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精準備考】文綜歷史第33題 學案(含十年真題+規律總結+主題突破+模擬演練+原創預測)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精準備考】文綜歷史第33題 學案(含十年真題+規律總結+主題突破+模擬演練+原創預測)

資源簡介

2023精準備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第33題
(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模擬演練+原創預測)
第一部分:規律總結
工場手工業時期,既是歐美資本主義從萌發到初步發展的階段,也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的階段。由此決定了資產階級在進行反封建斗爭以及上升為統治階級進行國家治理時往往具有不成熟的特征。隨著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到來,歐美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大增,最終建立以歐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這為縱向和橫向對比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全國卷的史料大多選取近代歐美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或政治家的主張、藝術家的作品、航海家的日志,也有當今史學家研究的結論;其中既有大量的文獻記述,也有歐洲印書坊的城市地圖等,呈現形式可謂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題型大多以選擇題為主,尤其是本質特征類和邏輯推理類題型居多,非選擇題也有涉及。
年份 試卷類型 考 點(知識點)主要考查世界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14世紀至20世紀初) 考查范圍
2022 全國甲卷 西方殖民擴張的影響 必修二
全國乙卷 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 必修三
2021 全國甲卷 巴黎公社是普通的工人階級建立的政權 必修一
全國乙卷 法國個人與國家間契約關系的確立(法國共和制) 必修一
2020 全國Ⅰ卷 人文主義思想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 必修三
全國Ⅱ卷 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必修三
全國Ⅲ卷 美國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 必修一
2019 全國Ⅰ卷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 必修二
全國Ⅱ卷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必修三
全國Ⅲ卷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流派代表作品《人間喜劇》 必修三
2018 全國Ⅰ卷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 必修一
全國Ⅱ卷 黑奴貿易成為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必修二
全國Ⅲ卷 啟蒙思想逐漸流行(法國民眾熱衷于參加沙龍聚會) 必修三
2017 全國Ⅰ卷 工業革命使英國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必修二
全國Ⅱ卷 英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階層壯大 必修二
全國Ⅲ卷 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公會體現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 必修一
2016 全國Ⅰ卷 英國君主立憲制尚有待完善 必修一
全國Ⅱ卷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必修二
全國Ⅲ卷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必修二
2015 全國Ⅰ卷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必修二
2014 全國Ⅰ卷 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 必修一
全國Ⅱ卷 第一次工業革命 必修二
2013 全國Ⅰ卷 “斯大林模式” 必修二
全國Ⅱ卷 1787年憲法確立聯邦制 必修一
【考點統計】(明確高頻考點)
一、手工工場時期(14世紀--18世紀60年代)
①政治史:英國君主立憲制(2016Ⅰ卷、2015Ⅰ卷);美國分權制衡體制(2020Ⅲ卷、2014Ⅰ卷、2013Ⅱ卷)。
②經濟史:早期殖民擴張(2022甲卷、2019Ⅰ卷、2018Ⅱ卷)。
③思想史:人文主義(2020Ⅰ卷Ⅱ卷、2019Ⅱ卷);宗教改革(2022乙卷);啟蒙思想(2018Ⅲ卷)。
二、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①政治史:法國共和制(2021乙卷、2017Ⅲ卷);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018Ⅰ卷);巴黎公社(2021甲卷)。
②經濟史:工業革命(2017Ⅰ卷Ⅱ卷、2016Ⅱ卷Ⅲ卷、2015Ⅱ卷、2014Ⅱ卷);“斯大林模式”(2013Ⅰ卷)。
③科技史:現實主義文學流派(2019Ⅲ卷)。
【趨向預測】(明確考查方向)
一、手工工場時期(14世紀--18世紀60年代)
①結合14—16世紀,歐洲各國文學藝術創作的主題、世俗教育思想等重大史實,創設學習和復雜情境,以此考查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特征及對社會轉型的重大作用。
②聯系16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英國)不同社會勢力的宗教追求的相關史實,考查世俗王權與教權的矛盾及斗爭,進而認識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趨勢;或通過新教勢力對社會發展推動的相關史料,考查宗教改革對歐洲社會轉型的積極影響。
③聯系17—18世紀著名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及傳播的相關史實,創設學習和社會情境,通過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考查啟蒙思想對改造傳統社會、促進歷史進步的重大作用。
④以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的具體史實入手,考查歐洲各國統治者支持新航路開辟的主觀意圖和客觀條件;并用全面、辯證的方法分析新航路開辟的重大影響,尤其是對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準確理解。
⑤結合歐洲各國建立殖民貿易公司、商業戰爭等相關史實,考查早期殖民擴張的主要方式及其對不同國家或國際格局產生的重大影響。
⑥結合英法美三國相關史實,考查各自的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的主要特征,如英國的和平漸進、法國的艱難曲折和美國的分權制衡等,進而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原理,分析、探究導致資本主義國家政體多樣性的根源。
二、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①結合工業革命時期代表人物的相關事跡和重大發明的相關史實,考查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特征(尤其是科學與技術的關系),以及對國內生產關系和國際關系格局的重大影響,以加強運用唯物史觀進行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②結合工業革命時期英、美、法、德四大國的相關史實,考查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和擴展的各自特征。如英國議會改革與選舉權的擴大、法國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曲折斗爭、美國分權制衡體制的內部調整、德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等,進而認識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糾錯中逐漸發展的歷程。
③通過歐洲各國政府或代表性人物對巴黎公社的態度或評價的相關史實,考查巴黎公社的政權屬性,進而厘清無產階級政權和社會主義政權的主要區別。通過巴黎公社的具體史實,分析巴黎公社發生的偶然性和失敗的必然性,并進而理解巴黎公社與馬克思主義的關聯。
④結合19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的成就,考查自然科學理論(如牛頓經典力學、達爾文進化論等)對社會進步的重大影響,并客觀認識其理論的局限性。
⑤通過學者對19世紀以來歐洲文學藝術的評價或具體文學藝術作品的引文、圖片等,考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品與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關聯,進而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
第二部分:【主題突破】
主題一 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階段特征(14世紀至20世紀初)
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14、15世紀—18世紀60年代):原工業化時期、手工業工場時期(手工業工場時期)
【階段特征綜述】這一時期是歐洲從封建專制社會向資本主義民主法治社會轉變的時期。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地中海沿岸、尼德蘭等地產生,資本主義從城市迅速擴張農村,推動了歐洲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被天主教會宣揚的神學思想桎梏了一千多年的人文主義開始復蘇,追求個人價值與個性解放成為時代主要價值;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尋金熱”,促使歐洲人努力探索通向東方的新通道;新航路開辟揭開了全球化的序幕,早期的殖民擴張拓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重商主義和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成長,資產階級尤其是商業資產階級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經濟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宗教改革使人從天主教會的禁錮中獲得了自由,啟蒙思想矛頭直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人們描繪了未來“理想王國”。經濟思想的變革推動了政治變革,尼德蘭革命使荷蘭最早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頒布的《權利法案》成為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1)政治上:經濟發展使資產階級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尼德蘭爆發了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更大,1640年新議會召開標志革命爆發,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資產階級革命任務完成,1689年頒布了《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建立。英國民主制度在和風細雨中通過議會改革不斷地發展完善,18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建立,國王“統而不治”,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進一步發展。
(2)經濟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開始探索通向東方的新航路,迪亞斯發現好望角,達 伽馬最先到達東方的印度,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共同鑄成了大航海時代的輝煌燦爛篇章。新航路開辟后,充滿了血腥暴力的殖民擴張與掠奪隨之開始,罪惡的黑奴貿易印證了馬克思“資本從來到人世間,每個毛孔都留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觀點。當然殖民者帶來的先進文明,沖擊了殖民地的落后制度與生活,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
(3)思想文化: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催生了人覺醒,人文主義在很好的保留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意大利最早復蘇。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的人文主義反對宗教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恩格斯認為“文藝復興這個名字沒有把這個時代充分表達出來”。文藝復興肯定了人,否定了神,重視人的價值,崇尚個性,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天主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是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重大障礙,16世紀初開始了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宗教改革,這是新興資產階級借助宗教外衣開展的反封建斗爭,否定了羅馬教廷的權威,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傳播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復蘇了的人文主義,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使西歐從長期的基督教神權統治中解放出來,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發展,更為啟蒙運動到來做了思想準備。17世紀,隨著資產階級與與封建制度矛盾的日益尖銳及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被譽為“近代社會宣言書”的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在歐洲波瀾壯闊的開始了。啟蒙思想家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只有人自己的“理性”,呼喚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啟蒙運動為人們描繪了未來理想王國的藍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科技:1453年哥白尼發表了《天體運行論》,宣揚“日心說”,否定了“地心說”,動搖了宗教神學理論基礎,成為近代天文學的重大成就,被譽為“天文學革命”。意大利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并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體運動與天體運動概括到同一個理論中,形成牛頓力學體系;經典力學體系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方式,標志近代科學形成,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使科學擺脫了神學束縛,為啟蒙運動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
