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生物一輪復習學案第29講 群落的結構和演替考點一 群落的結構1.群落的概念與特征(1)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2)特征:物種豐富度、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種組成(1)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指標:豐富度,即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3)不同群落的豐富度不同。3.種間關系(連線)4.群落的空間結構5.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1)取樣方法:取樣器取樣法。(2)統計方法: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基礎診斷]1.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必修3 P72正文)(√)2.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稱為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必修3 P73圖4-10)(√)21·cn·jy·com3.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等方面。(必修3 P74正文)(√)4.群落的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必修3 P74正文)(√)5.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常采用標志重捕法。(必修3 P75探究)(×)[深度拓展](必修3 P74圖4-11和圖4-12)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圖所示,a、b、c分別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內,山坡a、森林b、海洋c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請據圖分析:(1)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________(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不是 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屬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屬于植物的地帶性分布 21·世紀*教育網(2)b、c處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生態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b處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現象是受光照強度影響形成的,c處藻類植物的分層現象是受光質(波長)影響形成的 www-2-1-cnjy-com(3)b處不同的植物層次中分布著不同的鳥類,影響鳥類這種分層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處:21教育名師】提示:食物的分布和巢位1.種間關系曲線圖和模式圖(1)圖1為四種種間關系的數量關系曲線圖,圖2為營養關系模式圖。圖中的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2)在圖1中,屬于捕食關系的是②,屬于競爭關系的是①④,屬于互利共生關系的是③。2.三種種間關系曲線的辨別技巧(1)互利共生曲線:數量上同時增加,同時減少,呈現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如圖1中的③)。(2)捕食關系曲線:數量上呈現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不會導致某種生物滅絕,如圖1中的②)。坐標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定:①從最高點判斷,捕食者數量少,被捕食者數量多;②從變化趨勢看,先達到波峰的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變化在先,捕食者變化在后。(3)競爭關系曲線: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的同步性變化,一種生物數量增加,另一種生物數量下降(如圖1中的④),甚至降為零(如圖1中的①)。eq \a\vs4\al(結合群落的物種組成及種間關系,考查理解能力)1.(2021·湖北重點中學期初聯考)某池塘中A、B兩種具有捕食關系的魚類數量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為捕食者,乙為被捕食者B.甲、乙之間的捕食關系僅對捕食者有利C.兩種魚之間只有捕食關系,沒有種間競爭關系D.甲、乙兩種群相互影響,使種群數量呈現波動現象D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減少,捕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者后增加后減少,圖中甲為被捕食者,乙為捕食者,A錯誤;甲、乙之間的捕食關系中,二者相互選擇,共同進化,B錯誤;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也可能會因爭奪生存空間等而存在種間競爭關系,C錯誤;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相互影響,當被捕食者種群數量增加時,捕食者種群數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當捕食者種群數量增加時,被捕食者種群數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減少,又使捕食者種群數量因食物缺乏而減少,因此種群數量會呈現波動現象,D正確。]2.(2021·全國乙卷)在自然界中,競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競爭排斥原理是指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兩個或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為了驗證競爭排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所遵循的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無限的”)環境中混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培養。當實驗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1*cnjy*com(2)研究發現,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物的兩種雀科鳥原來存在競爭關系,經進化后通過分別取食大小不同的種子而能長期共存。若僅從取食的角度分析,兩種鳥除了因取食的種子大小不同而共存,還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據上述實驗和研究,關于生物種間競爭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據題干信息可知,為了驗證競爭排 ( http: / / www.21cnjy.com )斥原理,某同學選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為材料進行實驗,選擇動物應遵循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原則。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競爭排斥發生在資源受限制的條件下,因此該實驗中需要將兩種草履蟲放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混合培養。在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的競爭中,大草履蟲處于劣勢而被淘汰,雙小核草履蟲數量增加,故當實驗出現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甚至死亡,雙小核草履蟲占有優勢的結果時即可證實競爭排斥原理。(2)兩種以同一棵樹上的種子為食的雀科鳥經進化后能達到長期共存,說明二者在取食的種子方面存在差異,如取食的種子的大小不同、種子的硬度不同、種子的位置不同,還可以是取食的時間不同等。(3)分析題干信息可知,在資源和空間有限的環境中,競爭排斥會導致某一物種滅絕,而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物種在生存空間、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現差異,從而能減弱種間競爭而達到共存。【來源:21·世紀·教育·網】答案: (1)兩種動物具有相同的資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蟲處于劣勢甚至死亡,雙小核草履蟲占有優勢 (2)時間、位置(合理即可) (3)具有相同資源利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期共存在一起,而進化導致資源利用方式出現差異的物種可以長期共存生物種間關系曲線模型辨析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2)―→(3)―→eq \a\vs4\al(通過對群落空間結構的辨析,考查結構與功能觀)3.(2021·重慶選擇考模考)長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海拔500米以下為落葉闊葉林,500~1 100米為針闊混交林,1 100~1 800米為亞高山針葉林,1 800~2 100米為亞高山草甸,2 100米以上為高山灌木草甸。關于長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間的植物分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屬于由光照差異引起的群落垂直結構B.屬于由地形差異引起的群落水平結構C.海拔越高植物物種豐富度越高D.主要由溫度和濕度的差異引起D [長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間的植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布屬于由溫度引起的群落水平結構,A、B錯誤;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植物物種豐富度越低,C錯誤;長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間的植物分布主要由溫度和濕度的差異引起,D正確。]