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文地理部分·1.(2019年浙江省溫州市地理中考題)詳細解答:(2020年浙江省溫州市地理中考題)詳細解答:一.地理綜合題分析方法和技巧1.五步操作程序:(1)細審“題干”。抓住“關鍵詞”、“修飾詞”和“限定詞”描述 詳細描寫:先總體大概描述、后具體細化描寫;不必解釋原因和理由簡述 概要描寫:從各個具體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細化描寫;不必解釋原因和理由說出 相當于“羅列”要素:各要點之間是并列關系;不必解釋原因和理由闡述 “分析+敘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結果和觀點; 語言格式:因為 … 所以(導致)…例析 “實例+分析”:一定要結合具體實例,從這個例子分析其具體做法評價 “有利+不利”:語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語言格式:有利:1、因為 … 所以(導致) … ,2、…;不利:1、因為 … 所以(導致)…,2、…比較 兩個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語言格式:因為A … ,所以A比B …意義 正面意義+負面意義:本地區(事物)意義+其它地區(事物)意義影響 正面影響+負面影響:本地區(事物)影響+其它地區(事物)影響; 現在的影響+將來的可能影響;自然環境影響+社會經濟影響+生態環境影響措施 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當地措施+合作措施判斷 理由+結論。語言格式:正確(合理)或錯誤(不合理),因為 … ,所以 … 。變化 體現“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關系 思路:A … 導致B … 導致C … 。體現“因果關系、前后關系、時間關系、主次關系”結構 所占比例;主要組成;適當評價其合理性列出“模板”。(見附件)(3)仔細“篩選”。根據限定詞篩選;根據所在地區篩選;根據地理事物特性篩選;根據題目提供的材料篩選。(4)醞釀“語言”。“先自然,后社會經濟”“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內后外)(5)書寫答案。“地理語言(避免大白話)”“套裝語言(不用自造語句)”“邏輯語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煉語言(不要同樣意思,反復羅嗦訴說)”“一語中的(語言不繞彎子)”。二.綜合題的常見答題模板☆地理位置分析:絕對位置+相對位置1.海陸位置;2.經緯度位置;3.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4.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5.經濟和軍事位置;6.相鄰地區(經濟發達區)☆描述某地的地形特點:①以什么地形為主(五大類地形)②地勢起伏(大、小)③地勢特征(哪里高哪里低)。☆描述某地的地勢特點: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勢起伏大或山河相間,山高谷深。☆某地地形分布特點:描述哪個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種問題的區別)☆判斷地形地勢的依據:①等高線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狀(向心狀即盆地,放射狀即山地)☆我國一些地形區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②云貴高原:崎嶇不平 ③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④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⑤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3)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沖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沖積島)(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6)冰川的侵蝕作用:挪威的峽灣(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歐洲的許多湖泊(千湖之國芬蘭的湖泊)。歐洲的地形(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9)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12)由火山的噴發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3)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殼斷裂下陷,流水的沉積作用。☆影響氣溫的因素:1.緯度高低(決定因素)。具體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2.地形地勢。陰坡陽坡,海拔高度3.海陸位置:距海遠近,大陸性海洋性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5.大氣環流和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氣溫日較差與年較差規律:氣溫日較差,是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其大小與緯度、季節、天氣情況及地表性質等有關。①.氣溫日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日較差越小。原因:緯度越高,太陽高度的日變化越小。②.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③.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沿海比內陸日較差小。④.氣溫日較差與海拔的關系:山頂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區,則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大。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或稱氣溫年振幅。其大小與緯度、海陸分布等因素有關。①.氣溫年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年較差越大。原因: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②.氣溫年較差與海陸的關系:離海越遠,年較差越大。原因: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較差愈小。如青藏高原氣溫年較差與我國同緯度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這是因為:青藏高原屬于中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氣溫不太高;冬季因緯度低,地勢高,寒冷的冬季風影響弱,氣溫不太低。④.天氣:晴天多的地區氣溫年較差大于陰雨天多的地區,如新疆比同緯度的沿海地區的年較差大。⑤.植被: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的年較差比裸地的年較差小。☆降水多少的影響因素分析。