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和方法,認識顯微鏡的結構。2.學會正確規范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方法,發展實驗能力。3.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熏陶中,樹立初步的科學意識。二、教學重難點1. 重點:認識顯微鏡的結構,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步驟。2.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能觀察到清晰的物象。三.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是剛接觸生物實驗的七年級學生,本節課內容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由于本節課內容涉及較深的動手能力,故在教學中,通過啟發式教學,設置大量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意識。四、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可是,細胞的體積很小,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呢?聰明的人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創造了顯微鏡這種專門用來觀察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儀器。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一下顯微鏡及其使用方法。2、講授新課活動一: 顯微鏡的結構通過掛圖和實物相結合的方法對顯微鏡的結構進行細致的講授。具體從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學部分三方面講述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活動二:顯微鏡的使用通過具體實驗來講授顯微鏡的實驗步驟,在講述各步驟時以啟發學生思考為主,強調個步驟中需要注意的事項。a.取鏡和放置:取出時,右手緊握鏡臂,左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放在左肩前方的位置。(學生思考原因)b.對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動旋轉器(切忌手持物鏡移動),使用低倍鏡對準鏡臺的通光孔(聽到碰扣聲時以對準)。打開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將反光鏡轉向光源,以左眼觀察(右眼打開),同時調節反光鏡方向,直到視野中光線均勻明亮為止。(學生思考為什么是先用低倍鏡觀察)c.放置裝片:取裝片于載物臺上(切記是有蓋玻片的一面朝上),用推片器彈簧夾住,然后旋轉退片器螺旋,將索要觀察的部分調到通光孔中央。d.低倍鏡觀察:以左手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臺緩慢地上升至物鏡距標本片約5毫米處,應注意在上升鏡臺時,切勿在目鏡上觀察。一定要從右側看著載物臺上升,以免上升過多,造成鏡頭或標本片的損壞。然后,兩眼同時睜開,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左手順時針方向緩慢轉動粗調節器,使載物臺緩慢下降,直到視野中出現清晰的物象為止。 如果物象不在視野中心,可調節推片器將其調到中心(注意移動裝片的方向與視野物象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視野內的亮度不合適,可通過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開閉光圈的大小來調節,如果在調節焦距時,載物臺下降已超過工作距離(>5.40mm)而未見到物象,說明此次操作失敗,則應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載物臺。e.高倍鏡觀察:一定要先在低倍鏡下把需進一步觀察的部位調到中心,同時把物象調節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進行高倍鏡的觀察。轉動轉換器,調換上高倍鏡頭,轉換高倍鏡時轉動速度要慢,并從側面進行觀察(防止高倍鏡頭碰撞裝片),如高倍鏡頭碰到裝片,說明低倍鏡的焦距沒有調好,應重新操作。調節焦距,轉換好高倍鏡后,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此時一般能見到一個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將細調節器的螺旋逆時針移動約0.5-1圈,即可獲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調節器!) 如果視野的亮度不合適,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調節,如果需要更換裝片標本時,必須順時針(切勿轉錯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載物臺下降,方可取下裝片標本。想讓像變大就要使物鏡靠近物體,目鏡遠離物鏡一些,像變小則反 之 f.收鏡:下降載物臺至最低,去下裝片;轉動螺旋器使物鏡呈“八”字朝向學生;最后豎起反光鏡以免停灰(學生思考原因)。3、課堂小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步驟以及使用中需要主要的事項。五、板書設計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一)顯微鏡的構造(二)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取鏡和安放2、對光3、放置玻片標本并觀察4、整理與存放六、[鞏固練習]1.用下列四組鏡頭看同一塊血液的玻片標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細胞數目最多的一組為A.目鏡——5×,物鏡——10× B.目鏡——5×,物鏡——40×C.目鏡——10×,物鏡——10× D.目鏡——10×,物鏡——40×2.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d”,用顯微鏡觀察時,會看到放大的圖像形狀是A.b B.d C.q D.p3.當顯微鏡視野很暗,影響觀察時,應調節光亮程度,此時應采取的措施是A.縮小光圈 B.換高倍目鏡 C.選用凹面鏡反光 D.調節準焦螺旋4.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是A.以目鏡倍數為準 B.以物鏡倍數為準C.目鏡與物鏡倍數的乘積 D.目鏡與物鏡倍數之和七、作業布置:伴你學八、課后反思初次學習使用顯微鏡的課,學生興奮、躍躍欲試,而必須交待的注意事項又非常多,難免出現教師細細交待,學生亦步亦趨,在嚴格要求下,學生放不開。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進行了兩次實際操作,時間上的把握對教師要求較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