4.(2022·蘭州模擬)如圖 ( http: / / www.21cnjy.com )為某座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種昆蟲的分布曲線,其中a、c、f、g是葉蟬,b、d是嚙蟲,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正確的是( )A.圖中顯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結構,沒有水平結構B.不同種的昆蟲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圍內存活,可能與其食物來源有關C.圖示表明群落的空間結構為隨機分布D.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蟲之間無競爭關系B [不同海拔高度種群分布不同,屬于群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平結構,圖中數據不能顯示群落具有垂直結構,A錯誤;不同種的昆蟲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圍內存活,可能與其食物來源有關,B正確;隨機分布是指種群的空間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間特征,C錯誤;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蟲種類和數量有所不同,昆蟲之間為了爭奪資源會有競爭,D錯誤。] 關注群落結構的兩個易錯點(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結構垂直結構是群落中各物種在垂直空間方向上的分布,是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合理利用資源或空間的空間配置格局,它應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2)垂直結構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種”在空間垂直方向上呈現“分層”現象,切不可將“同種生物”的高矮差異視作垂直結構。考點二 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群落演替的類型比較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基礎診斷]1.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從棄耕的農田演替出樹林,需要數十年時間。(必修3 P80圖4-15)(√)2.在沙丘、火山巖、火災過后的草原、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必修3 P80正文)(×)[深度拓展]1.(必修3 P78思考與討論)在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演替進程中,地衣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_____________________。苔蘚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地衣通過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壤,并積累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 苔蘚生長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逐漸取代了地衣2.(必修3 P78思考與討 ( http: / / www.21cnjy.com )論)群落演替時,不同種群間是____________(填“取而代之”或“優勢取代”),在森林階段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蘚等其他植物。提示:優勢取代 能3.(必修3 P78正文)在光裸的巖地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開始的演替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中,一般來說,若要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上述兩個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時間短,請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條件,題述次生演替起始時即具備該條件,而從裸巖開始的演替要達到該條件需要漫長的時間www.21-cn-jy.com1.比較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區別 類型內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點 原先從沒有過植被,或雖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 雖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時間 經歷的時間比較長 經歷的時間比較短速度 緩慢 較快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 人類活動較為關鍵過程 裸巖上的演替: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棄耕農田→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灌木階段→喬木階段實例 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2.歸納總結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結果方向 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隨時間而變化的有序過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預見的或可預測的能量 總生產量增加,群落的有機物總量增加結構 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群落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穩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一般地,演替過程中群落抵抗力穩定性越來越高eq \a\vs4\al(通過群落演替類型的分析, 考查理解能力)1.(2020·全國卷Ⅱ)河水攜帶泥 ( http: / / www.21cnjy.com )沙流入大海時,泥沙會在入海口淤積形成三角洲。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3種植物群落類型: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淡水環境中),②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海水環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長在陸地環境中)。該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過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順序是(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A.②①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A [本題考查群落的演替。三角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由河水攜帶泥沙在入海口淤積形成的,開始時泥沙在河口堆積,先出現一系列水下淺灘,由于周圍是海水環境,形成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隨著時間的推移,沉積的泥沙越來越多,慢慢形成陸地,在此過程中逐漸出現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濕地)和草甸植物群落(陸地),即演替順序為②①③,A正確。]2.(2021·湖北省選擇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考試模考)上世紀60年代,由于開溝疏浚等人類活動的加劇,加上氣候變化的脅迫,某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受到嚴重損害,局部濕地逐漸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現出“沼澤→沼澤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態演替趨勢。關于上述現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21教育網A.該演替類型屬于初生演替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C.上述演替過程中群落結構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的趨勢D.荒漠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高于草甸生態系統B [初生演替是在從來沒有被植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沼澤中存在一定的植被條件,故題干中的演替不是初生演替,A錯誤;人類活動可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B正確;沼澤→沼澤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該演替中群落結構呈現出由復雜到簡單的趨勢,C錯誤;與草甸生態系統相比,荒漠生態系統物質組成成分少,營養結構簡單,故荒漠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低于草甸生態系統,D錯誤。]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與群落演替有關的三個易錯點(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一些種群會取代另一些種群,指的是優勢種群的取代,如灌木階段→喬木階段,高大的喬木取代灌木的優勢地位,但群落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等存在。(2)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替是生物與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3)演替并非最終都形成森林。