①大氣環流因素——決定降水多少的因素季風控制區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區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氣、熱帶沙漠氣候區、地中海氣候的夏干;赤道低壓帶控制區降水豐沛;西風帶降水多,信風帶降水少。(要注意風的來向:迎岸風往往多雨;離岸風則少雨)②天氣系統因素——低壓中心和低壓槽部位降水多,高壓中心和高壓脊部位降水少;鋒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貴陽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氣旋過境降水多,如西歐冬季、東北和江南春季;反氣旋過境降水少,如伏旱;臺風過境降水多。③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經區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經區降水少。④海陸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⑤地形地勢:暖濕氣流在山脈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焚風效應)。☆某兩地氣候特點比較:①氣溫(最低月氣溫,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②降水(降水量總量大小,季節分配情況及雨季長短)。☆西風帶的風力夏季弱冬季強:(可用于解釋我國冬季風比夏季風強的原因之一)因為冬季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大,氣壓差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大陸性氣候的特征:①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大。②降水少。②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海洋性氣候特征:①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小,冬暖夏涼。②降水豐富且季節分配均勻,年際變化小。☆干濕度影響因素:降水量和蒸發量共同決定☆霧、霜的影響因素: 1.濕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庫附近);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3.塵埃(道路邊、市區內、建筑工地、礦區)☆風力的影響因素:1.氣壓梯度力大小;2.距高壓中心遠近;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開闊、海面上);4.植被多少;5.地形(山谷口的狹管效應、高原上)☆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3.結冰期:有無及其長短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5.水能: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6.凌汛☆河流的水系特征:1.發源地、長度、入海口2.流向3.流域面積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況6.支流和支流形狀7.有無湖泊溝通☆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大小、晝長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東非高原等)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我國西北地區、中亞、西亞、北非、美國西部內陸、澳大利亞中西部等)4.大氣清潔度:城市和鄉村☆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1.降水(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反之則雪線高)舉例: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天山北坡雪線低;阿爾卑斯山北坡雪線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線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東坡雪線低等2.氣溫(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中低緯度雪線高、高緯度雪線低)☆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1緯度:相同海拔,則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2.海拔:相同緯度,則海拔越高,帶譜越復雜3.熱量:陽坡帯譜多且位置高、陰坡帶譜少且位置低☆地質作用分析:內力+外力1.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拉伸、擠壓)、巖漿活動(火山)、變質作用等三個方面2.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注意:內力+外力,不可遺漏☆怎樣分析理解不同海區鹽度的差異成因 (1)不同緯度海區:主要考慮各海區蒸發量與降水量的對比關系。規律是:由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2)在同一緯度海區:主要考慮洋流的影響和徑流稀釋作用。影響因素 影 響氣候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海區的封閉度 影響與附近海區海水的交換量☆怎樣分析赤潮成因 (1)溫度和降水:一般出現在夏季,春、秋兩季也時有發生。(溫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2)風和海流: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體運動的影響,赤潮容易產生于一些港灣就是這個原因。(風小,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3)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不斷將大量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及農田廢水等排人海洋,過度的海產養殖,造成海域的富營養化。☆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的分析:(1)緯度位置——決定了山麓基帶類型(2)相對高度——決定了水熱狀況變化的程度(以上兩點決定自然帶數量)(3)陽坡、陰坡——影響植被分布的高度(4)迎風坡、背風坡——影響降水多少與雪線高度☆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有哪些方面?) 2.水文特征(有哪些方面?)3.降水特征(降水量、時長、強度)4.氣候異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人為原因:1.植被破壞(亂砍亂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能力降低;植物涵養水源、調節能力降低)2.圍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流域廣,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為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②水文特征: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干流汛期長,水量大。