【重點內容識記】
1.政治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資產階級代議制建立與漸進性發展。
2.經濟上: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與競爭;黑奴貿易。
3.思想文化:近代歷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4.科技: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與發展(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頓)。
二、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從英國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資本主義的工業革命時期,該時期資本主義在政治、經濟、科技文藝等方面向縱深方向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確立,也是工業文明時代到來的時期。
1.政治上:通過1832年議會改革,英國代議制民主進一步完善;美國兩黨交替執政的局面形成并持續至今;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雖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但都建立了代議制政體,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德、法先后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近代民主政治向歐洲大陸擴展;社會主義運動發展。
2.經濟上: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工業文明向縱深方向發展,將人類歷史推進到“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思想文化上: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盛行。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成為推動人類思想解放的重要因素。文化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藝術作品生動展現了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風貌。
主題二 英、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及其與美國政體的差異
(1)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影響
政治:維護了政局的穩定 《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長期以來議會與國王的爭斗趨于緩和,政局漸趨穩定,為英國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經濟: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 17、18世紀英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保護知識產權、拓展海外市場、保護英國經濟的發展,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對外:擴大了殖民擴張 君主立憲制確立以后,在資產階級的推動下,英國加緊了對世界殖民霸權的爭奪,18世紀中期取得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世界:開創了政體新模式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開創了資本主義政體新模式,后來不少國家都采用了這一模式
(2)英美政體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
①英國:原是君主專制國家,有王權受議會限制的傳統;君主立憲制是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以及新舊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低。
②美國:沒有封建傳統的國家,有反專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傳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通過民族獨立戰爭形式創建(開國元勛反對君主制);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
2.資產階級代議制在歐美確立
方式 通過革命戰爭或和平改革制定憲法,設立議會
特征 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征
評價 階級本質 維護資產階級內部的民主
積極影響 ①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政治給予否定和替代,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大廈的頂梁之柱。②日益健全的代議制,調節和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③伴隨著“西學東漸”的潮流,對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知識拓展】從素養角度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特點
聚焦1 英國代議制演變的特點及趨勢
(1)特點
①連續性:近代英國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國家機構幾乎都是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從內閣到責任制內閣,都體現了連續性特點。
②漸進性: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在17世紀末確立,以后逐漸發展完善,民主不斷下移。
③創新性:如內閣本是國王召集的咨詢行政機構,革命后內閣作為國王私人會議的成分減弱,內閣逐漸獨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制內閣。
(2)趨勢
①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
②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③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并下移到全體公民。
聚焦2 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過程中的“三個轉移”
(1)表現
①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以《權利法案》的頒布為標志。頒布前,議會主要是限制國王征稅權,頒布后議會有了立法權。
②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以責任制內閣的形成為標志。“光榮革命”后,掌控行政大權的內閣會議逐漸由國王主持轉向由財政大臣主持。18世紀中葉,沃波爾實際上成為英國的第一任首相,開創了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組建內閣的慣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但國王還保留一些形式上的權力。
③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并下移到全體公民:以議會改革為標志。1832年工業資產階級與新興工業城市代表進入議會獲得了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1838年《人民憲章》正式公布了實現普選權的要求。
(2)影響: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最大程度上穩定了社會秩序,避免了社會的分裂;與啟蒙運動互相促進,推進了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設。
【知識拓展】從核心素養角度考查美國1787年憲法與聯邦共和制的特點及評價
聚焦1 美國政治體制中的“分權制衡”原則與1787年憲法的“妥協性”
(1)“分權制衡”原則的體現
①從聯邦政府的設計上來看,將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分別授予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形成了典型的三權分立體制,有效地降低了專制政體出現的可能性。
②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來看,實行聯邦制,一方面加強了中央的權力,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自治的權力,中央與地方存在著一定的制約與平衡關系。
③美國的兩黨政治也是分權制衡原則的重要表現,兩黨輪流執政、互相監督,防止了獨裁政權的出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
④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參議院代表社會的上層,眾議院代表社會的下層,兩者相互牽制,有利于平衡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是分權制衡原則在立法領域的表現。
(2)1787年憲法的“妥協性”表現
①中央與地方的妥協:在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的同時,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②大州和小州矛盾利益的妥協:參議員每州兩名,滿足小州的利益要求;眾議員根據各州人口比例選出,照顧了大州的利益。
③南北方關系的妥協: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還把5個黑人折合為3個白人來計算南方各州的人口總數,兼顧了南北方的利益,協調了南北方之間的矛盾,也給這部憲法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主題三 工業化時代的進步潮流和歐美代議制民主
1.工業化時代世界三大進步潮流
(1)資產階級民主化趨勢(自由主義)
英國 1832年議會改革,議會主導權由大資產階級、新貴族向工業資產階級轉移,君主立憲制趨向成熟
德國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聯邦制,促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德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法國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之后,法國政體頻繁更迭,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共和政體最終在法國確立
(2)社會主義運動不斷發展的趨勢(社會主義)
①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
②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民主主義不斷發展的趨勢(民族主義):工業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
2.工業革命后歐美代議制民主的發展完善
(1)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多樣性
①法、美共和制:法國是議會制共和制,議會是權力中心;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總統是權力中心。
②英、德君主立憲制: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是權力中心;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皇帝與宰相是權力中心。
(2)代議制體現的時代特征與價值取向
時代特征 觀念轉變 君權神授到天賦人權;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
制度轉型 人治轉向法治;權力政治轉向權利政治;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價值取向 呼喚啟蒙的聲音,追求理性的力量
反抗專制的壓迫,追求民主的進步;政府的權力受到限制,保障自由;人民的權利得到保障,促進發展;社會的發展平穩有序,政局穩定
3.近代英、法、德三國的民族主義
(1)英國:是近代民族主義的最初發源地,也是最早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并走上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的國家。英國在市民階級和王權結成聯盟的情況下初步完成民族統一,建立了君主專制國家。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王權成為一個關鍵性因素,它成為構建統一民族國家的象征。而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使英國由封建專制君主國逐漸演變為近代民族國家,從此英國成為一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由此誕生了英國民族主義。它的特點就是顯示了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而形成的統一的市場和共同的經濟利益對于民族意識的激發作用,其政治思想表現為鮮明的自由主義特點,強調以財產權為核心的天賦人權,要求自由和法治。