演替最終能否形成森林取決于群落所處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如干旱地區很難演替到森林階段。eq \a\vs4\al(圍繞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考查社會責任)3.(2021·遼寧省適應性考試模考)羊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北方草原的一種多年生優勢牧草,前些年由于受到人為開墾的影響,羊草數量顯著下降。開展退耕還草工程之后,退耕區域的羊草數量明顯增加。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21*cnjy*comA.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其年齡結構屬于穩定型B.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退耕區域發生了群落演替C.開展退耕還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不發生變化D.開展退耕還草后,羊草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不變B [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退耕區域的羊草數量明顯增加,說明其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A錯誤;羊草種群恢復過程中,退耕區域發生了次生演替,B正確;開展退耕還草后,生物種類增多,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發生了變化,C錯誤;開展退耕還草后,環境條件改善,故羊草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增大,D錯誤。]4.(2021·珠海月考)某山地林區遭遇火災,有關部門相繼采取了多種人工措施,期待幾年后這里會自然成林。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人類活動對群落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響B.該地南坡與北坡植被存在一定差異的主要環境因素可能是光照C.該地生態環境可以恢復到與火災前完全相同的狀態D.該地林區的生態修復過程屬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 [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不一定會遠遠超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響,如火山噴發、地震等,A錯誤;山地的南坡北坡光照不同,該地南坡與北坡植被存在一定差異的主要環境因素可能是光照,B正確;該地生態環境不可能恢復到與火災前完全相同的狀態,C錯誤;火災后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所以該地林區的生態修復過程屬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錯誤。]考點三 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1.實驗原理許多土壤動物(鼠婦、蚯蚓 ( http: / / www.21cnjy.com )、蜈蚣等)有較強的活動能力,且身體微小,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在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豐富度。2.實驗步驟3.采集小動物所用到的儀器(1)誘蟲器(A圖):該裝置中的電燈是發揮作用的主要部件,該裝置利用土壤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使土壤動物遠離光源、熱源。(2)吸蟲器(B圖):該裝置中的紗布作用是防止將土壤小動物吸走。[基礎診斷]1.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必修3 P75探究)(×)2.用取樣器取樣法也可調查土壤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必修3 P75探究)(√)3.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必修3 P75探究)(√)[深度拓展](必修3 P75探究)分析樣方法、標志重捕法、抽樣檢測法和取樣器取樣法有哪些區別?提示:樣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種群密度,是在種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水平上研究生物,一般針對植物和活動能力較弱、體型較小的動物;標志重捕法也用于研究種群密度,一般針對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抽樣檢測法針對單獨的細胞或微生物;取樣器取樣法一般用于調查物種豐富度,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物種數目,一般針對土壤中的小動物。樣方法、標志重捕法和抽樣檢測法可以計算出種群的數量,其中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計數的是活的種群個體數,抽樣檢測微生物時可能死活都有。1.注意區分豐富度的兩種統計方法(1)記名計算法: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這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2)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2.采集土壤小動物的方法(1)簡易采集法:用解剖針撥找的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發現小動物后進行采集。(2)誘蟲器采集:誘蟲器中的電燈是發揮作用的主要裝置,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避光的習性,使土壤小動物遠離光源、熱源。(3)吸蟲器采集:吸蟲器中的紗布作用是防止將土壤小動物吸走,將其收集在試管中。說明:采集到的小動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將活著的小動物放入試管中。3.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項(1)從不同營養環境中采集的土壤樣本要分別統計。(2)盡可能多地收集小動物。收集小動物時,根據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趨濕性來收集。(3)從同樣營養土壤中采集的樣本,多組同學進行統計比較。(4)識別命名要準確,并進行分類。(5)注意安全,遠離危險地帶;不要破壞當地環境。1.(2020·全國卷Ⅰ)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小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來源:21cnj*y.co*m】A.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則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C.土壤小動物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D.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A [本題考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及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因此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常用取樣器取樣法進行采集、調查,A錯誤;豐富度是指物種數目的多少,豐富度高的類群,物種數目多,B正確;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因此其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中無機物的含量,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C正確;土壤小動物通過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進入無機環境被生產者利用,參與生態系統的碳循環,D正確。]2.下列關于“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為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B.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豐富度C.利用小動物的避光、避熱性,收集土樣中的小動物時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D.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忽略,應記錄下它們的特征B [為調查不同時間土壤中小動物類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豐富度,可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作為對照實驗,A正確;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活動能力強,不能用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調查其豐富度,可采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調查,B錯誤;利用小動物的避光、避熱性,收集土樣中的小動物時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C正確;對于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忽略,應記錄下它們的特征,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D正確。]【版權所有:21教育】3.如圖是“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甲裝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B.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C.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趨光、趨濕、避高溫的習性采集D.