③氣候特征: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2)人為原因:①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治理措施☆缺水(旱災)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自然原因 1.氣候特征(降水和蒸發);2.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3.農作物需水季節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工農業);2.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解決措施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海水淡化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黃土高原、江南丘陵紅色荒漠化、西南地區巖漠化、南亞、東南亞地區)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2.地形(坡度);3.土質;4.植被人為原因 破壞植被(亂砍亂伐;修路;開礦)治理措施 禁止亂砍亂伐;大力植樹造林;禁止陡坡開荒;修建梯田;退耕還林;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水電、風能、太陽能、沼氣等);制定法律法規;提高意識☆河流水量大的原因:①地處什么氣候區,降水豐富;②流域面積大,集水區廣。③支流眾多,水系龐大。☆河流的補給:雨水(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河流與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補給關系:豐水期河水補給給地下水和湖泊水,枯水期反之。☆水電站的作用:防洪、發電、航運、灌溉、水產養殖、旅游、供水、防凌、減淤。☆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流量變化與氣溫有關,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河流有凌汛的條件:①由低緯向高緯流。②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一條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資源是否豐富,主要看兩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徑流越穩定,水力資源越豐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資源越豐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具體分析回答思路如下:如:(1)我國西南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①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②地處一、二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2)三峽地區水能豐富,主要原因是:①地處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徑流量大;②地處二、三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1.河流、峽谷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容量大)2.地質條件: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上游 中游 下游 其它修建水庫、攔截上游來水;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庫、攔截上游來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彎取直、加固大堤)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 加強天氣監測、預報;鼓勵參加災害保險;學習抗洪知識技能;提高防洪意識3.淹沒區大小(移民和搬遷;文物淹沒;農田淹沒)☆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人手:①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治水污染;②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③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④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⑤控制人口增長。☆人口分析要素: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勞動力數量、勞動力質量、人口變化趨勢、人口遷移方向和原因☆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入地影響: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于當地資源的開發;③給當地資源和環境造成壓力。對遷出地影響: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1.地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3.河流(供水、水運功能);4.資源條件社會經濟因素:1.交通條件;2.政治因素;3.軍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環境質量下降。②鄉村和城鎮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③交通發達。3、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①環境污染。②交通擁擠。③住房困難。④失業人口增多,就業困難。⑤社會秩序混亂4、解決城市問題的措施:①建立衛星城和開發新區。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5、衛星城的作用:①分擔大城市的職能。②緩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壓力。③保護和改善城市的環境。④促進城市合理發展。☆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條件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3.廣闊的市場4.地價中心商務區(CBD):市場最優,零售、高端、耐用品(人口密集、消費者眾多)大型批發中心: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自然方面:1.地形(山區、平原)2.地質(地質構造、巖石特點)3.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大霧、大風、臺風颶風)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會經濟方面: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適用于:地方公路)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于:國道、高速公路)3.