(2)法國:民族主義表現為民主主義形態。法國在15世紀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然而,這種專制主權統治下的國家還不是近代民族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君主專制出現了深刻的危機,導致了啟蒙運動的出現,法國啟蒙思想家把反對封建專制王權和爭取“民主”“共和”以及愛民族、愛祖國的思想相結合,這成為民族主義理論的突出特點,而盧梭奠定了法國民主、民族主義的理論基礎。法國大革命通過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近代民族國家,從而推動近代西歐民族主義的最終確立。
(3)德國:在中世紀的分裂和專制的環境下產生了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它實現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統一,但政治上繼續分裂;統一在19世紀成為主要任務,而反封建任務只能退居其次。直到拿破侖戰爭時期文化民族主義才轉變成政治民族主義,在近半個世紀的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義,并指導德意志由軍事國家普魯士通過武力實現了統一。這使得德意志民族主義帶上了深厚的封建主義、軍事主義色彩,從而使德意志民族國家具有強烈的對外擴張的特點。
【概念闡釋】容克地主:特指德國近代以來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地主。在19世紀中期德國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余。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該階層具有很強軍事性、封建性,認為德國的統一就是普魯士勢力的延伸,典型代表俾斯麥,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1871年普魯士“自上而下”統一德意志,標志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后形成。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德國稱“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主題四 近代前期的世界經濟生活
1.從不同角度理解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歷史的特征
(1)從一體化進程看: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相對分散、隔絕的狀態,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新航路開辟被看作人類一體化進程的開端。
(2)從世界市場的角度看: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開始出現,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3)從社會轉型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興起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解體,西歐逐步向近代社會過渡。
(4)從中西關系看:這一時期中西貿易頻繁,中國傳統的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廣受歡迎,白銀不斷流入中國,但沒有轉化為資本,中國總體上處在傳統社會的衰落時期,逐漸落后于西方。
2.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背景 表現 消極影響
世界人口的遷移 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 ①隨著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②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使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③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 ①各種疾病的傳播: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②原住民大量死亡:歐洲人將天花、麻疹、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③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傳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是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重要原因
世界物種的交換 人口遷徙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 ①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②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1)歷史條件
海路在世界貿易中,形成齊頭并進態勢 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
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
歐洲商人在海路貿易中逐漸占據優勢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在大西洋的貿易中,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與美洲貿易
(2)主要表現
形成了罪惡的“三角貿易” 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
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歐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把黑人運到美洲賣為奴隸。由此,形成了罪惡的“三角貿易”
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 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獲取大量白銀
隨著中國對白銀需求的增長,葡萄牙人便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
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 西班牙經營的海上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
西班牙武裝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
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形成 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也逐漸形成
【知識拓展】從發展變化角度考查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的影響
聚焦1 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經濟上: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有利于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高產作物的引進,有利于緩解中國的人口壓力,推動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2)文化上: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現了“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現象。
(3)對外關系:西方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殖民侵略,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逐漸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對外交往。
聚焦2 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社會進步的影響
(1)經濟上:引起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并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總的來說,資產階級獲取暴利,發展壯大,而封建勢力逐漸衰落,推動向資本主義近代化發展。
(2)政治上:資產階級開始參與或掌握政權。資產階級、新貴族因為掌握大量財富,開始要求政治權利,以便更大規模賺取利潤,革命和改革反過來又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3)對外關系上:殖民擴張開始成為歐洲的歷史潮流。歐洲國家逐步確立了開放的、侵略性的外交體系,開始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整體世界。
(4)思想科技上:新航路開辟推動了地理學革命、天文學發展,也推動了文藝復興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在美洲等地發現大批新的物種,也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 。
主題五 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社會結構 社會日益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了國家政權
政治制度 英美資產階級代議制逐步確立、鞏固 法、德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馬克思主義誕生;巴黎公社 國際工人運動呈現新特點;列寧主義誕生
國際政治格局 西歐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英國確立世界霸權,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國崛起沖擊了英國的霸權,但歐洲仍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東方完全從屬于西方
殖民擴張 武力擴張;商品輸出;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瓜分世界;資本輸出;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世界市場 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文學藝術 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繪畫、音樂 現代主義文學、美術、音樂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表現
(1)空間范圍日益擴大。市場范圍經歷了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從區域貿易到世界貿易的發展過程。
(2)聯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運輸方式經歷了從馬、帆船運載到汽船、火車、汽車、飛機運載的過程,商品信息傳遞經歷了從人員傳遞到通過電報、電話以及網絡傳遞的方式,商品運輸的速度加快,運載量迅速擴大。
(3)商品種類迅速增加。經歷了由農牧業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到工業產品與原料的交換,再到資金、勞動力與商業服務的交換的過程。
(4)市場組織、維護機制不斷完善。通過建立銀行、交易所,成為政府特許公司、壟斷公司等工業公司和商業公司,保障商品生產和流通的順暢。
(5)貿易中心的不斷變化。古代以區域貿易為主,沒有世界性的貿易中心;1400—1700年,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一度成為大西洋貿易的中心;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后來美國取而代之。
【知識拓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及對中國的影響
時間 推動力 顯著特點 主要途徑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15—16世紀 新航路開辟 暴力手段、殘酷掠奪 殖民擴張、殖民掠奪 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葡萄牙強租澳門,中國面臨來自西歐的威脅
17—18世紀 早期殖民擴張 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荷蘭侵占臺灣,西學東漸
19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 輸出產品、掠奪原料、擴大市場 不對等貿易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自然經濟瓦解;向西方學習
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資本輸出、瓜分世界 武力征服、資本輸出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瓜分中國狂潮;實業救國;救亡圖存高潮
主題六 近代前期的世界思想文化
1.歐洲思想解放運動對人文精神的詮釋
事件 對人文精神的詮釋
文藝復興 強調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肯定人的現世生活,要求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是一種全新的個人主義倫理觀;對教會與貴族的虛偽和腐敗進行猛烈批判,從側面揭露了禁欲主義對人性的扭曲
宗教改革 主張信仰得救,實際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使人們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啟蒙運動 由思想領域深入到政治領域,要求從根本上變革國家體制,實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倡導經濟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議會制民主、三權分立等
2.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1)積極方面
①經濟上,人文主義者倡導人的個性解放,進而演化為早期資產階級的冒險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精神推動力,體現了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的開拓性。
②思想文化上,人文主義是近代資產階級的斗爭旗幟,它以“人權”對抗“神權”和“王權”,推動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在宣揚人性的過程中,文學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精神文化。