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C [甲裝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的土壤之間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以保證土壤小動物的有氧呼吸,A正確;乙裝置較為簡易,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B正確;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來進行采集的,C錯誤;用乙裝置采集到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計數和觀察,D正確。]2·1·c·n·j·y1.(2021·全國甲卷)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C [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確;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棄耕農田具備一定的土壤條件,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發生在棄耕農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確;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一般要經歷苔蘚階段、草本階段,棄耕農田具備一定的土壤條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經歷苔蘚階段,C錯誤;在演替過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種類逐漸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向發展,D正確。]2.(經典高考)請回答關于群落演替的問題:(1)在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中,哪個屬于初生演替,哪個屬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來說,若要演替到相對穩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的森林階段,上述兩個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據調查,近5萬年以來,某地區由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該現象表明,與該地區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發生改變”“變慢”或“變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發生改變”或“未發生改變”)。解析: (1)光裸的巖石從未被植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覆蓋過,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過的地方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條件,甚至還會有植物的繁殖體,該地方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具備一定的土壤條件,光裸的巖石演替到具備土壤條件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復雜的過程,而次生演替的起點即具備了基本的土壤條件,形成森林所需的時間較短。(3)由于人類過度開墾,破壞了土壤表土層及耕作層的結構,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率變快,且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趨勢不變,故演替方向不變。答案: (1)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為初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替;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條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時即具備該條件,而從裸巖開始的演替要達到該條件需要漫長的時間 (3)變快 未發生改變析個性 第1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類型及特點;第2題以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群落演替的類型的判斷、群落不同演替階段的特點及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等找共性 兩個題目都考查了群落演替的類型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1.“三看法”區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1)群落內部因素:(根本原因)①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②種內和種間關系動態變化。(2)外界環境因素:(重要條件)①自然因素:火災、洪水、嚴寒等。②人類活動: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a.利于群落演替的人類活動: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封山育林等。b.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動:濫砍濫伐、濫捕濫獵、填湖造地等。1.(2021·福建三明期末)某島嶼由海底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噴發形成,逐漸形成植被茂盛、風景優美的島嶼,成為旅游勝地后環境發生了改變,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B.初生演替發生在海底火山噴發形成島嶼后C.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D.海島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C [由于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因此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確;在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上開始的演替為初生演替,B正確;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群落內的物種組成也會發生變化,C錯誤;人類的活動可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D正確。]2.(2022·山東模擬考)草方格沙障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用干的麥草、稻草、蘆葦等扎成方格形狀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種子,用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一種治沙方法。某地用該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草方格能蓄積降水促進固沙植物生長B.微生物對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結構C.該過程改變了演替速度但沒有改變演替方向D.該方法可增大治理區域的物種豐富度C [草方格可以涵養水分,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于植物生長進而起到固沙的作用,A正確;分解者通過分解有機物可以改善土壤環境,B正確;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同時干預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錯誤;種植草方格可以增加該地物種數量,從而增加物種豐富度,D正確。]3.(2018·江蘇高考)下圖是某處沙丘發生自然演替過程中的三個階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從形成沙丘開始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階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優勢,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結構C.階段Ⅰ與Ⅱ的沙丘上生長的植物種類完全不同D.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穩定性最強D [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A錯誤;草本植物階段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結構,B錯誤;群落演替是指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階段Ⅰ與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種類并非完全不同,C錯誤;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種類最多,營養結構最復雜,自我調節能力最強,所以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穩定性最強,D正確。]一、網絡構建二、要語必記1.群落指的是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它包括該地區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21cnjy.com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與光照有關;動物的分層現象則與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有關。2-1-c-n-j-y3.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稱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4.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