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生物上冊《練習使用顯微鏡》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練習使用顯微鏡,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是來自小龍洞中學的馬忠。下面,我從教料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過程、課后練習鞏固這六個方面對這節課的教學總體設計進行說明。一、教材分析:(一)、要讓學生構建這一概念,首先要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這就需要觀察細胞。觀察細胞必然要借助顯微鏡。因此本章第一節要介紹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本章內容比較抽象,必須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胞的結構,能夠熟練地使用顯微鏡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生物學基本技能,也是學生開始了解微觀世界的基礎。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因此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是初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2、能力目標——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物象從而初步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3、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三)、重點、難點:1、依據:認識顯微鏡的結構,能夠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是必須具備的生物技能。重點:顯微鏡的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2、依據:規范操作是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反復強化練習。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二、學情分析:1、實驗室對于他們還沒有上過實驗課的學生來說很陌生,他們實驗能力不足,但是上實驗課的熱情卻很高,對顯微鏡十分好奇,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他們的這種積極性時,規范他們的實驗操作,為今后的實驗課打下良好的基礎。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喜歡自己動手主動獲取知識與技能;他們雖然對微觀世界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了解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顯微鏡知識及使用技能,因此,練習使用顯微鏡一節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過本課的學習與實踐操作,獲得顯微鏡的有關知識及操作技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三、教學方法:本節課以探究式實驗教學法為主,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動手操作過程中邊說邊做,邊做邊想,歸納總結,并采用多媒體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教師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以達到教學目標。1、教法:引導教學,互動教學,實驗演示教學2、學法: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并采用多媒體、教師演示輔導,并討論及歸納。四、教學過程:本節課以單元導入---新授課---取鏡安放---顯微鏡的結構---對光---觀察---歸納等程序進行(一)、導入新課:展示媒體圖片,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首先,多媒體展示顯微鏡下血液的流動以及洋蔥表皮細胞的圖片,然后指導學生看書本中的開篇語,導入新單元的學習。接著教師提問,“像圖片中的細胞,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得見嗎?要借助什么工具才能看見呢?”從而導入顯微鏡的學習。對于這一環節是我的第一個創新點,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明確要想自己也能找到清晰地物像,就必須練習使用顯微鏡,導入顯微鏡的學習。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素材,了解顯微鏡制造技術的發展歷程,然后教師出示不同種類顯微鏡的圖片,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顯微鏡已經成為人類探索微觀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激發學生學習顯微鏡的欲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顯微鏡產生興趣,從而有更進一步了解,學習顯微鏡使用方法的欲望。(二)、講授新課:(1)顯微鏡的構造(3分鐘)學生三人一組在教師指導帶著如下4個問題看書1、顯微鏡有哪些部件構成?2、顯微鏡的各部件有何作用?3、如何使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數更大些呢?怎樣計算放大倍數?4、反光鏡有兩個面,何時使用平面鏡,何時使用凹面鏡?為什么?學生通過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并填寫“長江全能學案”的第一部分,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各部分的作用,自學完成后,同組成員互查,教師以開火車形式抽查,教師對關鍵部分進行講解。(如:1、顯微鏡的重要部分是鏡頭,物鏡、目鏡的長短與放大倍數的關系是怎樣的呢?顯微鏡放大倍數又是怎樣計算的呢?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是如何升降鏡筒調節焦距的?反光鏡為何有兩面,它們的作用有什么不一樣嗎?)設計意圖:給學生展示自我,交流合作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索微觀世界的欲望,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為顯微鏡的使用打好基礎。(2)、顯微鏡的使用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運用“自學+演示+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共計20分鐘)教學中,學生早有迫切動手的欲望了。教師在進行鼓勵的同時,引出顯微鏡的使用。教師首先介紹四種觀察標本:A、寫有“e”字的玻片;B、印有數字的透明紙;C、動植物的玻片標本;D、寫有“上”字的不透明紙。1、顯微鏡的用法分哪幾步?2、使用顯微鏡時,每一步是如何操作的?3、在調焦操作時,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4、玻片標本與物像的關系怎樣?通過學生自學,明確使用顯微鏡的四個步驟:(1)取鏡和安放;(2)對光;(3)觀察;(4)整理。教師指導顯微鏡的步驟口訣(一取二放,三安裝。 四轉低倍,五對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鏡筒,細觀賞。 看完低倍,轉高倍。 九退整理,后歸箱)與明確具體的方法步驟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簡潔明快,利于學生掌握。然后學生朗讀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并強調注意事項。設計意圖:讓學生對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有個初步了解,激發學生操作欲望。將全班學生分組,三人一小組,六個小組又是一大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顯微鏡觀察動植物玻片標本,直到找到清晰地物像為止,小組中每個人輪流操作顯微鏡,另外的兩名同學對照書本及老師所講的注意事項,將操作者不規范的行為記錄下來。整個操作環節結束了,然后學生進行討論,以每個大組為單位,討論每小組整理出的不規范操作,為什么這種操作方法不對,應該怎么做?為什么呢?討論活動結束后,教師選取問題最多的一組的不規范行為進行講解,若還有些沒涉及到的不當操作,教師可進行適量補充。在整個游戲環節中,教師注意巡查指導,參與學生討論,融入學生活動中,此時,教師的身份既是引導者,又是參與者。設計意圖:這是我的第二個創新點,學生在看過教師的演示試驗后,對顯微鏡的操作應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師設計找茬的小游戲,使學生們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既進行了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又使學生掌握了使用顯微鏡的步驟和注意事項,規范學生的操作要領。為了檢測學生對顯微鏡操作方法的掌握情況,教師隨機抽取一名學生上臺演示顯微鏡的操作方法,并能找到清晰的物像,師生給與評價。學生進行拓展延伸學生觀察寫有“e”子的玻片標本以及寫有“上”字的不透明紙,體驗玻片移動與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顯微鏡只能觀察透光的物體。此時,學生興致高漲,教師指導借助口訣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步驟,然后嘗試由低倍鏡轉用高倍鏡觀察物像以及對物像中污點位置的辨認方法。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養成探究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以及對事物現象的觀察進行分析,通過合作學習,體驗成功與失敗,學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3)收鏡整理教師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應怎么辦?學生思考,看書中的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步驟,使學生明確主要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收鏡整理。設計意圖:在于使學生學習的新課內容得到進一步的消化與整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以及難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完成課堂鞏固練習。1、顯微鏡的用法分哪幾步?2、使用顯微鏡時,每一步是如何操作的?3、在調焦操作時,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4、玻片標本與物像的關系怎樣?板書設計:第一節 顯微鏡的結構和用法一、顯微鏡的結構:兩大部分 光學部分:目鏡 物鏡 反光鏡 機械部分:鏡座 鏡柱 鏡臂 鏡筒 轉換器 粗準焦螺旋 細準焦螺旋 載物臺 壓片夾 通光孔 遮光器 二、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三、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取鏡與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四、顯微鏡中看到的的像是倒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