③科技上,人文主義激發了人們的探索精神,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④政治上,人文主義強調肯定人的尊嚴,從而使尊重人和人權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立法和政治制度創建的基本立足點,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的精神原則。
(2)消極方面:人文主義者過分注重人的個性解放,導致了資產階級個人私欲的膨脹。同時,人文主義者過度地注重人權尤其是民眾的權利,導致了資產階級激進的革命性。
3.近代思想解放與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發展的關系
思想解放促進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從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把人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激發了人對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熱情。近代天文學革命就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以人文主義為武器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中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直接為打破地心說提供了思想動力和精神基礎
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對人們思想的解放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條件
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新的思想解放 近代天文學革命打破了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支柱之一——地心說,給神學以極大沖擊
牛頓用數學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為啟蒙思想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對啟蒙運動的開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進化論的觀點開始挑戰基督教神學所宣揚的神創論,極大地沖擊了基督教神學思想,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
4.工業革命與思想、文學和影視藝術發展的關系
(1)思想方面
19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西歐社會貧富分化日益明顯,形成一股空想社會主義思潮。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馬克思主義誕生。資本主義發展中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盛行。
(2)文學藝術方面
文學方面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復雜尖銳,反映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文學出現
繪畫方面 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和借助工業革命的光與色成果的現實主義和印象畫派出現
音樂方面 浪漫主義音樂盛行,出現了陣容龐大的交響樂團和氣勢恢弘的歌劇等
(3)影視藝術方面
19世紀末,電學、光學、化學、機械學等學科技術的發展,為電影、電視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社會的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商業利潤的驅動是影視藝術發展的動力;19世紀末,電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產生的滿足人們感性娛樂和精神需求的文化;20世紀20年代,電視藝術誕生。
第三部分:【十年真題】
學生版(真題+解析)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33)33.表1
表1是學者統計的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據表可知,該
時期( )
進口貨物 占總貨物的價值比(%)
1664-1670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葉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紡織品 62.59 65.35
生產方式決定進口貨物價值占比 B.英國確立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
殖民擴張推動了消費結構的變化 D.工業革命促進東西方貿易增長
2.(2022·全國乙卷高考·33)16世紀中葉,法國人帕斯基耶寫作《法國研究》時說,“我用俗語(而非拉丁語)寫作”;布代的《論錢幣》處處流露出捍衛法國文化并與意大利人競爭的意識。有學者因此認為,16世紀是“法國意識”萌發的世紀。據此可知,“法國意識”的萌發緣于( )
A. 人文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B. 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
C. 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 D. “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當時在巴黎的俄國革命者拉甫羅夫說:這次革命“與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領導者都是“無名的人”“法國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這些普通人卻輕而易舉地做成了。據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穩固的工農聯盟 B.廢除了君主專制制度
C.體現工人政權鮮明特征 D.深受俄國革命的影響
2.(2021·全國乙卷高考·33)18世紀90年代初,法國國民議會取消監禁專制授權令,否定了家長或家族可不經審訊就將孩子投進監獄的做法;國民議會還規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司聽審父母和20歲以下子女的爭訟,21歲的家庭成員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上述內容體現了
A.個人意志即個人權利 B.個人與國家間的契約關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16世紀的思想家蒙田從教育要培養“完全的紳士”理念出發,強調要注重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即不僅體魄強健、知識淵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斷力和愛國、堅韌、勇敢、關心公益等優秀品質。蒙田的教育主張(  )
A.體現了文藝復興思想對人的認識 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
C.反映了啟蒙運動生而平等的理念 D.擺脫了宗教觀念的長期束縛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15世紀中葉,西爾維烏斯在《論自由教育》一文中,強調培養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過體育、軍事訓練與合理飲食來強健身體,通過文學、哲學和文藝的學習來豐富精神世界,使人擁有信仰、美德、知識和智慧。這一主張(  )
A.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內容
C.強調信仰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美國建國初期,制憲會議的參加者麥迪遜認為,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并有明確的規定;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在第一屆國會上,麥迪遜提出憲法修正案: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這一主張(  )
A.賦予各州主權 B.恢復邦聯制度
C.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 D.旨在擴大聯邦政府權力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圖3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歐洲(  )
圖3 15世紀歐洲出現印書坊的城市
A.文化趨于活躍 B.政治變革加速 C.市民階級出現 D.新教傳播廣泛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評價某一文學藝術流派時說:“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屬于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間喜劇》 D.《西風頌》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新口號代替“人人皆兄弟”的舊口號,并規定同盟的目的是:“通過傳播財產公有的理論并盡快地求其實現,使人類得到解放。”這一變化說明(  )
A.共產主義者同盟接受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推動了無產階級的斗爭
C.工人運動在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興起
D.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圖6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  )
圖6
A.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C.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 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先前往來于凡爾賽宮的思想家、文學家、戲劇家們,開始熱衷于參加沙龍聚會,討論的話題廣泛,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信仰和禮儀,思想極為活躍,上流社會不少人也樂于資助他們。這表明(  )
A.啟蒙思想逐漸流行 B.宮廷文化普及到民間
C.專制主義已經衰落 D.貴族與平民趨于平等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
表3
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
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
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
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數 42.74 42.48 78.69
綜合表3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  )
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
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13世紀后半期,佛羅倫薩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并專門發布公告稱,教堂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這反映出,當時佛羅倫薩(  )
A.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 B.人文主義廣泛傳播
C.教會權威進一步提升 D.新教理論初步形成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雨果在小說《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國唯一的最高權力機關國民公會,“既是正式選舉會議又是十字街頭,既是權威機關又是平民大眾,既是法庭又是被告”。這里的國民公會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權分立 B.君主立憲 C.人民主權 D.法律至上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3)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在當時英國
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 B.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
C.內閣制已基本確立 D.《權利法案》遭到破壞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3)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環境極其惡化 B.化學工業污染嚴重
C.人口膨脹食物短缺 D.醫療技術水平下降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33)19世紀60年代,總長超過3萬英里的美國鐵路有多種軌距。南部鐵路軌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軌距是4.9英尺,部分地區還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軌距。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統一國內市場 B.鐵路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業的發展 D.戰爭破壞了基礎交通設施建設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3)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議會發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爭時有權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
A.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 B.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
C.內閣依舊為國王所控制 D.國王仍舊保留某些名義權力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
