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教學案例教學思路:新課標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大力倡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通過主動的實驗活動來獲得概念,規律和特征的一種全新學習模式。轉變觀念,擺正心態,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學習又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本著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指導思想,依據新課標對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基本要求,本節探究實驗課,以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并采用小組合作、互助、互評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實驗教學分析:本實驗的教學重點一是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二是正確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清晰的圖像,其中第二點也是本實驗的教學難點,基于對初一學生認知水平和實際教學效果的考慮,《練習使用顯微鏡》這節課在教學中被分配了兩課時,第一課時為班級理論課,落實重點一,讓學生對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第二課時為探究實驗課,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教師的講解、示范為輔,從感性和理性上強化鞏固了重點一,并使學生在獨立操作、小組互助、互評的多種實踐形式中掌握顯微鏡的使用規則和技巧,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教學目標: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認同顯微鏡的重要作用,愛護顯微鏡。教學準備:實驗用具(每人一臺顯微鏡,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回顧上節課內容:顯微鏡主要元件的功能 提出關于物鏡、目鏡、反光鏡、遮光器(光圈)、載物臺及粗細準焦螺旋的功能性問題 指認各結構的具體位置并回答其功能 鞏固對顯微鏡基本結構和功能的了解,為顯微鏡的使用做知識鋪墊顯微鏡的使用過程 取鏡、 安放 示范操作 閱讀教材,實際操作 此步驟相對比較簡單,教師的示范及學生的實際操作意在規范學生的操作行為對光 提問:對光時需要調節的結構有哪些?如何調節?對光成功的標志是什么?評價學生的回答情況示范、巡視并糾正學生的不規范甚至錯誤操作 一名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實際操作(其中出現的不規范操作:顯微鏡放置的方向錯誤、沒有使顯微鏡呈豎直狀態,將顯微鏡的鏡筒與鏡座的角度調得過大、習慣用右眼觀察等) 先梳理操作方法,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際操作,并在全體同學的操作中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糾正,時時處處滲透顯微鏡規范操作的重要性顯微鏡的使用過程 觀察 布置閱讀任務巧妙總結,梳理調節過程示范操作巡視、布置小組任務、糾正不規范操作升華顯微鏡成像特點及相關規律總結 閱讀教材記憶操作技巧實際操作:自主完成整個操作小組合作:一人朗讀教材中的操作要點,另一人按要求進行操作,相互評價并及時糾正錯誤(其中出現的不規范操作:調節速度過快、誤把污點當做細胞、隨意移動顯微鏡等) 先用五個字高度概括調節過程,再逐字展開細化操作細節,可以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理論的操作技巧,通過教師的示范、自主操作和小組合作三種形式的強化練習讓學生體驗獲得新技能、新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以及產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收鏡 提出相關的操作要求 按要求完成每一步操作 將教材的“注意事項”處理成“收鏡”,使顯微鏡的使用流程渾然一體,有始有終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按序梳理顯微鏡的使用過程及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調節顯微鏡的過程按照理論—操作—理論的順序進行,讓學生在不斷的反饋中掌握操作技能及筆試技巧反思總結:本節是一節操作實驗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進一步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及關鍵結構的功能,并初步學會規范的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這對學生來說,既是刺激又是挑戰,在本節學習的過程中,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嚴格要求學生規范地操作使用顯微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達到這兩方面的要求,我在授課中的創新設計有:1、與其他的探究性實驗不同,本節課的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一種操作技能,而不是給他空間讓他去大膽的猜想和假設并設計合理的探究方案,所以,如何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使用顯微鏡才是難點所在,在顯微鏡操作的四個步驟中,“觀察”這一步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難的操作,學生單純的閱讀教材往往還是一頭霧水,我在這里采用了先概括再細化的方式呈現這一難點,即用“粗下粗上細”五個字高度概括調節過程,再逐字展開解釋其含義及注意事項,這在記憶上要比長篇大論簡單得多,學生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操作方法再成功運用到實踐中,才會體驗到獲得新技能的成就感,這對于以后的觀察動植物細胞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2、時時處處體現顯微鏡規范操作的重要性:除了透徹理解教材、教師嚴格示范之外,對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之處,立刻打斷其操作,讓其他同學給予糾正,直至正確再繼續操作;將教材中的“注意事項”處理成“收鏡”步驟,使顯微鏡的使用過程渾然一體,更加完整,更能體現顯微鏡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愛護顯微鏡的情感;3、小組合作讓單一的獨立操作有了靈動性:在“觀察”這個環節中,設置了一個小任務:一人閱讀教材的操作要點,另一人按要求進行操作,相互評價并及時糾正錯誤,這樣不僅再一次練習了操作過程,也讓學生能從別人的操作中發現問題,引以為戒,并熟悉教材的描述方式,規范語言表達,對于筆試考試有一定的幫助;4、從感性體驗中升華理性規律:由于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使用的顯微鏡有一部分的鏡頭污染比較嚴重,所以在觀察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誤把鏡頭呈現的污點當成了細胞,針對這一突發事件,我教予學生移動裝片的小竅門,“你走我也走”的為細胞,“你走我不走”的為污點;帶領學生在調出物像的基礎上,感受移動裝片時物像的變化,從而總結顯微鏡的成像特點,并借此機會,分析總結了物像偏離中間位置的常見處理辦法,有了形象的感性體驗,一些理性的規律自然就不再是死記硬背的書面知識點??傊薪虒W環節和活動的設計,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操作中學會并掌握新技能,并能在教師的引領中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