遠離重要文物古跡(震動、尾氣污染等)4.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植被破壞、避免噪音污染擾民☆交通線路修筑的積極意義: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2.加強地區交流和聯系,促進當地和沿線的經濟發展3.有利于當地資源外運,所需產品運入4.鞏固國防、民族團結☆工業區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鐵路;靠近發達地區)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3.農業因素:提供農副產品和消費市場4.交通因素:沿交通線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產品的輸出5.市場因素:消費水平、消費意識6.科技因素:大學、科研單位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數量、價格、素質8.歷史因素:工業基礎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10.環境因素:主導風向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產生污水的企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遠離水源地。高科技工業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可以布局在城區;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布局應遠離城區。☆工業區位條件評價:有利條件:自然、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不利條件:自然、社會經濟、環境條件協作配套條件☆工業綜合整治措施: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2.因地制宜,合理、綜合開發各類資源3.消除污染,減少三廢排放4.植樹造林,美化環境;加強生態建設5.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絡6.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溫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會經濟因素:1.市場2.交通3.國家政策4.勞動力數量5.科技(基因、保鮮、冷藏等)6.工業基礎注意: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3.從春、夏、秋、冬等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季節時段)分析。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如橡膠、雙季稻、小麥)。改造不適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適于發展農業(地形、水分、光照)。改造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并充分考慮投入和產出比。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市場需求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城郊農業的發展,蘋果種植規模變化)。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實例:古巴的甘蔗——氣候條件適宜,長期的生產習慣。河西走廊——夏季高溫,有祁連山冰雪水灌溉。珠江三角洲的魚塘——河網密布,地熱低平,低洼處長期積水,利于挖泥成塘。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乳畜制品、鮮奶、雞蛋等不適于長距離運輸,從經濟效益考慮,分布在城郊,靠近上海市場。☆港口碼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1.水域條件:水深、岸陡、避風2.陸域條件:地質、地形、坡度社會經濟條件:1.經濟腹地條件(服務范圍大小、客貨流量大小)2.城市依托(城市規模大小)3.交通聯系(與河流、鐵路、高速公路聯運)4.政策條件☆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自然條件:1.地形(水流速度)2.氣候(流量,季節變化,結冰期) 3.河道(寬度,水深度)社會經濟條件:人口數量密度、經濟水平,運輸需求量☆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氣候(降水、蒸發、風力)2.地形(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1.大陸架情況(面積廣闊、海水淺)2.水溫情況(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攪動)3.河口處(豐富的營養鹽類)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天氣晴朗,降雨稀少,大氣透明度高;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影響初始發射速度,影響燃料消耗和發射成本 3.地勢:平坦開闊,便于跟蹤和搜救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不造成傷亡和破壞 2.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鐵路)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和保密需要☆隧道的選址條件:1.地質構造(在背斜處、避開斷層):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天然穹形構造,不易塌方。2.巖石性質(堅固、不破碎、不松軟) 3.長短(造價成本)☆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長途汽車站 1.站前路況(道路寬闊);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沿主干道) 3.地價和土地面積市內公交站 1.與其他站臺近且錯位;2.距道路交叉口近; 3.靠近商業點; 4.避開十字路口☆飛機場選址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1.地形:平坦開闊、坡度適當(排水);2.地質:地基穩定;3.氣候:少云霧。社會經濟條件: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環境要求:距市區有一定距離,附近不能有學校、醫院(療養院)、養殖場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交通條件評價:1.交通方式和種類;2.交通線路密度;3.交通方向與經濟點關系☆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我國西北、中亞、西亞、非洲、澳大利亞、美國西部內陸、秘魯、阿根廷、巴西等地區)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蒸發、風力);2.