表1 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盛極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業化有所發展
C.世界各國工業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D.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3)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眾議員名額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一規定違背了《獨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權在民原則 B.天賦人權原則 C.各州自治原則 D.各州平等原則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3)有人描述19世紀初英國的情景時說,婦女和女孩們曾從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斷地使用的嚶嚶作響的紡車,如今已被棄置屋隅。那些打著拍子砰然作響的手織機也多半閑置無聞。這說明(  )
A.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 B.工業革命推動婦女解放
C.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 D.家庭手工業已不復存在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3)1952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這一論斷(  )
A.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B.成為加快工業化的依據
C.是對農業改革的肯定 D.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3)華盛頓在1787年3月致麥迪遜的信中說:“凡是有判斷能力的人,都不會否認對現行制度進行徹底變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這一問題能在全體會議上加以討論。”這里所說的“徹底變革”是指(  )
A.革除聯邦體制的弊端 B.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
C.廢除君主立憲制 D.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
2013--2022年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第28題匯編答案解析
2022年題組
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西方殖民擴張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咖啡的主要產地是南美的巴西、哥倫比亞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等,棉紡織品、胡椒和茶葉主要產自亞洲的印度和中國等地,18世紀中后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取代西班牙、荷蘭等國,成為海上“日不落”帝國,亞洲大量的特產和手工制品可以直接運往歐洲,推動了歐洲人消費結構的變化,選擇C項。進口貨物價值由進口貨物本身、關稅稅率、市場需求量等因素決定,與生產方式關聯不大,結合材料時間可知,此時期世界各地仍處于手工生產階段,還沒有進入機器生產,“決定”說法程度不當,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情況,缺少英國在其他地區的貿易情況,無法推知英國確立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排除B項。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主要是英國大量的工業制成品銷往世界,而材料只涉及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無法得知東西方貿易是否增長的情況,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拉丁文是天主教的官方語言,意大利是教廷所在地,《法國研究》不用拉丁文,《論錢幣》與意大利人競爭,均體現出法國民族意識,表明新興資產階級希望擺脫天主教控制的愿望,故選B項。人文主義與本題“民族主義”主旨不符,排除A項;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排除C項;啟蒙運動時期,“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排除D項。
2021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巴黎公社是普通的工人階級建立的政權。革命領導者都是“無名的人”、“普通人卻輕而易舉地做成了”說明了巴黎公社是普通的工人階級建立的政權,故選C項;題干強調的是巴黎公社政權是普通人革命建立的政權,并沒有體現工農聯盟,而且巴黎公社并沒有建立工農聯盟,排除A項;巴黎公社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巴黎的統治,而且當時法國并沒有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俄國革命指的是十月革命,發生在1917年,而巴黎公社比俄國十月革命要早,所以不可能受到俄國革命的影響,排除D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法國個人與國家間契約關系的確立。題干的大意是在18世紀末,法國國民議會規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門審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糾紛來代替家長或者家族直接把孩子投進監獄的做法,同時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控制權被取消,這意味著國家所指定的專門機構才有權處理家庭中個人之間的糾紛,這等于把個人權利用國家法律來保障,建立了公民個人與國家間的契約關系,而取代了家庭中家長或者家族對子女問題進行處置的關系,故選B項;題干體現的是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題目主旨不是體現個人意志問題,排除A項;題干中只有“21歲的家庭成員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體現了男女地位問題,屬于以偏概全,而且也與題目主旨不一致,排除C項;“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司聽審父母和20歲以下子女的爭訟”、“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等信息說明國家利益是高于家族利益的,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主義思想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材料蒙田的教育主張“強調要注重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體現了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故選A項;蒙田的教育主張是人文主義的體現,沒有體現其政治訴求以及對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排除B項;啟蒙運動開始于17世紀,不符合時間限制,排除C項;蒙田的教育主張體現出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沒有反映出對宗教觀念的否定,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由材料“通過文學、哲學和文藝的學習來豐富精神世界,使人擁有信仰、美德、知識和智慧”可知15世紀中葉的教育重視個體身體素質和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推動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故選A項;啟蒙運動興起于17、18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教育培育人才的目的,并不是強調信仰對教育的決定作用,排除C項;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是神學思想,排除D項。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據材料“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并有明確的規定;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反映出當時沒有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制衡。而材料“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這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界定,體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故選 C項;據材料“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說明限制各州權力,排除 A項;據材料“制憲會議的參加者麥迪遜認為,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說明麥迪遜主張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且據所學制憲會議以后美國為聯邦制,排除B項;材料“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說明擴大聯邦政府的同權力同時,還有規定地方的權力界限,中央與地方分權而治,排除D項。
2019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據材料“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結合所學分析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故選 D項;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排除 A項;材料”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說明殖民統治不是原因,排除B項;北美也有非洲和歐洲移民,排除 C項。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由材料可知15世紀歐洲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印書坊的城市,印刷術的發展推動文化的繁榮,這是歐洲文化發展活躍的表現,故選A項;17、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政治變革加速,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世紀伴隨歐洲城市興起出現了市民階級,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C項;新教傳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D項。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人間喜劇》屬于現實主義文學,故選C項;《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體現了對人的重視和人的價值的尊重,排除A項;《等待戈多》是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期特征是強調表現現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項;《西風頌》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更強調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項。
2018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通過傳播財產公有的理論并盡快地求其實現,使人類得到解放”體現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而正義者同盟接受了這些,說明共產主義者同盟接受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故A項正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而此時馬克思主義尚未誕生,故B項錯誤;工人運動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而興起,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就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矛盾在這一變化前后并未發生改變,與材料主旨不符,故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黑奴貿易成為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由材料可知16至18世紀歐洲通過向美洲販運大量的奴隸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黑奴貿易成為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故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與表格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新航路開辟以后,西班牙、法國、荷蘭、英國等西歐國家紛紛參與殖民爭奪,而“日不落帝國”是18世紀后期的英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并不只是奴隸貿易,故C項錯誤;黑奴貿易是為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而不是因為開采白銀的需要,故D項錯誤。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啟蒙思想逐漸流行。