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教學設計(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1、認識燃燒和知道燃燒的條件。2、能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3、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觀察分析、設計方案、評價反思的能力。二、教學重點和難點:燃燒的條件三、教學方法:學生實驗探究、講議結合。四、教學用具:儀器:蒸發皿、燒杯、薄銅片(或鋁片)、小刀、玻璃片、鑷子、火柴、試管、課件和多媒體設備。藥品:酒精、涼水、蠟燭、白磷、紅磷、熱水(60 ℃以上)、氧氣。五、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導入教學】火,讓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趨向光明!火的發現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條件,并使人類變得聰明而強大,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這節課我將和大家一起來學習“燃燒與滅火”。【板書】課題1 燃燒與滅火 【聯想舉例】在日常生活中,燃燒現象屢見不鮮。你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燃燒現象?提問:你想過沒有:發生燃燒的條件是什么 請說出你的想法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師引導】想一想:燃燒的必須具備什么物質基礎?提問:下面物質哪些是可燃物?可燃物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呢?【組織猜想】 鼓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對燃燒的條件作出猜想;學生熱烈討論,并作出猜想【設置懸念,布置任務】師:你們的猜想你否正確呢?我們的假設需要利用實驗來驗證它是否成立。我們一起來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步驟。 【制定方案,設計實驗】教師活動:利用控制變量法、對比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教師積極參與學生方案的討論。 師生互動,交流討論, 評價實驗方案的合理性。 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用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去研究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并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嚴肅認真,團結合作的科學精神。【分組實驗,觀察感知】布置任務:教師根據師生共同制定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動手完成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活動: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分組實驗(六人一組)】(1)用坩堝鉗或鑷子夾取分別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片刻,觀察實驗現象。(2)將一個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裝有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3)取一張紙和一小塊木板,分別用火柴點燃,觀察現象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活動中體驗,在嘗試中感悟,從而激發同學們對科學探究的熱情。通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總結交流,得出結論】布置任務:請同學們交流實驗結果,并對每一個實驗展開討論,形成正確的認識。交流討論:思考并回答:實驗1結論:燃燒與物質本身有關,物質必須有可燃性才能燃燒。實驗2結論:可燃物的燃燒需要氧氣。 實驗3結論:可燃物的燃燒必須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修正——得出結論。并使學生逐步形成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處理能力。【改進實驗,深入探索】提問:燃燒時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否缺一不可?讓我們來用實驗驗證。教師演示實驗。實驗完成以后,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會燃燒?而在銅片上的白磷卻燃燒起來了?同樣在銅片上,紅磷為什么沒有燃燒?學生思考回答:(1)水中的白磷無法燃燒是因為缺少助燃物(氧氣)。(2)銅板上紅磷沒有燃燒是因為銅板的溫度沒有達到紅磷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3)銅板上的白磷燃燒是因為同時滿足了燃燒所需要三個條件。【小結并板書】燃燒條件:(1)可燃物(2)助燃物(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即可燃物的著火點)【強調】燃燒的條件必須同時滿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燒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實驗,引導學生用新掌握的知識點去解釋實驗現象。既是對燃燒條件這一知識點的鞏固,又使學生對于燃燒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一步激發學生研究和學習化學的興趣。【回顧總結,整理新知】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3.達到著火點【課堂練習,鞏固知識】1、判斷下列關于燃燒的說法是否正確?①發光發熱的現象一定是燃燒的現象。②氧化反應都會引起燃燒。③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2、為什么酒精燈用火柴就可點燃,而煤卻不能呢 板書設計 課題1燃燒與滅火一、燃燒1.定義: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2.特征:發光、發熱、化學反應3.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助燃物(3)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