經過閱讀和小組討論形成探究的原理的方法:利用磷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氧氣,從而使容器內形成負壓,打開止水夾后,水進入容器內。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可粗略地認為是空氣中所含氧氣的體積。 2、選擇實驗儀器,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集氣瓶、燃燒匙、燒杯、玻璃管、乳膠管、止水夾。 3、探究方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方法。探究評價,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該實驗成功的地方很多,要做好該實驗,關鍵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可燃物的選擇能與氧氣反應但不能產生氣體; ⑶ 裝置的氣密性要好; ⑶ 燃燒匙伸入集氣瓶中的速度要快,并塞緊塞子。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二、實驗導學探究原理 空氣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 是怎樣發現的?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回到二百多年前,一起看看科學家們當年是如何工作的,或許會給我們今天的研究帶來一些啟發。 [板書]一、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現在我們能否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理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呢?【過渡】課前同學們已經根據提供的內容設計了實驗方案,下面請各小組派代表匯報結果 猜謎語: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到,無孔不入變化多,我們生活離不了。(打一種我們身邊的物質)同學們知道它是什么嗎?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空氣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時也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和研究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空氣(多媒體展示)人類認識空氣的歷程,重點展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提供實驗所需的儀器和藥品;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演示實驗】 猜出謎底:空氣討論發言:說出能夠證明空氣確實存在的實驗或實例。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觀看并思考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了1/5的?分析教師課前提供的信息。學生分組討論后交流,共同討論方案的可行性,比較后得出最佳方案:1.選用紅磷燃燒,因為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體。2.將集氣瓶裝水后的剩余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觀察現象并及時記錄?!痉治鲇懻摗?.描述實驗現象;2.小結并交流成功的經驗3.尋找并分析失敗的原因分組討論、交流結果:1、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②紅磷不足③沒等裝置冷卻就打開止水夾等; 2、隨著燃燒的進行當氧氣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因此瓶中還有少量殘余的氧氣。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歸納空氣的組成成分。形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符號。觀看課件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了解化學歷史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板書設計探究實驗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一.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 1.拉瓦錫與空氣成分的發現 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①實驗原理 ②實驗現象 ③實驗結論 3.空氣成分分層作業設計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