材料中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知識分子通過沙龍聚會的形式,紛紛發表各自的見解,宣傳“科學”“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啟蒙思想逐漸流行,故A項正確;材料沙龍討論社會問題,而非傳承宮廷文化,故B項錯誤;材料18世紀前半期,法國仍然存在封建王朝統治下,專制主義還未衰落,故C項錯誤;材料只反映出沙龍聚會促進啟蒙思想傳播,沒有反映出貴族與平民地位的變化,故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使英國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依據表中的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國工人實際工資的增長趕不上國民總收入的增長,且1755—1797年甚至沒有增長,所以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并不同步增長,故A項錯誤;表中涉及的數據變化是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工人使用機器生產,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生產工具的改進,不是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故B項錯誤;工人工資在1797—1835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說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時期內有明顯改善,故C項錯誤;對比表中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可知工人工資水平提高速度趕不上國民總收入增加速度,說明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故D項正確。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階層壯大。佛羅倫薩市政府擴建“小而簡陋”的教堂,且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突出了市民的要求,說明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地位更加重要,故A項正確;人文主義廣泛傳播開始于文藝復興之后,文藝復興開始于14世紀,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且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說明教會權威在下降,故C項錯誤;新教產生于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D項錯誤。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主權的原則。根據國民公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正式選舉會議”、“是權威機關”、“是法庭”可知國民公會掌握了國家的立法、司法等國家大權,沒有體現三權分立,故A項錯誤;法國1793年頒布共和國憲法,建立了共和國,實行激烈的民主政治,不是君主立憲,故B項錯誤;根據“最高權力機關國民公會”、“又是平民大眾”可知國民公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同時也是民意的代表,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雨果小說對國民公會的描述,沒有提到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故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尚有待完善。題干1702年是在《權利法案》頒布之后,《權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議會有權制約國王,故A項錯誤;材料說明在當時英國國王權力還很大,可以隨便解除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還沒有“統而不治”,因而君主立憲制尚有待完善,故B項正確;內閣制基本確立于18世紀中期,不符合時間限制,故C項錯誤;《權利法案》頒布后,國王仍然擁有最高行政權,其解除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沒有破壞《權利法案》,故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上半期,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加快,城市工廠產生大量環境污染,進而影響人口壽命,導致死亡率上升,故A項正確;化學工業產生是在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B項錯誤;工業革命一方面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增加了社會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死亡率上升,所以不會出現人口膨脹食物短缺的問題,故C項錯誤;19世紀上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也會不斷上升,故D項錯誤。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根據“鐵路有多種軌距”可以看出各地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存在不便,這必然會阻礙全國統一市場的成熟,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鐵路有多種軌距,未涉及經濟增長,故B項錯誤;多種軌距的出現與科技水平無關,更無法體現限制制造業的發展,故C項錯誤;多種軌距的出現與戰爭無關,而是由于美國國內鐵路建設不平衡和國內市場沒有統一,故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光榮革命后,國王的權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剝奪,因此國王“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這與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無關,故A項錯誤;“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反映出國王已經不可能專權,故B項錯誤;18世紀中葉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內閣不對國王負責,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國王仍然保留“媾和與開戰的權力”等某些名義權力,故D項正確。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從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雖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據壟斷地位,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盛極而衰與表1不符,故A項錯誤;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區的工業生產總和上漲,即世界其他地區的工業化有所發展,故B項正確;從表1四國工業生產總和的比例無法得出各國工業發展程度,故C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但與表1內容無關,故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結合1787年憲法可知,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說明1787年憲法沒有給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權利,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這違反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題干信息無關,故A.C.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從題干中“紡車”與“手織機”多半閑置和19世紀初可知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故A項正確;從題干中無法得出婦女解放的史實,故B項錯誤;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故C項錯誤;工業革命后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場,但不能說家庭手工業不存在,故D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本題考查學生正確解讀史論、準確理解、分析、判斷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注意題干中的時間“1952年”,結合相關史實可以判斷,當時蘇聯沒有徹底永遠的解決谷物問題,據此排除A項;蘇聯的工業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經實行,排除B項;農業改革源自赫魯曉夫改革,此時尚未進行,排除C項。這一論斷是為維護斯大林模式。選擇D項。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1787年憲法確立聯邦制。注意時間信息“1787年”,結合1787年憲法的背景可以判斷,華盛頓所說的“現行制度”即美國當時實行的松散的邦聯制,而對其進行的“徹底變革”即為1787年憲法所確立的聯邦制,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選擇D項。
教師版(真題后附解析)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33)33.表1
表1是學者統計的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據表可知,該
時期( )
進口貨物 占總貨物的價值比(%)
1664-1670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葉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紡織品 62.59 65.35
生產方式決定進口貨物價值占比 B.英國確立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
殖民擴張推動了消費結構的變化 D.工業革命促進東西方貿易增長
【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西方殖民擴張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咖啡的主要產地是南美的巴西、哥倫比亞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等,棉紡織品、胡椒和茶葉主要產自亞洲的印度和中國等地,18世紀中后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取代西班牙、荷蘭等國,成為海上“日不落”帝國,亞洲大量的特產和手工制品可以直接運往歐洲,推動了歐洲人消費結構的變化,選擇C項。進口貨物價值由進口貨物本身、關稅稅率、市場需求量等因素決定,與生產方式關聯不大,結合材料時間可知,此時期世界各地仍處于手工生產階段,還沒有進入機器生產,“決定”說法程度不當,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情況,缺少英國在其他地區的貿易情況,無法推知英國確立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排除B項。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主要是英國大量的工業制成品銷往世界,而材料只涉及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無法得知東西方貿易是否增長的情況,排除D項。
2.(2022·全國乙卷高考·33)16世紀中葉,法國人帕斯基耶寫作《法國研究》時說,“我用俗語(而非拉丁語)寫作”;布代的《論錢幣》處處流露出捍衛法國文化并與意大利人競爭的意識。有學者因此認為,16世紀是“法國意識”萌發的世紀。據此可知,“法國意識”的萌發緣于( )
A. 人文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B. 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
C. 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 D. “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拉丁文是天主教的官方語言,意大利是教廷所在地,《法國研究》不用拉丁文,《論錢幣》與意大利人競爭,均體現出法國民族意識,表明新興資產階級希望擺脫天主教控制的愿望,故選B項。人文主義與本題“民族主義”主旨不符,排除A項;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排除C項;啟蒙運動時期,“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排除D項。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當時在巴黎的俄國革命者拉甫羅夫說:這次革命“與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領導者都是“無名的人”“法國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這些普通人卻輕而易舉地做成了。據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穩固的工農聯盟 B.廢除了君主專制制度
C.體現工人政權鮮明特征 D.深受俄國革命的影響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巴黎公社是普通的工人階級建立的政權。革命領導者都是“無名的人”、“普通人卻輕而易舉地做成了”說明了巴黎公社是普通的工人階級建立的政權,故選C項;題干強調的是巴黎公社政權是普通人革命建立的政權,并沒有體現工農聯盟,而且巴黎公社并沒有建立工農聯盟,排除A項;巴黎公社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巴黎的統治,而且當時法國并沒有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俄國革命指的是十月革命,發生在1917年,而巴黎公社比俄國十月革命要早,所以不可能受到俄國革命的影響,排除D項。
2.(2021·全國乙卷高考·33)18世紀90年代初,法國國民議會取消監禁專制授權令,否定了家長或家族可不經審訊就將孩子投進監獄的做法;國民議會還規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司聽審父母和20歲以下子女的爭訟,21歲的家庭成員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上述內容體現了