植被人為原因 破壞植被(過度放牧、過度墾殖、過度樵采;修路;開礦)治理措施 合理載畜量;人工種草;實行輪牧;退耕還牧還草;生態移民;解決牧區能源問題(風能、太陽能等);制定法律法規;提高意識☆土壤鹽堿化的原因、治理措施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 治理措施華北地區 地形低洼;春秋季節干旱,蒸發量旺盛;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西北地區 深居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減少種植業比例;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沼澤濕地的成因分析三江平原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小;②河流較多,植被茂密;③地勢低平,排泄不暢,土壤中水分積聚過多;④地下凍土層,形成不透水層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②冰川積雪融水較多;③低洼地易積水,土壤中水分積聚多;④地下凍土層,形成不透水層長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豐富;②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③地勢低平,排泄不暢,土壤中水分積聚過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自然原因1.降水(雨量、時長、強度);2.地形坡度;3.巖石破碎(板塊、斷層)3.植被人為原因破壞植被(亂砍亂伐;陡坡開荒;開山挖石;開礦)治理措施加固陡坡;禁止亂砍亂伐;大力植樹造林;禁止陡坡開荒;修建梯田;退耕還林;制定法律法規;提高意識。☆地震破壞程度(烈度)的影響因子、治理措施自然原因 1.降水(雨量、時長、強度);2.地形坡度;3.巖石破碎(板塊、斷層)3.植被人為原因 破壞植被(亂砍亂伐;陡坡開荒;開山挖石;開礦)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亂砍亂伐;大力植樹造林;禁止陡坡開荒;修建梯田;退耕還林;制定法律法規;提高意識☆某地自然災害包括:(1)氣象災害(臺風、干旱、洪澇、寒潮、大風、沙塵暴、暴雨、冰雹、凍雨、低溫凍害等)。(2)地質災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3)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等)。☆自然災害損失大小的原因、治理措施自然原因 1.降水(雨量、時長、強度);2.地形坡度;3.巖石破碎(板塊、斷層)3.植被人為原因 破壞植被(亂砍亂伐;陡坡開荒;開山挖石;開礦)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亂砍亂伐;大力植樹造林;禁止陡坡開荒;修建梯田;退耕還林;制定法律法規;提高意識☆能源按來源分類:①來自地球內部:地熱和核能。②來自天體引力:潮汐能。③來自太陽輻射:上述三種以外的,均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直接得到為一次能源,加工過的為二次能源。☆水能的優點:清潔,可再生,發電成本低,積累多,收益大。缺點:季節變化大。☆核能的優點:能源巨大,燃料運量小,地區適應性強。☆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自然原因 1.常規能源缺乏(儲量、種類);2.分布不均人為原因 1.消耗量大(人口、工業、農業);2.利用率低(浪費);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4.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5.石油儲備體系健全。治理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戰略,實施跨地區調配、進口能源;2.提高利用率,節約能源;3.控制高能耗工業;4.能源循環使用;5.開發新能源,完善能源結構;6.完善能源儲備體系☆產業轉移方向、原因勞動密集型工業 高耗能高污染工業 發達地區→落后地區 城市→鄉村;東部沿海→中西部內陸;→中國大陸;歐美→港澳臺、日韓→中國大陸;中國→非洲、拉丁美洲原因 勞動力和土地廉價;自然資源豐富;轉移污染;環保成本低☆產業結構評價、調整方向結構評價 結構比例;結構變化(演化)、對比相關地區結構;優劣評價(當地發展階段、當地條件、可持續發展方向)調整方向 低耗能低污染;調整三大產業比重(提高第二三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清潔生產;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等☆旅游條件的評價①旅游價值(資源質量、集群狀況、地域組合狀況);②市場距離(長度、經濟發達程度);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④地區接待能力;⑤環境承載量。☆旅游價值的評價①旅游資源質量(旅游景區的等級、稱號)②集群狀況(數量多、密集)③地域組合狀況(自然條件多種多樣,自然旅游景觀豐富;歷史文化燦爛,各地有獨特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豐富)④與周邊旅游資源組合(不雷同)☆區域環境生態環境建設(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開發、濕地的開發)的答題思路:在此類問題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該區域的地理背景,從而找出該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了解該環境問題的分布與危害,然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找到相應的治理措施。☆區域自然資源優勢資源開發(如山西能源開發等)分析思路:在此類問題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該區域的地理背景,找到發展的優勢條件,然后針對該區的優勢條件,針對性的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農業區開發問題(如東北農業開發)分析思路:在此類問題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該區域的地理背景,找到發展的優勢條件和劣勢條件,對優勢條件,針對性的開發;對劣勢條件進行改造,在開發和改造的過程中,對存在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治理。☆問某地有什么生態環境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區)。③土壤鹽堿化(干旱地區的灌溉農業)。④濫砍亂伐森林。⑤草場退化。⑥物種減少(或生物的多樣性減少)。⑦湖泊萎縮。⑧濕地減少。⑨滑坡、泥石流。☆問某地有什么環境問題:除了從以上考慮方面考慮外,還要考慮污染(廢水、廢氣、廢渣和固廢棄物、噪聲等)問題,如要問我國南方低山丘陵主要的環境問題,除了答“水土流失”外,還要答“酸雨”。當然還可以考慮答氣候變暖、臭氧層遭破壞。☆我國各地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如下:①東北:森林減少、黑土沖刷(或水土流失)、濕地退化。②西北(含內蒙古):草場退化和土地荒漠化。③華北平原:土壤鹽堿化。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⑤南方山區:水土流失。⑥西南:地質災害多。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濕地減少,湖泊萎縮、草場退化、物種減少。⑧寧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鹽堿化和荒漠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文地理部分.docx 人文地理部分附件.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