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2.通過實驗和討論能夠區分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的概念、認識使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形成節能環保的意識。3. 通過欣賞圖片,能科學、辯證的認識燃燒的利與弊,感受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4.能正確認識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燒現象發生的原因,了解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及救治方法學會用化學知識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養成環保意識.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 燃料完全燃燒教學難點:燃燒條件,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教 法:實驗探究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學 法:實驗探究法 對比歸納法 合作學習法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棉質手絹、酒精、蠟燭、酒精燈、火柴、鑷子、燒杯、玻璃片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流程圖:1.收集信息:有關燃燒的圖片、已知知識與經驗---2.提出問題:燃燒需要哪些條件---3.猜想假設、設計方案---4.實驗探究: 親手做探究實驗—-5.討論歸納得出燃燒條件—6.呈現問題:燃燒的完全程度與氧氣的量有什么關系—-7.實驗:觀看蠟燭不完全燃燒的實驗---8.認識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的異同—9.應用:領會完全燃燒的意義.組織教學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第1節 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第一課時)【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當你聽到“火”這個字眼時,你會想到什么呢?【出示幻燈片】燃燒造福于人類,燃燒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看過之后你有沒有一種認識燃燒,掌控燃燒的欲望呢 現在就讓我們從化學的視角來認識燃燒.【學生填寫】表4-1物質的燃燒事例所觀察到的現象鎂條的燃燒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硫在空氣中燃燒燃燒的特征可歸納為:現象: 本質: 【討論】燃燒的定義: 引導學生歸納燃燒的定義。【導入】燃燒需要哪些條件一、燃燒的條件【交流與討論】通過拋出以下問題,激發學生對探究燃燒的條件欲望。1.所有的物質都能燃燒嗎?2.具有可燃性的物質在什么條件下能燃燒?用玻璃杯罩住燃燒的蠟燭,蠟燭能長時間持續燃燒嗎?3.火柴、蠟燭、木條和煤,哪個比較容易被點燃?點燃的方式有什么差異?點燃在燃燒中起了什么作用?4.為什么在高溫干燥的季節里,在沒有明火的情況下,森林里也可能發生火災?燃燒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呢?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和假設,并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學生總結出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物質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3)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上。【學生實驗】 燒不壞的手絹思考:火焰熄滅后,觀察手絹發生了什么變化?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教師強調】注意:燃燒的條件理解:(1)只有當3個條件同時俱備時,物質才能燃燒,缺一不可(2)物質的著火點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3)燃燒的點燃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物質的著火點不同;如:火柴能點燃紙張,而不能點燃木柴,主要是紙張的著火點比木柴的著火點低。【設疑】燃燒的現象與有氧氣的濃度、氧氣與可燃物的接觸面積大小有關嗎?二.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 【學生實驗】比較蠟燭在充足的氧氣中的燃燒和在不充足的氧氣中的燃燒的現象,并填寫下實驗報告。教師多媒體展示】 1.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的區分比較事項完全燃燒不完全燃燒燃燒條件有充足的氧氣氧氣不充足燃燒速度釋放熱量生成物(以碳、氫元素為例)以碳的燃燒為例啟示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的區分—主要是由 不同,引起燃燒的 不同。【教師多媒體展示】學生填寫2、一氧化碳的性質,(1)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是 、 、 氣體 ,密度略小于空氣(2)化學性質:①具有可燃性: 。②具有劇毒性: 。 (3)用途:家庭常用于氣體燃料(管道煤氣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4)CO是污染空氣的有害氣體之一,主要來源: 等;(5)防止CO中毒的措施:盡量使燃燒完全燃燒,及時通風【我的收獲】我學到了 。 學生看書,思考。看圖小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填表、展示。小組學生交流,討論什么是燃燒?小組學生交流,討論燃燒需要哪些條件?根據已有的經驗大膽猜想與假設:燃燒可能需要滿足的三個條件可燃物② 氧氣(或空氣)③ 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各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各小組學生展示:燃燒的條件學生互動:比較得出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學生實驗,學生討論解釋手絹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 學生猜想:蠟燭在充足的氧氣中的燃燒和在不充足的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分析理由。學生分組實驗:比較蠟燭在充足的氧氣中的燃燒和在不充足的氧氣中的燃燒。觀察現象、小組討論、交流、填寫實驗內容學生閱書,自學、填寫CO的性質。學生交流,并展示、評價。學生練習、展示結果發言談收獲學生課后完成 利用生動的生活彩圖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好奇心理及求知欲,為學生參與教學提供真實的情景。結合生活實際感受化學就在身邊培養學生的思維,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燃燒的現象和本質。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及生活經驗能主動地或在他人啟發下對問題的答案作出猜想與假設的能力將學生帶入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自體驗“做科學”的過程。歸納燃燒的條件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突破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設疑,導入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的教學。根據探究報告進行分析,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對比實驗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形成生生互動、合作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規范書寫能力。生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表達和評價能力。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和加深對CO毒性的認識。學以致用,加深知識理解。生生互動、合作教學,培養學生表達、歸納能力,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養成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習慣【板書設計】 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燃燒: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一.燃燒的條件:同時滿足(1)物質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3)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上。二.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碳 + 氧氣 (充足) 二氧化碳碳 + 氧氣(不充足)一氧化碳一氧化碳+ 氧氣 二氧化碳【課前反思】1.教學手段多樣化,激發學生興趣,增大了課堂容量。2.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生生互動、自主合作教學,實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理念。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同時培養了學生表達、歸納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3.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對燃燒的掌控方法,能夠科學的利用燃燒為生活服務,和CO中毒的簡單救治方法,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