A.個人意志即個人權利 B.個人與國家間的契約關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法國個人與國家間契約關系的確立。題干的大意是在18世紀末,法國國民議會規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門審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糾紛來代替家長或者家族直接把孩子投進監獄的做法,同時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控制權被取消,這意味著國家所指定的專門機構才有權處理家庭中個人之間的糾紛,這等于把個人權利用國家法律來保障,建立了公民個人與國家間的契約關系,而取代了家庭中家長或者家族對子女問題進行處置的關系,故選B項;題干體現的是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題目主旨不是體現個人意志問題,排除A項;題干中只有“21歲的家庭成員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體現了男女地位問題,屬于以偏概全,而且也與題目主旨不一致,排除C項;“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司聽審父母和20歲以下子女的爭訟”、“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等信息說明國家利益是高于家族利益的,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16世紀的思想家蒙田從教育要培養“完全的紳士”理念出發,強調要注重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即不僅體魄強健、知識淵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斷力和愛國、堅韌、勇敢、關心公益等優秀品質。蒙田的教育主張(  )
A.體現了文藝復興思想對人的認識 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
C.反映了啟蒙運動生而平等的理念 D.擺脫了宗教觀念的長期束縛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主義思想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材料蒙田的教育主張“強調要注重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體現了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故選A項;蒙田的教育主張是人文主義的體現,沒有體現其政治訴求以及對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排除B項;啟蒙運動開始于17世紀,不符合時間限制,排除C項;蒙田的教育主張體現出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沒有反映出對宗教觀念的否定,排除D項。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15世紀中葉,西爾維烏斯在《論自由教育》一文中,強調培養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過體育、軍事訓練與合理飲食來強健身體,通過文學、哲學和文藝的學習來豐富精神世界,使人擁有信仰、美德、知識和智慧。這一主張(  )
A.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內容
C.強調信仰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由材料“通過文學、哲學和文藝的學習來豐富精神世界,使人擁有信仰、美德、知識和智慧”可知15世紀中葉的教育重視個體身體素質和精神世界的全面發展,推動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故選A項;啟蒙運動興起于17、18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教育培育人才的目的,并不是強調信仰對教育的決定作用,排除C項;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是神學思想,排除D項。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美國建國初期,制憲會議的參加者麥迪遜認為,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并有明確的規定;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在第一屆國會上,麥迪遜提出憲法修正案: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這一主張(  )
A.賦予各州主權 B.恢復邦聯制度
C.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 D.旨在擴大聯邦政府權力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據材料“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并有明確的規定;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反映出當時沒有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制衡。而材料“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這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界定,體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制衡,故選 C項;據材料“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說明限制各州權力,排除 A項;據材料“制憲會議的參加者麥迪遜認為,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說明麥迪遜主張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且據所學制憲會議以后美國為聯邦制,排除B項;材料“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說明擴大聯邦政府的同權力同時,還有規定地方的權力界限,中央與地方分權而治,排除D項。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據材料“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結合所學分析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北美地區被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故選 D項;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排除 A項;材料”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說明殖民統治不是原因,排除B項;北美也有非洲和歐洲移民,排除 C項。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圖3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歐洲(  )
圖3 15世紀歐洲出現印書坊的城市
A.文化趨于活躍 B.政治變革加速 C.市民階級出現 D.新教傳播廣泛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由材料可知15世紀歐洲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印書坊的城市,印刷術的發展推動文化的繁榮,這是歐洲文化發展活躍的表現,故選A項;17、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政治變革加速,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世紀伴隨歐洲城市興起出現了市民階級,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C項;新教傳播是在宗教改革后,而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與圖片時間不符,排除D項。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評價某一文學藝術流派時說:“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屬于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間喜劇》 D.《西風頌》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人間喜劇》屬于現實主義文學,故選C項;《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體現了對人的重視和人的價值的尊重,排除A項;《等待戈多》是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期特征是強調表現現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項;《西風頌》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更強調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項。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新口號代替“人人皆兄弟”的舊口號,并規定同盟的目的是:“通過傳播財產公有的理論并盡快地求其實現,使人類得到解放。”這一變化說明(  )
A.共產主義者同盟接受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推動了無產階級的斗爭
C.工人運動在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興起
D.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通過傳播財產公有的理論并盡快地求其實現,使人類得到解放”體現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而正義者同盟接受了這些,說明共產主義者同盟接受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故A項正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而此時馬克思主義尚未誕生,故B項錯誤;工人運動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而興起,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就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矛盾在這一變化前后并未發生改變,與材料主旨不符,故D項錯誤。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圖6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  )
圖6
A.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C.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 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黑奴貿易成為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由材料可知16至18世紀歐洲通過向美洲販運大量的奴隸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黑奴貿易成為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故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與表格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新航路開辟以后,西班牙、法國、荷蘭、英國等西歐國家紛紛參與殖民爭奪,而“日不落帝國”是18世紀后期的英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并不只是奴隸貿易,故C項錯誤;黑奴貿易是為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而不是因為開采白銀的需要,故D項錯誤。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先前往來于凡爾賽宮的思想家、文學家、戲劇家們,開始熱衷于參加沙龍聚會,討論的話題廣泛,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信仰和禮儀,思想極為活躍,上流社會不少人也樂于資助他們。這表明(  )
A.啟蒙思想逐漸流行 B.宮廷文化普及到民間
C.專制主義已經衰落 D.貴族與平民趨于平等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啟蒙思想逐漸流行。材料中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知識分子通過沙龍聚會的形式,紛紛發表各自的見解,宣傳“科學”“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啟蒙思想逐漸流行,故A項正確;材料沙龍討論社會問題,而非傳承宮廷文化,故B項錯誤;材料18世紀前半期,法國仍然存在封建王朝統治下,專制主義還未衰落,故C項錯誤;材料只反映出沙龍聚會促進啟蒙思想傳播,沒有反映出貴族與平民地位的變化,故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
表3
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
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
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
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數 42.74 42.48 78.69
綜合表3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  )
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
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使英國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依據表中的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國工人實際工資的增長趕不上國民總收入的增長,且1755—1797年甚至沒有增長,所以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并不同步增長,故A項錯誤;表中涉及的數據變化是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工人使用機器生產,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生產工具的改進,不是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故B項錯誤;工人工資在1797—1835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說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時期內有明顯改善,故C項錯誤;對比表中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可知工人工資水平提高速度趕不上國民總收入增加速度,說明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故D項正確。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13世紀后半期,佛羅倫薩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并專門發布公告稱,教堂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這反映出,當時佛羅倫薩(  )
A.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 B.人文主義廣泛傳播
C.教會權威進一步提升 D.新教理論初步形成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階層壯大。佛羅倫薩市政府擴建“小而簡陋”的教堂,且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突出了市民的要求,說明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地位更加重要,故A項正確;人文主義廣泛傳播開始于文藝復興之后,文藝復興開始于14世紀,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且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說明教會權威在下降,故C項錯誤;新教產生于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D項錯誤。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雨果在小說《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國唯一的最高權力機關國民公會,“既是正式選舉會議又是十字街頭,既是權威機關又是平民大眾,既是法庭又是被告”。這里的國民公會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權分立 B.君主立憲 C.人民主權 D.法律至上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主權的原則。根據國民公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正式選舉會議”、“是權威機關”、“是法庭”可知國民公會掌握了國家的立法、司法等國家大權,沒有體現三權分立,故A項錯誤;法國1793年頒布共和國憲法,建立了共和國,實行激烈的民主政治,不是君主立憲,故B項錯誤;根據“最高權力機關國民公會”、“又是平民大眾”可知國民公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同時也是民意的代表,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原則,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雨果小說對國民公會的描述,沒有提到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故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3)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在當時英國
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 B.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
C.內閣制已基本確立 D.《權利法案》遭到破壞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尚有待完善。題干1702年是在《權利法案》頒布之后,《權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議會有權制約國王,故A項錯誤;材料說明在當時英國國王權力還很大,可以隨便解除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還沒有“統而不治”,因而君主立憲制尚有待完善,故B項正確;內閣制基本確立于18世紀中期,不符合時間限制,故C項錯誤;《權利法案》頒布后,國王仍然擁有最高行政權,其解除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沒有破壞《權利法案》,故D項錯誤。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3)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環境極其惡化 B.化學工業污染嚴重
C.人口膨脹食物短缺 D.醫療技術水平下降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上半期,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加快,城市工廠產生大量環境污染,進而影響人口壽命,導致死亡率上升,故A項正確;化學工業產生是在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B項錯誤;工業革命一方面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增加了社會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死亡率上升,所以不會出現人口膨脹食物短缺的問題,故C項錯誤;19世紀上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的醫療技術水平也會不斷上升,故D項錯誤。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33)19世紀60年代,總長超過3萬英里的美國鐵路有多種軌距。南部鐵路軌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軌距是4.9英尺,部分地區還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軌距。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統一國內市場 B.鐵路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業的發展 D.戰爭破壞了基礎交通設施建設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根據“鐵路有多種軌距”可以看出各地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存在不便,這必然會阻礙全國統一市場的成熟,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鐵路有多種軌距,未涉及經濟增長,故B項錯誤;多種軌距的出現與科技水平無關,更無法體現限制制造業的發展,故C項錯誤;多種軌距的出現與戰爭無關,而是由于美國國內鐵路建設不平衡和國內市場沒有統一,故D項錯誤。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3)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議會發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爭時有權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
A.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 B.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
C.內閣依舊為國王所控制 D.國王仍舊保留某些名義權力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光榮革命后,國王的權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剝奪,因此國王“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這與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無關,故A項錯誤;“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反映出國王已經不可能專權,故B項錯誤;18世紀中葉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內閣不對國王負責,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國王仍然保留“媾和與開戰的權力”等某些名義權力,故D項正確。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
表1 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盛極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業化有所發展
C.世界各國工業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D.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從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雖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據壟斷地位,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盛極而衰與表1不符,故A項錯誤;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區的工業生產總和上漲,即世界其他地區的工業化有所發展,故B項正確;從表1四國工業生產總和的比例無法得出各國工業發展程度,故C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但與表1內容無關,故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3)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眾議員名額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一規定違背了《獨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權在民原則 B.天賦人權原則 C.各州自治原則 D.各州平等原則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結合1787年憲法可知,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說明1787年憲法沒有給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權利,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這違反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題干信息無關,故A.C.D項錯誤。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3)有人描述19世紀初英國的情景時說,婦女和女孩們曾從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斷地使用的嚶嚶作響的紡車,如今已被棄置屋隅。那些打著拍子砰然作響的手織機也多半閑置無聞。這說明(  )
A.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 B.工業革命推動婦女解放
C.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 D.家庭手工業已不復存在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從題干中“紡車”與“手織機”多半閑置和19世紀初可知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故A項正確;從題干中無法得出婦女解放的史實,故B項錯誤;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故C項錯誤;工業革命后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場,但不能說家庭手工業不存在,故D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3)1952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這一論斷(  )
A.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B.成為加快工業化的依據
C.是對農業改革的肯定 D.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本題考查學生正確解讀史論、準確理解、分析、判斷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注意題干中的時間“1952年”,結合相關史實可以判斷,當時蘇聯沒有徹底永遠的解決谷物問題,據此排除A項;蘇聯的工業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經實行,排除B項;農業改革源自赫魯曉夫改革,此時尚未進行,排除C項。這一論斷是為維護斯大林模式。選擇D項。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3)華盛頓在1787年3月致麥迪遜的信中說:“凡是有判斷能力的人,都不會否認對現行制度進行徹底變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這一問題能在全體會議上加以討論。”這里所說的“徹底變革”是指(  )
A.革除聯邦體制的弊端 B.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
C.廢除君主立憲制 D.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1787年憲法確立聯邦制。注意時間信息“1787年”,結合1787年憲法的背景可以判斷,華盛頓所說的“現行制度”即美國當時實行的松散的邦聯制,而對其進行的“徹底變革”即為1787年憲法所確立的聯邦制,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選擇D項。
第四部分: 【模擬演練】
(溫馨提示:時間20分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竹工卡县| 榆中县| 鲁甸县| 崇州市| 沐川县| 佛学| 嵊州市| 宁安市| 安达市| 锡林郭勒盟| 涿州市| 莫力| 永顺县| 鄂尔多斯市| 翁牛特旗| 台湾省| 醴陵市| 旬邑县| 穆棱市| 邵武市| 海丰县| 逊克县| 色达县| 视频| 瓦房店市| 通河县| 明光市| 呼图壁县| 克拉玛依市| 德庆县| 泊头市| 拉孜县| 宜章县| 肃北| 九江县| 佛山市| 贺州市| 凤凰县| 宁都县| 安吉县|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